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广州,领略岭南文化风情

小玲

<p class="ql-block">女儿曾多次出差去广州并赞叹不已。今年国庆期间由她建议并张罗,我们祖孙三代于10月2日乘坐国航HU7332航班飞往广州。作为历史名城、千年商都,且有着独特岭南文化的广州,值得一游。此外,还有个自我庆幸的原因,去广州则意味着我的足迹已踏上我国第28个省级行政区。</p> <p class="ql-block">上午十点多钟我们抵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p> <p class="ql-block">顺着机场指示通道,我们来到机场南地铁站,乘坐地铁<span style="font-size:18px;">3号线至石牌桥站,出站来到地面即定格以下图片,这是</span>我第一眼见到的广州地面街景。迎面高楼矗立、<span style="font-size:18px;">脚下街面整洁、街旁绿树成荫……总体感觉</span>:顺眼,不愧为中国四个一线城市之一。</p> <p class="ql-block">步行几分钟,即抵达广州雅诗阁服务公寓——我们的入住之地。</p><p class="ql-block">远距离(对马路)雅诗阁全貌</p> <p class="ql-block">但凡有点阅历的国人看到这座五羊石雕图片,便知道是广州市的象征,它承载着“五羊传说”的文化内涵,代表了广州的历史渊源和城市精神。</p><p class="ql-block">五羊石雕的创作源自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两千多年前周夷王时,广州遍地荒芜,人们辛劳耕作却难得温饱。某日,天空仙乐缭绕,有五位仙人骑五色仙羊,腾云而至,将一茎六穗的稻种赠予此地,并祈愿"永无饥荒",言毕即驾云腾空而去,仙羊化身为石,广州遂得"羊城"、"穗城"之名。</p> <p class="ql-block">五羊石雕坐落在广州越秀公园内,越秀公园又是广州越秀区三大地标之一,我们的首选观光地自然就是越秀公园了。</p> <p class="ql-block">越秀公园是广州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其历史悠久,除根据美丽传说而创作的著名五羊石雕外,园内尚存有各类古迹遗址。</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据历史记载,在越秀公园主体越秀山上,西汉时期南越王赵佗曾在山上建“越王台”,归汉后在台西北固冈又筑一座“朝汉台”。如今“二台”的具体位置无法准确定位,大约集中在中山纪念碑、镇海楼附近。<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台”不见了,我们</span>就观赏、了解一下镇海楼吧!</p> <p class="ql-block">明朝洪武年间,倭寇侵扰我国沿海,为加强防御观察敌情,永嘉侯朱亮祖在越秀山建造了镇海楼。这座嵌于城墙之间,屹立城垣的广州现存最早的城防建筑,被誉为“岭南第一胜概”。</p><p class="ql-block">镇海楼面宽五开间,带前檐廊,高28米,为歇山顶复檐五层结构,深16米,底层石墙厚3.6米,逐层向上收分。楼顶及各层出檐坷覆以琉璃瓦,下两层的外墙红砂岩条石砌筑,上三层为砖墙。楼内为木结构,1928年重修时将木楼板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古代镇海楼如今为广州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位于镇海楼北面的古城墙,是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为加强城防,将宋代东、西、中三城合并,并向北扩建至越秀山的古代城防体系,史称“旧城”。据《广东通志》记载,当时广州城“周长七百九十六丈、高二丈八尺”,有城门、城楼、敌楼、警铺等。</p> <p class="ql-block">1918年因市政建设,广州城内大多数城墙和城门楼被拆,延续了600多年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代城市防御体系仅存留了</span>越秀公园内的一段,总长度为1137米。城墙是在红砂岩石的城基上,用特别厚大的青灰色城墙砖与灰沙砌筑而成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极具历史沧桑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1987年,镇海楼后面连同东、西两侧的城墙修缮复原,长180米,雉堞严整,恢复旧观。此外,镇海路上那段长约1000米的城墙也于2011年进行了全面修缮。<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3年,古城墙与镇海楼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为更好地维护古城墙,广州博物馆在2017年专门立项,启动古城墙全面保养维护项目。如今,经过微生物治理、表面清洗、裂缝修补、封护处理等工程,古城墙旧貌大为改观,墙体污渍和杂树杂草被清理干净,植物根系、青苔得到清除,墙体的裂缝得到有效填补并喷上保护液,抗污染和抗风化能力大大提高。