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敢对卢梭说不:无悔录 l 李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让·雅克·卢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瑞士裔的法国思想家、哲学家、作家。《忏悔录》,作为一部自传,成为人们公认的世界名著。这部自传,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五十多年的生活经历。</p><p class="ql-block"> 序 章</p><p class="ql-block"> 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原某城。一天,夕阳的余晖穿过雕花窗棂,在书桌上织就一片鎏金的网,案头那本卢梭的《忏悔录》蒙着层薄薄的灰尘,米白色封皮在暮色中泛着陈旧的柔光,像一枚被时光遗忘的书签。书页停在大约三分之二处,仿佛被无形的手按住,再也无法翻动。指尖摩挲过“忏悔录”三个烫金大字,触感冰凉如霜,却似一根细密的银刺,轻轻扎着眼底,让我终究难忍这份过于沉重的卑微。窗外的梧桐叶被晚风吻得沙沙作响,每一片叶的震颤,都像在低声诉说岁月的故事,也勾起我对人生与“无悔”二字的无尽思索,如潮水般漫过心岸。</p><p class="ql-block"> 正 文</p><p class="ql-block"> “忏悔”,这两个字究竟承载着怎样的重量?向谁忏悔?向上帝,那虚无缥缈的造物主?向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过往,或是被时光冲淡的人影?还是向那个曾经在人生岔路口,毅然择路前行的自己?在我看来,一个人对自己深思熟虑后选择的所为,永远不需要忏悔。这世间的路有千万条,每一步都是自己亲手踏出的印记,每一个选择都源于当时的心境与判断,源于那一刻最炽热的渴望与最清醒的权衡。既然敢做,便该敢当,若凡事过后都要追悔莫及、跪地忏悔,那当初又何必借着勇气的羽翼,毅然决然地迈出脚步?</p><p class="ql-block"> 忏悔二字,我总觉得只有媚俗之人会时时挂在嘴边。他们用这两个字粉饰懦弱的内核,用一句轻飘飘的“我错了”逃避该扛的责任,用廉价的悔恨换取他人的原谅,更换取自我的解脱。这让我想起那些荒诞的场景:有人犯下不可饶恕的过错,却在众人面前痛哭流涕地忏悔,泪水如断线的珍珠,仿佛一句“我后悔了”便能抹去所有伤痕,便能让破碎的镜重新圆合。这不禁让我失笑,若是真的后悔,当初便不会选择那条布满荆棘的险路;既然选择了,又何谈后悔?就像有人荒唐地哭喊:“对不起,上帝,我把你杀了,我真后悔!”这般忏悔,除了自欺欺人,除了让旁观者更添鄙夷,又有何用?不过是徒劳地在尘埃里打滚,玷污了原本坦荡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其实,说就说了,做就做了,有什么可后悔的?否则当初便该三思而后行,管住自己的嘴,收住自己的手,守住那颗容易动摇的心。写回忆录亦是如此,若一味地在文字中忏悔、赎罪,把自己摆得极低,卑微地乞求宽恕,那不如不写。要写,便写《无悔录》,一字一句都掷地有声,如金石相击;一笔一画都坦坦荡荡,似朗月当空,让每一个字符都承载着过往的重量与坦荡的风骨。一人做事一人当,这是古人传下的箴言,也是大丈夫应有的风骨。敢做敢为,方能无愧于心;无怨无悔,方能立于天地之间,活得堂堂正正,如松如柏。</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卢梭的《忏悔录》里,我却始终看不到这种敢作敢当的精神,这真令我有点失望。我承认,卢梭是勇敢的,真实的,他敢于在书中揭露自己的隐私,剖析灵魂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阴暗面——他会为了迎合他人而刻意伪装,如戴着面具的戏子;会为了虚荣而编造谎言,如织着虚妄的蛛网;会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如执剑的利己者。这种对真实的极致追求,确实值得肯定。他试图用这种方式与自己的过去和解,用忏悔的笔墨洗刷灵魂的污点,仿佛墨汁能掩盖所有过错。可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浓重忏悔之意,却让我觉得格外刺眼,如强光灼目。他一遍遍地质问自己,一遍遍地质疑过往的选择,仿佛那些曾经的所作所为,都是不可饶恕的罪孽,仿佛只有通过无尽的忏悔,才能获得灵魂的救赎,才能让心在尘埃中得到片刻安宁。</p><p class="ql-block"> 我不明白,为何要对自己如此苛责?人生在世,孰能无过?