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升龙画论·自序

孙建克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qmajc1" target="_blank">叶升龙画论·序二</a></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自 序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一 </b></p><p class="ql-block"> 1947年秋,我考入国立杭州艺专国画系本科。入学后,我得知国画系不开人物画科,去问教授,得到的回答是“人物画已衰落,无人画了”;至于衰落原因,却没有解释。我很苦闷,一度对学画前途感到悲观。后来我渐渐认识到,欲振兴人物画,必然要先弄清楚人物画衰落的原因。但是我一生颠沛,屡遭厄运,曾长时间在病、贫、家难中挣扎,研究工作也时断时续。 </p><p class="ql-block"> 我于解放前参加学生运动,解放后被吸收到革命队伍中从事革命工作,1954年5月因病回家休养。其间,我读了很多书,写了很多感想,只觉愈深入愈觉复杂,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暂缓研究,就连国画创作也停了下来,唯将理论和创作灵感记入笔记本中。及至20世纪80年代,我才恢复绘画的研究和创作工作。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的绘画理论研究和国画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p><p class="ql-block"> 1992年春,我的左眼因“中心性视网膜炎”复发不治而盲。幸亏右眼无恙,我还能坚持工作。我于1993年元旦在杭州举办了“叶升龙新国画探索展”。1994年我编制了一本小册子《叶升龙杭州画展作品题目诗词序跋注释》。1996年我写出了约13000字的《发掘祖国国画典型论遗产与对“三要素”的研讨》一文。之后十年间,我断断续续地写出了本书的前三章“典型论”、“意境论”和“变形论”,总计11万余字。2006年7月25日,我的右眼突现模糊感;到30日,右眼中心全部被盖,经医院检查,确诊为老年黄斑变性,属不治之症。我只好听天由命,胡乱吃些中西药;服药三天之后,中心视力逐渐恢复。亲友们都劝我赶快休息,不要再用眼睛。但我想,谁知眼病会如何发展,应抓紧时间赶写第四章“语言文字艺术论”。2009年5月,我终于完成了《语言文字艺术论》一文,还写了两篇短文,共计6万余字。至此,终生大愿总算基本完成。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二</b></p><p class="ql-block"> 人物画为什么衰落,有多方面的原因,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对自身的存在没有一定的认识。人必具有“三要素”——环境、主体、对象。具有“三要素”,才构成一个“典型”人物。孤零零的一个人,即主体,不可能真实地反映具体人的存在状貌。4世纪的顾恺之曾提出“对象”这一要素,但在当时就被人误解,并将其归入谢赫“六法”第一条“气韵生动”中去认识。19世纪的费尔巴哈提出“对象”这一要素,恩格斯则提出“环境”这一要素。遗憾的是,人们对“三要素”的统一性认识不足,也没有将这些要素引入绘画中应用起来,中西方的人物画走向衰落乃至失落自在情理之中。 </p><p class="ql-block"> 人就是这样,对自己不认识的事物不承认它的存在,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人的本质必须从“三要素”中体现,“三要素”缺一不可。本书第一章 “典型论”目的就在于解决“三要素”这个绘画难题。当一个客体成为主体的对象时,主体对对象唯有两种行为:一为实践,二为理论。而历来典型论绘画创作基本上都在于表现客观人物的实践活动,描写客观人物心理的活动极少见。其实对心理方面的描写正好就是意境论作品,不必有客观人物,作者自己就成了主体。本书第二章要解决的就是所谓“触景生情”的理论性难题,也就是非人物画问题。生活中的两种活动,引人绘画艺术中则成为两种方法论——典型论和意境论(西方称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中西双方没有很好地将生活中和绘画艺术中的两种方法论联系起来,对两种方法论的独立性和一致性缺乏认识,也没有把这两种方法论和与其不可脱离的“变形论”、“语言文字艺术论”两种事物的关系搞清楚。本书第三章“变形论”着重阐述变形问题,指出一切变形都有它的规律可循,必须根据作者要表现的内涵和审美要求而变形,并非主观乱变。本书最后一章“语言文字艺术论”,指出语言文字有助于打破绘画艺术表现力的局限性,是一种最佳的方法论。因为绘画所见唯形体,其内在含义无法完全从形体得到反映。即使各方面都合乎规律,在观者眼里,它始终仍是一种现象,不可能有明确的内涵。这是因为各人对同一事物有各自不同的发现,而且大多数观者对作者发现的内涵,也不可能充分响应。所以唯一的办法是由作者将自己发现的内涵用文字(即诗词)表达出来,才能达到目的。明清时代诗画结合,其实正是解决绘画表现力具有局限性难题的最佳方法,但国人不知,反而跟随西方现代派道路走。到今天,西方已初步觉醒到,“现代”已陷入困境,遂转向为“后现代”,但仍在摸索中。其实语言文字就是艺术,一离开语言文字,艺术就枯萎。艺术是语言文字的延伸,艺术是最高级的语言文字。 </p><p class="ql-block"> 本书试图解决历史性绘画难题,至于书中所提出的观点,均属一得之愚见,敬请读者提出宝贵建议。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09年8月 </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叶升龙画论·《典型论》即将发布,敬请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