</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古城墙边,我脑海里不由闪现出北京长城、西安城墙、大同古城墙……走着走着,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到了:古<span style="font-size:18px;">城墙上攀爬着众多盘根错节的榕树根。这是历经了多少年代,</span>那些硕大繁盛的榕树根早已深深扎入城墙,与古城墙相依相伴、融为一体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古城墙是广州城的制高点,担负着守卫广州城的任务,如今的古城墙以其悠久历史和独特奇观,向人们叙述着古老的历史脉络;向人们展示着城墙与自然共生所形成的老榕树根系与砖石缠绕的“墙根缘”。</p><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16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广州市越秀公园被</span>国际古城墙(堡)联盟正式批准入盟,成为该联盟第16个成员单位,她将与联盟其他成员共同携手,实现联盟的宗旨:加强全球范围内古城墙(堡)的保护与利用、旅游与管理、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合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7日,越秀公园承办了“有形的墙 无形的城”国际古城墙(堡)联盟交流活动,<span style="font-size:18px;">旨在推动全球古城墙(堡)的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此次活动有国内外18座城市的古城墙(堡)管理单位代表及文物保护专家参与,并收到18座城市赠送的城墙砖。如今,由18块城墙砖组成的艺术装置《城信》展示于广州古城墙下,成为永久性文化地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越秀公园是山地公园,越秀山属白云山余脉,海拔70余米。公园由主峰越井岗及周围的桂花岗、<span style="font-size:18px;">木壳岗</span>、鲤鱼岗等七个山岗和北秀、南秀、东秀三个人工湖组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越秀公园总面积约为69万平方米,公园内山水相依,草木苍翠,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是广州市城市中心区范围内面积最大的绿地,行走此间,草木清香,沁入心肺,是不可多得的城市天然氧吧。 </p> <p class="ql-block">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国名园,细细地走走看看,饶有兴趣。无奈时间有限,脚力欠佳,有些景点被错过了,比如:中山纪念碑、四方炮台等,还是挺遗憾的。</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上午我们依然出发去越秀区,在一德路旧部前56号有个特别的景点——圣心大教堂。这是中国国内唯一一座全花岗岩石堆建成的哥特式教堂,被誉为“东方的巴黎圣母院”,因其建筑材料主要为花岗石,故又称“石室”。</p><p class="ql-block">教堂冠名“圣心”,乃源于该教堂的奠基日是1863年12月8日,此日是耶稣圣心瞻礼日,且教堂以耶稣圣心作为主保,故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圣心大教堂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座哥特式双塔教堂,占地面积2754平方米,双塔高度58.5米。教堂主体结构采用花岗石砌筑,主立面朝南,左右两侧耸立着一对双尖石塔,塔身采用空心八角形椎体设计,西塔南、西、北三面外墙安装有大时钟,东塔内放置了四座大铜钟。教堂南、东、西三侧墙上各有一扇直径为7米的巨型玫瑰花窗。</p> <p class="ql-block">由于时间没能把控好,抵达教堂时正值午休,无法入内游览,而教堂的外观已经惊到了我!教堂双塔秀丽挺拔,主立面精致美观,特别是教堂侧面的复杂结构引发了我的好奇心。</p><p class="ql-block">有道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针对教堂侧面的复杂结构,我从不同角度予以拍摄,然后查找资料,即便是一知半解,权当扫盲了。</p> <p class="ql-block">原来这种复杂的建筑结构称作“飞扶壁”。何为“飞扶壁”?飞扶壁由扶壁和飞券组成,是一种外部拱形支撑结构。其核心功能是将屋顶和拱顶的侧推力传递至地面,减少主墙负荷,从而允许墙体开设大尺寸窗户并提升建筑高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心大教堂屋顶共设有24个飞扶壁。</span>飞扶壁是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核心结构元素,起源于12--16世纪的欧洲,主要用于教堂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游览圣心大教堂绝对不能忽略其建造背景。