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行(一)行走在都江堰上

在海一方

<p class="ql-block">策划:宝祥 春夏秋冬</p><p class="ql-block">拍摄:晴天 春雨 云</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在海一方</p><p class="ql-block">校对:童心未老 自由飞翔</p><p class="ql-block">美篇号:8466841</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总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1月4日至10日,我们一行八人,跟团参加了“纯享养颐天府”6日游。由于预订回程航班停飞,出发前一天,团里将我们原9日晚19点40分的回程航班改为10日早上7点55分。也许是上天的安排,让我们多出一天自由行时间,得以实地了解并体验了天府古都成都人的现代生活。这样,除了去、回两天,我们实际游玩时间是5-9日五整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天来,我们先后游览了都江堰、九寨沟、黄龙、乐山大佛、黄龙溪古镇等著名景区及成都市内的一些景点、网红打卡点,不仅饱览就四川美丽的自然风光,而且还了解了以往很少知道的人文历史和人文景观。回家后,根据此次旅行过程,笔者整理撰写几篇游记,用美篇的形式陆续分享给读者朋友,希望你们能够喜欢。</p> 行走在都江堰上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日早上七点半,四川旅行社地接导游和旅游大巴把我们来自辽宁、吉林、河北、江苏、安徽等不同省份的20多名游客,带到5A级景区——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及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渠首占地面积200余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景区小赵美女导游的带领和专业讲解下,我们游览了都江堰景区,对都江堰这一旷世工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真正感受就其伟大之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从南桥广场旁边的南门(正门)进入景区,这个景区又叫离堆公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赵导首先把我们带到一个标有“卧铁”二字的景点前。这是一个圆形水池,周边有石子与竹笼加绳子捆绑成的木制三角架,还有一个个喷嘴向水池中间不停地喷水,形成一个穹窿形“水锅”,透过水锅,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水池里有几根碗口粗的铁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导游指着这些物件向我们作了一一讲解:这是都江堰工程大师们当年建设都江堰时使用的最简单、最重要工具——杩槎、竹笼、卧铁。她说,杩槎是一种由三根杉木绑扎成的三角形木架,可迎水铺设竹席并填充泥土,用于截流、调节水量和抢险堵口;竹笼是用竹篾编织成长圆筒,内装卵石,用于筑堤、护岸和作堰,具有柔韧性和透水性;而水中的铁棍成为“卧铁”,作为“深淘滩”标准的标志物,埋在凤栖窝,用于控制清淤深度,确保工程维护精准。“这三样工具合称‘堰工三宝’,体现了古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智慧。”导游如此向我们解释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过“卧铁”,我们踏上了标有“堰功道”三字的一条宽阔的石板路。所谓堰功道,是为表彰都江堰工程有功名人所铺设的人行道,道路两旁,每隔20米左右就有一尊功臣的铜雕,左右各6尊,共12尊,它们是:左(东)侧由南至北分别是诸葛亮、章仇兼琼、赵不忧、卢翊、阿尔泰、丁宝桢;右(西)侧分别是文翁、高俭、刘熙古、吉当普、施千祥、强望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们虽然都是都江堰大功臣,但游客们记住名字的大概只有诸葛亮一个,而且多数游客只在他的铜像前留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过话说回来,诸葛亮虽未直接参与都江堰的创建(该工程为战国时期李冰父子所建),但他在蜀汉丞相任内,首次以国家名义为都江堰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化、专职化的“护堰”管理体系,被后世公认为“护堰之功”的最大功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工程的开山鼻祖李冰的雕像并没有树立在堰功道旁,这是为什么呢?导游告诉我们,李冰的石像在1974年于都江堰河床出土,现存放在伏龙观内,这是官方和游客瞻仰李冰的重要场所。因此,即便堰功道上没有李冰雕像,也不代表对他的纪念缺失,而是已有更正式、历史更悠久的供奉地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过约150米长的堰功道,我们继续前行。这时,天空下起了毛毛细雨,不少游客穿上了一次性防水靴和雨衣,撑起了雨伞,人流在行程中形成一道别样的风景。尤其是当走上一座吊桥时,游人好像一支渡江队伍,架着颠簸摇晃的渡船,在岷江波浪上奋力前行。小雨也像渡船溅起的水花,打在人们的脸上、身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来这吊桥叫安澜桥。现在桥中间右转,便可望见这样的奇观:原本滚滚奔腾的岷江水,到这里好像忽然驯服了许多,也变清澈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下安澜桥,我们来到了飞沙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之一,与远处的鱼嘴分水堤、对面的宝瓶口引水口协同运作,主要承担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三大功能,是确保成都平原“水旱从人”的关键部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飞沙堰利用弯道离心力+低堰溢流的朴素智慧,把洪水、巨石、泥沙“甩”出外江,是都江堰“无坝引水、水旱从人”的灵魂工程。