那些曾经的错误,那些过往的遗憾,本就是人生的一部分,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路,如攀山时必经的荆棘丛。它们虽刺痛过我们的肌肤,留下过深浅不一的伤痕,却也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前行,如何在跌倒后爬起;它们如同夜空中遥远而微弱的星辰,虽不及日月璀璨,却也能照亮我们未来的方向,指引我们避开重蹈覆辙的歧途。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对着过往痛哭流涕地忏悔,不是沉溺于悔恨的泥沼无法自拔,而是坦然接受,勇敢面对,从中学到教训,然后带着这份经历,如携着珍贵的行囊,更好地走向未来。</p><p class="ql-block"> 我常常想,若我将来晚年动笔写自己的回忆录,书名定然要叫《无悔录》,无怨无悔地活,无怨无悔地写。</p><p class="ql-block"> 回首此生,我曾在青春年少时,认认真真地爱过一个人。那时的爱,纯粹而热烈,如同夏日的阳光,毫无保留地洒向对方,温暖了整个青春岁月。我们一起骑行在乡间小路上,一起趟过麦苗地,一起吃烧饼夹牛肉,露水打湿了裤脚,却浇不灭心中的热忱,笑声如银铃般清脆;一起在午后的梧桐树荫下读书,微风拂过书页,也吹动了彼此的发丝,时光在静谧中流淌;一起在夜晚的星空下许愿,星光闪烁,见证着我们对未来的憧憬,誓言如星光般璀璨。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们终究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如两条相交后又渐行渐远的直线,可我从未后悔过这份爱恋。它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心动,如小鹿撞怀;什么是付出,如春雨润花;什么是离别后的坦然,如秋水天长。哪怕最后伤痕累累,我也感谢那段时光,感谢那个让我倾尽真心去爱的蒙懂的初恋,是她让我的青春有了第一次绚烂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我也曾痛痛快快地哭过。在读研阶段失恋过,在上班后做“书商”赔过,精神与物质一度双层进入冰点以下,发出了“精神力学”的呐喊。</p><p class="ql-block"> 我独自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望着窗外的车水马龙,泪水无声地滑落,砸在冰冷的桌面上,晕开一小片湿痕,似心尖滴落的血。工作上也曾不被理解,不被重用。那些默默流下的泪水,是悲伤的宣泄,也是情绪的释放,哭过之后,我依旧能擦干眼泪,笑着面对生活,依旧能挺直腰杆,重新出发,甚至远走他乡。因为我知道,眼泪无法解决问题,但它能让我积蓄力量,如蚌壳含沙,终成珍珠,以更坚强的姿态面对未来的挑战。</p><p class="ql-block"> 我更踏踏实实地笑过。为每一个小小的成就而欣喜,如孩童得到糖果;为每一次温暖的相遇而感动,如寒冬遇见暖阳;为每一份真挚的友情而开怀,如久旱逢甘霖。记得1992年那年,我提出了“精神力学”,1993年我策划出全国十大畅销书,1997年下乡我发现和找到了世上最有价值的心之所向,成了跨越年龄的最无悔的十年等待。那一刻刻,我笑得像个孩子,眼角的皱纹都挤成了花,所有的辛苦与付出都在那一刻烟消云散,如冰雪消融在春日。</p><p class="ql-block">记得和老友们相聚,在经五路16号院北侧菜市场南隔壁的小酒馆一次次不醉不归,把酒言欢,畅谈过往与未来,笑声回荡在房间里,驱散了所有的疲惫与烦恼,仿佛又回到了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豪情满怀,意气风发。这些笑容,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我,也温暖着身边的人,如星火燎原,传递着人间的暖意。</p><p class="ql-block"> 我更无怨无悔地说过。在面对不公之事时,我敢于站出来发声,为弱者辩护,如执剑的勇士;在坚持自己的理想时,我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与整个世界为敌,如孤勇的行者。曾一度,在一个单位,我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与逆规律而行、不按牌理出牌的“顶头上司”为伍,宁肯离开一个事业编制单位。这样的人生,虽不完美,却也足够精彩;虽有遗憾,却也无怨无悔。我何来惭愧?我不需向任何人惭愧,更不会为任何人制造向我惭愧的机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