教堂的原址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广总督行署,</span>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期间,英法联军炮轰广州,总督行署被夷为平地。清政府战败后,随着各种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span style="font-size:18px;">罗马教廷任命的两广教区“宗座监牧”传教士明稽章看中了这片</span>面朝珠江的宝地,要求两广总督劳崇光把这块地划给他建教堂,遭到劳崇光严词拒绝。最终,明稽章借助法国军队向劳崇光施压,迫使劳崇光不得不屈服。</p><p class="ql-block">如今,圣心大教堂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同时它也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见证,更是老一辈广东人心中无法抹平的一道伤疤。</p> <p class="ql-block">在追溯历史的同时,不能不提一位来自广东的客家人,他就是圣心大教堂建造期间的总管工——蔡孝。在历时25年的建造过程中,蔡孝全面负责石料开采、运输、打磨及砌筑工作,对每块石料从开采到砌筑进行全程验查,确保精确到“插针不入”的工艺标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蔡孝不仅严格把握质量关,而且推动中西建筑技术的交流,提出一些新施工方案并被法国工程师采纳。比如:使用中国传统的桐油糯米石灰浆替代水泥,用于花岗岩石之间的链接,增强粘合度,又如:提出穹顶石块采用铁枝穿连加固。另外,他还将中国元素融入于哥特式风格,比如:墙体的排水口改为螭首造型;门上也刻上了广式木雕,中西合璧的凿刻印迹可见一斑。蔡孝因其卓越工艺被誉为首位驾驭哥特式建筑的岭南工匠,当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圣心大教堂自1888年竣工,至今已有130多年,试想当年整座教堂全靠手工打磨雕凿,用花岗岩石材料砌筑而成,其难度和工艺,很是让人叹为观止!堪称中国工匠近代建筑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离开圣心大教堂,我们来到广州荔湾区。 荔湾区有一片面积为0.3平方公里的人工岛——沙面岛。接近这片区域令眼前一亮,只见街道两旁的榕树<span style="font-size:18px;">枝叶茂密、</span>树冠庞大,尽显勃勃生机。再走近,抬眼望去:平整洁净的街面、郁郁葱葱的植被、风格各异的建筑,五星红旗在飘扬,串串灯笼挂枝头,我即刻被这大好景致以及浓浓的祥和氛围所感染……</p> <p class="ql-block">沙面岛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历史上就是绿草如茵、绿树环绕的地方。春风十里五羊城,拾翠洲上绿草生,在这0.3平方公里的岛上,却密集分布着137株古树名木,以樟树、榕树为优势树种,是广州中心城区古树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树龄最长的樟树达340多年,见证了沙面岛百年历史变迁。这些古树与岛上欧陆风情建筑深度共生,古榕气根垂落青石板路、古樟枝叶映衬红砖建筑,形成“树衬建筑、建筑映树”的独特景致。</p> <p class="ql-block">沙面原为珠江冲积形成的沙洲,故称“沙面”,别称“拾翠洲”,因地势平坦得名。自宋、元、明起,它便是广州通商的重要门户。1859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注资,开挖沙基涌,<span style="font-size:18px;">将其改造成四面环水的独立小岛。1861年英法两国与清政府签订《沙面租界协定》,</span>形成英法租界格局。</p><p class="ql-block">此后的近百年间,岛内曾设立过十多个国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领事馆、银行、洋行等各类机构,陆续建造了169栋风格各异的欧陆风情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沙面岛“三横五纵”俯瞰图(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沙面岛<span style="font-size:18px;">整体布局呈现“三横五纵”格局,</span>169栋欧陆风情建筑,涵盖了新古典主义、巴洛克、仿哥特式、券廊式等十余种建筑风格,细细品味,各有风韵,被誉为“露天建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进入20世纪50年代,苏联、波兰等国外事机构进驻<span style="font-size:18px;">沙面岛。1959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时指示保护沙面风貌。