飞沙堰的对面就是离堆和宝瓶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就是低堰溢流的景观。低堰前后的水形成一定的落差、瀑布。这里的江水在流向刚才提到的离堆、宝瓶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导游站在飞沙堰栏杆边,向指右侧江对岸,告诉我们:青山绿水之间,就是离堆和宝瓶口。宝瓶口右侧的“离堆”,是“与山相离之堆”之意。战国秦昭王时,蜀守李冰率众开凿玉垒山,引岷江水东行。工程完工后,被凿开的那一段山体与母体分离,孤峙江心,遂以“与山相离之堆”得名“离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照片上,右侧桥墩上似的山体上那个白色牌子上,写有繁体“离堆”二字;左侧山体上看起来小一点的白色牌子上,写着“宝瓶口”三个字,也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宝瓶口”又有什么来头呢?游客中有人问导游,导游回答道:在2200多年前,由李冰率众用火烧水浇的方法凿开的一个进水口,它是内江进水咽喉,能控制内江进水流量,起到灌溉和防洪的作用,故称之为"宝瓶口”。其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在民间,宝瓶又有保佑平安,吉祥进财之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对离堆、宝瓶口乃至都江堰大加赞赏。如清代何盛新《伏龙观》赞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盈盈一水隔,兀兀二山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断涧流红叶,空潭起白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短短二十字,写出了伏龙观前“离堆孤峙、宝瓶口分流”之景,如诗如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看现代人赵朴初的《登离堆,观都江堰分江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堆何岩岩,瓶口纳澎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投鞭分江流,一堰如统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把离堆比作一位大将军,在策马扬鞭,统领全军。可见它在整个工程中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完宝瓶口,认识离堆之后,我们随导游沿着飞沙堰继续前行,经过引水拦水闸,边走边继续听赵导讲解。她说,这条飞沙堰的右手边为内江,左边为外江。前行约500米,便是一条与飞沙堰垂直的堤堰,堤堰外就是外江——岷江。有一段江水特别平而浅,以至于江底的石块露出水面,水流经过,形成一种“雪浪花”的美景,对岸坡上,有“测流区域”四个白色大字,十分显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时,导游带领我们走下堤堰,进入“金刚堤栈道”。栈道两旁是一片水杉树林。这些杉树高有十多米,虽已初冬,枝叶却很茂密,遮天蔽日,成为我们一个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了树林栈道,我们重新走上堤堰,来到了都江堰的又一主体工程——鱼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顺着导游的手势,我们看见一个形似“鱼嘴”的不起眼的建筑,如飞机的一个侧翼躺在江心。导游解释说,这个“鱼嘴”是整个水利系统的核心分水设施,因其形似鱼嘴而得名。它的主要功能是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实现自动分流、分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观完鱼嘴,我们便游览完了都江堰工程的渠首工程。跟随导游走上岷江内江上的另一吊桥——夫妻桥,经过玉垒山上的二王庙,踏上了回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都江堰工程的伟大之处,还有许多赞美诗作。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石犀》写道:</p><p class="ql-block">  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p><p class="ql-block">  向无尔石犀,安得有邑居。</p><p class="ql-block">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把李冰比作“不让大禹”的治水圣贤,为最早称颂都江堰的名篇之一。</p><p class="ql-block">清朝诗人黄俞《都江堰》写道:</p><p class="ql-block">  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p><p class="ql-block">  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p><p class="ql-block">  劈斧岩前飞瀑雨,伏龙潭底响轻雷。</p><p class="ql-block">  筑堤不敢辞劳苦,竹石经营取次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首七律诗,把“凿离堆”“分岷江”“竹笼工”等工程奇迹尽摄笔端,被誉为“都江堰第一长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看到岷江被驯服成温顺的玉带,当得知几千年前的工程如今仍然发挥着它的积极作用,当读着何盛新、岑参、黄俞、赵朴初等名家优美的诗篇,我深切感到“分水、飞沙、宝瓶”三招举重若轻,两千年仍护成都平原稻浪翻滚。李冰父子以“疏”替“堵”,化凶猛为滋养,留下天人合一的智慧:真正的伟大工程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合作。离开时,耳畔涛声似在提醒今人敬畏、谦逊、共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观完都江堰景区,我们来到出口处,在大门外标志门楼前合影留念。这个伟大的旷世工程将永远铭记我们的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