<p class="ql-block">站在宜宾合江门广场,凭栏远眺,三江汇流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江风带着湿润的水汽扑面,江心正上演着一场生命的狂欢——成群的鱼儿时而跃出水面,鳞片在阳光下闪过一道银光,旋即没入碧波;时而在清澈的江水中成群游弋,暗影攒动,如一支水下军团在无声地行进。</p> <p class="ql-block">这些鱼儿,大约是感受到了近年来长江水域生态的悄然变化。“长江禁渔” 的国策如甘霖普降,让这条疲惫的母亲河得以喘息休养。眼前这“鱼跃龙门”的盛景,不正是大自然对人类善意最直接、最生动的回馈吗?这不禁让人想起《庄子》中那句妙语:“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千载之前的哲人所向往的鱼水之谐,在今时今日的长江上游,正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p> <p class="ql-block">从合江门沿江而下,不过半小时车程,便抵达李庄。这个看似寻常的江边小镇,在抗战烽火燃遍神州的年代,曾扮演过非同寻常的角色。</p> <p class="ql-block">1940年,当同济大学的师生们历经辗转,收到那封“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十六字电文时,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一时间,这个仅三千人口的小镇,慷慨接纳了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上万学人。梁思成与林徽因便住在镇外的上坝月亮田,在那简陋的农舍里,梁思成拖着病体,开始撰写那部划时代的《中国建筑史》。林徽因的肺病日益沉重,她躺在病榻上,仍孜孜不倦地阅读《汉书》,为书稿查证资料。也正是在这里,他们迎来了爱子梁从诫的诞生,为新生的希望,取名为“诫”。</p> <p class="ql-block">李庄的岁月,是“弦歌不辍” 的最好诠释。祖师殿里,医科学子解剖人体;东岳庙内,工科学生试验测绘;禹王宫中,师生们聆听着一场场学术报告……在民族存亡的最危急时刻,华夏文明的精粹,竟在这偏安一隅的江边小镇,得以保存、延续和生长。李庄,因此被誉为 “中国文化的折射点” 和 “民族精神的涵养地”。</p> <p class="ql-block">夜幕低垂,现代的李庄换上了另一副容颜。白日里古朴沉静的青石板路,此刻被绚丽的灯光点缀得如梦似幻。</p><p class="ql-block">《缘梦李庄》的灯光秀是今晚的重头戏。当灯光骤然亮起,古老的禹王宫墙壁成为了一块巨大的画布。光影流转间,梁思成先生的建筑手稿被一一放大,斗拱、飞檐、枋柱,这些中国建筑的灵魂构件,以极具现代感的方式在空中起舞、重组。紧接着,一幕幕历史场景扑面而来:烽火连天的迁徙之路、江边苦读的学子身影、学者们伏案疾书的侧影……最后,所有的光影汇成四个大字:“中国李庄”。</p> <p class="ql-block">传统与现代,在这一刻并非对立,而是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古镇的夜,因这光影而被重新定义,它不再只是历史的沉睡之地,更成为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的舞台。</p> <p class="ql-block">一日之行,仿佛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合江门的鱼群,展现的是人与自然修好的当下;李庄的抗战往事,铭记的是一代学人在困顿中守护文明火种的坚韧;而古镇的夜景,则预示着这份深厚的文化底蕴,正以创新的姿态走向未来。</p><p class="ql-block">江流依旧,古镇新生。在李庄,每一片青瓦都藏着故事,每一缕灯光都映照着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