1992年沙面岛被确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区,1996年沙面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在这169栋建筑中,有53栋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汇丰银行旧址(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这是栋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以四层塔楼与穹顶亭子(俗称“沙面之眼”)为标志。为让美友们观赏该建筑的完整性,特以下列网络图片予以补充。</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此后,沙面岛更是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保护,根据“修旧如旧”原则,通过微改造实现历史街区的现代转型,引入艺术馆、咖啡馆、高端餐饮等,保留原有“欧陆风情区”的同时,推动沙面岛从 “观光型目的地” 向 “文化体验型目的地” 转变。</p> <p class="ql-block">雕塑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如今的沙面岛作为旅游景区,更是少不了雕塑,<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些雕塑充分体现了城市浓郁的人文色彩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沙面休闲街区的雕塑非常生动,惟妙惟肖,极具艺术性和感染力。如“鸽子”、“童年”、“丽人行”等雕塑,我的注解:和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美好的童趣时光和时代变迁之女性美。</span></p> <p class="ql-block">观赏沙面岛欧陆风情建筑,随手采录建筑局部特写一二。</p> <p class="ql-block">在以往的租界区域,教堂是不可或缺的产物,沙面岛也不例外。沙面露德圣母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沙面大街14号,1889年由法国驻穗领事馆教友筹建,1890年正式建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教堂主体建筑占地面积839.75平方米,入口处采用仿哥特式立面设计,装饰有尖拱门、山尖窗及四角小尖塔。</span></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空间通过尖拱顶与棱垛装饰营造纵向延伸感,镶嵌七彩玻璃门窗。</p><p class="ql-block">教堂1949年前由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管理,建国后由中国籍神父主持教务。199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沙面南街60号有一座基督教沙面会堂,简称“沙面堂”,由英国圣公会创办,旨在满足英国来穗人员之礼拜所需。教堂筹建于1861年,1865年前后建成。</p><p class="ql-block">教堂建筑占地面积310平方米,为仿古罗马式建筑风格。教堂钟楼4层总高27.86米,首层平面为小正方形,以上各层为八边形,钟楼顶部是古罗马式穹窿顶,顶端用小方楼支撑十字架收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由教堂北面拍摄的图片(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教堂大堂平面为大长方形,内部空间较大,能容纳200多人。两面侧墙各开5个高大的半圆拱顶的长窗,采光充足。大堂一层檐口高10.11米,双坡屋顶,<span style="font-size:18px;">屋面采用当年岭南西式建筑流行的绿色琉璃瓦。大堂南北山墙都采用罗马古典大尖山花,口底用密排小齿饰,转角用角隅石装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沙面堂至今已有160年,是难得的沙面早期建筑物,整个教堂比例恰当,造型稳重,反映了基督教建筑简洁和开放的特征。</span></p> <p class="ql-block">沙面岛欧陆风情建筑游览完毕,位于沙面南街1号的广州现代标志性建筑——白天鹅宾馆不容错过。因宾馆位于珠江白鹅潭畔,故而得名。</p><p class="ql-block">白天鹅宾馆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级宾馆,也是中国第一家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管理的大型现代化酒店。酒店由广东省旅游局与霍英东旗下维昌发展有限公司于1979年合作投资兴建,1983年2月6日开业。</p> <p class="ql-block">位于二楼的白天鹅大平台是沙面厅的专属外廊,面积达200平方米,在此可欣赏后花园美景,与珠江亲密接触。</p> <p class="ql-block">当年为选址,霍英东做过多番考察,最终选定广州的“城市绿洲”沙面岛。白天鹅宾馆整个建造过程中,极为重视质量的把控,设备、建材、家具,几乎全是进口的,因为当年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物资比较匮乏。特别是酒店室内设计,霍英东坚持请美国著名的HBA酒店设计公司的设计师承担。</p><p class="ql-block">酒店大堂的布局特色鲜明,融合了岭南园林风格与现代设计元素。大堂采用内庭院式设计,是中国第一个采用大型室内中庭设计的酒店。中庭以“故乡水”为核心景观,有假山瀑布、小桥流水和“濯月亭”等,形成别有洞天的岭南风情。</p> <p class="ql-block">白天鹅宾馆开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为国人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也为中国进行国际间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做出重要贡献。据统计,酒店营业几十年来共接待40多个国家的150位元首和王室成员。如今,中外合作期满,资产归广东省人民政府所有,由广东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祝愿白天鹅宾馆依然如珠江畔璀璨明珠,岁岁绽放新彩。</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堂,俗称陈家祠,建于1888年,1893年落成,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广府传统建筑之一,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而民间则将它称之为“岭南宗祠文化的天花板”。</p><p class="ql-block">在广州短短的4天时间,我们却二度来到陈家祠堂。原本预约了第二天上午10点入内游览,提前来到祠堂广场,直见入口处游客乌泱泱一片,得排多长时间才能入内?!看来果真是游客必到之处!我们当机立断取消预约,重新预约第三天下午3点半,据了解那个时段游客少多了。</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第三天到达广场,发现入口处黑压压人群换成了有序的长龙队伍,当我们提出合理要求(女婿脚扭了、我和老伴年过70),工作人员让我们直接走了绿色通道。</p><p class="ql-block">走近陈家祠堂,即被祠堂的规模以及屋顶瑰丽的岭南雕塑所震撼,这样的建筑规模,需要多大的宗氏家族的实力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堂由广东省72县陈姓宗族共同出资兴建,兼具合族祠与书院功能,故也称“陈氏书院”。最初作为合族祠,为宗族子弟提供备考科举、处理宗族事务的临时居所。这是一个家族的精神归属、血脉延续和文化传承,这种<span style="font-size:18px;">凝聚宗族力量的建筑,不仅承载着历史,也诉说着家风和传统……</span></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堂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结构分为三轴、三进,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布局合理。</p><p class="ql-block">位于陈家祠堂主体建筑中心的聚贤堂是中进主殿,是陈氏家族祭祀祖先、商议重大事务和聚会的核心场所,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岭南建筑装饰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著称。</p> <p class="ql-block">聚贤堂面宽27米,进深16.7米,高逾20米,为建筑群中最大单体。堂内横列着巨大的双面镂雕屏风,非常精致,屋顶灰塑脊饰长27米,高4.2米,含224个人物,为岭南最大祠堂脊饰。堂前设有白石露台,既扩大了祭祀容量又增强了仪式庄严感,露台栏杆嵌有铁铸花卉图幅,石柱雕有岭南果品。</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堂的各类装饰集岭南建筑工艺之大成,以“三雕二塑一铸一画”著称,包括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及彩绘壁画等技艺,几乎遍布所有建筑构件,如屋脊、梁柱和门窗等。‌‌</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堂最多的就数木雕,不仅雕刻技艺精湛,且每一幅都蕴含着美好的寓意。这是大屏风下端的一幅小木雕,以竹节雕刻而成的“福”字图案,竹和福组合即为谐音“祝福”。如果拆开看,左边像草书“多”、右边像草书“寿”,寓意多福多寿,福寿双全。</p> <p class="ql-block">石雕、砖雕和铜铁铸不仅精美,栩栩如生,同样也把“好意头”融入其中。比如砖雕图案最下端有一对“中西混搭”的小天使,翅膀生得西洋立体,却套着中式肚兜,翅膀边缘的广式回字纹一圈圈绕着,意为“富贵不断头”,陈家祠堂的砖雕里藏满了这类“口彩”密码。</p> <p class="ql-block">最令我惊叹并好奇的是屋顶漂亮的脊饰——灰雕。灰雕使用的材料主要有生石灰、纸筋、稻草、矿物质颜料、钢钉和钢线。材料多为耐酸、耐碱和耐温的材料,加强了雕塑的牢固性。</p><p class="ql-block">制作工序很复杂,操作规程很严格,简单归结为:以石灰为主要原材料 ,加上发酵之后的稻草、草纸,经过反复的锤炼,制成草筋灰、纸筋灰。然后根据建筑空间和装饰的部位需求设计图案,在需要装饰的部位进行绘制。一般先以草筋灰堆塑造型,再以纸筋灰细塑表面,等堆塑造型干到适宜的时候,再画上各种彩色的图案,就形成我们所看到的精美绝伦的脊饰。</p> <p class="ql-block">脊饰中有人物、动物、花卉和山水,具有整体叙事感。人物精雕细刻,栩栩如生,色彩丰富艳丽,极为吸睛,工艺精美独到,体现了浓厚的岭南装饰风格。</p><p class="ql-block">屋顶脊饰同样融入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屋脊上的两端似龙非龙,有着两根长须的动物(图片右侧屋顶竖立着的动物),就是民间传说的鳌鱼。因为古人认为,鳌鱼生于海,可以吞火,故将它置于屋顶之上,可以防火克火。同时又寓意着独占鳌头,希望从这里走出去的子孙后代,都能够“独占鳌头”。</p> <p class="ql-block">灰塑不仅能制作美轮美奂的脊饰,还有在夏天起到降温作用。因为灰塑材料可以吸收太阳的热量,带动屋内的热空气往上升,通过空气流动达到降低屋内气温。</p><p class="ql-block">灰塑作品以艺术的形式向世人传达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地域风情,不仅把历史、神话、民俗、文学和哲学等融为一体,更是把传统文化和审美标准巧妙地结合起来,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灰塑工艺历史悠久,据说唐代已存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文献记载的灰塑实例,是</span>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始建的增城证果寺中的灰塑“龙船脊”。到了明清时期,广州地区的祠堂、寺观和豪门大宅建筑盛行用灰塑做装饰,使灰塑工艺达到鼎盛 。灰雕作为一种传统雕塑艺术,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堂除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建筑艺术,还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所在地。博物馆收藏有两万多件(套)展品,有多种材质的雕刻类、陶瓷类、刺绣类,还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珐琅器、铜器、漆器、剪纸、麦秆画等其他工艺品类,品种之丰富,</span>工艺之精美、让人流连忘返……在此列举一二。</p><p class="ql-block">贴金木雕彩门:彩门一般应用于广府地区的传统祠堂建筑,高高悬挂在大门前端,正因是祠堂“门面”,所以往往精雕细琢、极尽奢华。</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潮州木雕 · 镂雕虾蟹笼:虾蟹笼是潮州木雕一绝。作品利用整段樟木,运用传统的镂通雕、圆雕等技法,在原木上雕出两个不同造型的笼,两笼间有逼真柔软的绳子相连,笼内外共雕有龙虾十八只、螃蟹四十八只。虾蟹张螯伸爪、姿态各异、活灵活现,堪称一绝。</p> <p class="ql-block">潮州金漆木雕 · 神龛:神龛是潮汕地区祠堂里供奉祖先牌位的重要器具,融雕刻、绘画和漆艺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这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民国时期金漆木雕大神龛,由龛座、龛脚、中盘、框栏、木阶、外龛楣、内龛楣、龛门等8个部分构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神龛所有的木雕、金漆画装饰构件借隐喻、谐音等手法,寄托“喜上眉梢”、“福禄双全”等吉祥寓意。在龛脚下方分别有圆雕并髹漆贴金的四只大狮和四只小狮,象征着步步高升,官运亨通;中盘分别是“福禄寿”三星图;龛内有多个小格,用作摆放神主排位;神龛两扇门的内外面下部都是金漆画,除了花卉,还绘有“曹操大宴铜雀台”、“郭子仪拜寿”等古代人物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神龛所有金漆木雕饰件无论是构图或多种技艺的运用,都充分体现了潮汕木雕的传统特色,堪称上乘之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游览陈家祠堂,令我大开眼界,岭南的民间传统工艺精湛至极,</span>体现了古代工匠们的大智慧。</p> <p class="ql-block">广州作为历史古城,名胜古迹看不完,作为千年商都,北京路是必去无疑的。北京路步行街自唐代起便是广州城市中轴线,该街区两千年来始终维持中心商业区地位,融合骑楼建筑,非遗文化及老字号商铺,形成独特的岭南商业风貌。</p> <p class="ql-block">北京路步行街上,人流川流不息,秩序井然;商店货品琳琅满目,价格合理,同类衣物,价格低于上海,故而北京路以高客流与经济效益彰显其繁华。</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仁信老铺是一家有着86年历史的甜品老店,北京路直营店的布置简洁古朴,凸显老铺历史,彰显文化底蕴。几十年来,仁信老铺凭借“诚实守信”的经营之道,严把质量关,接连获得“中华名小吃”、“广东名小食”、“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称号,<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为珠三角响当当的美食品牌。</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慕名而去,品尝甜品,味道果真不同于以往记忆中的双皮奶。此店<span style="font-size:18px;">双皮奶表面有一层厚厚的奶皮,色泽洁白,口感细腻滑嫩,入口即化,甜而不腻,</span>新鲜的水牛奶赋予了双皮奶浓郁的奶香和醇厚的口感。</p> <p class="ql-block">粤菜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一直是我的偏好。来到广州,必须得品尝一下地道的粤菜。无论是开了27年的米其林粤菜馆 “炳胜”,还是2023年获评 "广州烧味美食口碑榜No.2" 的侨美食家,都得到我们众口交赞。</p> <p class="ql-block">“炳胜”餐厅的室内布置雅致有情调,来几张随拍。</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三晚四天的广州慢游,虽然所到之处很有限,但岭南地区独特的文化风情,我已有所领略。本次旅行让我的人生旅途又一次跳出固有的生活轨迹——看多样的风景,感受不同的氛围,打破原有的认知局限,哪怕是粗浅的表象。</p><p class="ql-block">广州、上海同为我国一线城市,因不同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孕育出不同的城市风貌、人们的审美情趣以及生活习惯与方式。比如:两市的广播电视塔,传导给人们的视觉效果是完全不同的风格。上海东方明珠整座塔体,由底部三根斜柱支撑着上、中下三个球体直冲云霄,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力;而广州“小蛮腰”则造型独特,塔身呈螺旋状上升,<span style="font-size:18px;">像一个曼妙的舞者,又</span>如<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国女儿腰身的纤秀柔美,体现了南国风光的旖旎多姿。</span></p> <p class="ql-block">同为一线城市,据我观察广州的商业布局更为合理,比如:北京路步行街既有品牌商店,也有亲民小店,满足不同需求的消费者。</p><p class="ql-block">另外,广州的餐饮业更接地气,比如:上海的黄埔江畔,除了外滩百年万国建筑,如今的南外滩、北外滩的沿江建筑多为高大上的楼堂馆所。而广州的珠江沿岸既有新建的地标建筑以及配套设施,也有相对接地气的普通设施和餐饮服务。</p> <p class="ql-block">位于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的【琶醍壹号】,是一家江边露天潮菜江景餐吧。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珠江琶醍壹号的菜品价格适中、色香味俱佳,特别是烛光晚餐,那暖黄烛光映着江面粼粼波光,那江风裹着啤酒花与美食香气,那对岸CBD夜景成天然背景板,一派浓浓的浪漫氛围,体验感拉满……</span></p> <p class="ql-block">最为直接的一点感受是:位于不同城市的同一家餐饮店的价格差之大。</p><p class="ql-block">点都德是广州新派广式早茶代表,以全天茶市、非遗点心+岭南氛围圈粉,是本地人常去、游客必打卡的茶餐厅。</p> <p class="ql-block">即便居住在上海,点都德也是我们外出就餐的备选,来到广州,一定得去品尝。</p><p class="ql-block">广州点都德有70+款点心即点即做,既有非遗招牌(虾饺皇、叉烧包),也有创意新品,年销600万份的金沙红米肠,外软内脆超有层次,几乎桌桌必点。</p><p class="ql-block">我们超量点单,味蕾直接被幸福感填满!</p> <p class="ql-block">言归正传,广州点都德的同种茶点的价格几乎都低于上海点都德。11月8日,我们又一次去上海点都德就餐,有几款常点品种的价格比广州点都德高了大约30%,有的品种甚至高达50%,这么悬殊的价格差的逻辑依据有点让人费解……</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广州之旅,有女儿女婿的用心攻略;有他们一系列的行前实操;有女儿精心选择的各具特色的用餐体验,有所到各处的心灵感受,还有老伴等家人们的陪伴,都<span style="font-size:18px;">给我留下了美好记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