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古寺遗韵 静寻三晋禅情,太铁朗诵班太原三寺游学记,2025年11月5日

甜虎

<p class="ql-block">  为让朗诵艺术扎根文化土壤,在实景中体悟诗文与古寺的深层共鸣,太铁朗诵协会特组织了一场“踏访古寺遗韵”游学活动。</p><p class="ql-block"> 11月5日上午的太原秋意正浓,太铁朗诵班师生们在特邀嘉宾、“品读山西”发起人、总策划、撰稿人慧紫老师及太铁朗诵协会会长曾青带领下走出课堂,以古寺为游学,踏访了散落在喧嚣城市里的三颗珍珠——普光寺、圆通寺、文殊寺。在红墙黛瓦间聆听历史回响,在梵音清韵中精进朗诵感悟。给学员们留下了永远难忘的晋文化记忆。</p> <p class="ql-block">  特邀嘉宾“品读山西”发起人、总策划、撰稿人慧紫老师</p> <p class="ql-block"> 太铁朗诵协会会长 曾青</p> <p class="ql-block"> 第一站《普光寺》</p><p class="ql-block"> 普光寺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西缉虎营15号,是太原市乃至山西省、华北地区最古老的寺院之一。据寺内清嘉庆二十四年《重修普光寺碑》记载,该寺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196年——220年)。乾隆四十六年《太原府志》记载:普光寺坐落七府营街,唐初名为普照寺,后改为普光寺。寺内保存有明代遗构圆通殿,2009年被公布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至2020年,普光寺进行了全面的维修整治工程,始成现有格局,三进院落,占地面积5101平方米。2020年作为双塔寺博物馆普光寺分馆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游学第一站,我们来到了普光寺。</p> <p class="ql-block">  清晨9点,朗诵班23名师生踩着光影从四面八方汇聚普光寺门前,抬眼观看,山门不饰雕琢,以简驭繁;山门东西两侧的钟鼓楼为仿清代建筑,与山门整体风格相协调,钟楼上书“净我”,鼓楼上书“乐常”,增添了文化氛围。尽显庄重古朴大气风华。</p> <p class="ql-block">  古寺幽深,文脉绵长。朗诵班的学员们站围于清雅的山门前,静听惠紫老师结合实景从普光寺起源讲起,细细讲述这座千年古寺的精髓,让这场走出课堂的游学之旅,既有对古寺历史沿革、殿宇文化的知识普及,又有亲近传统文化、触摸千年匠心的体验感悟。让我们在聆听的同时,加深了解古寺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  沿着中轴线我们来到了第一个院落,、普光寺博物馆牌匾挂在墙上,它并非独立建筑,而是由各展殿为“馆舍”,房子多是青砖灰瓦,连门窗上的雕花,都透着一股素雅。千年历史在每一坐殿宇中回响。</p> <p class="ql-block">  站在普光寺院中、大殿中,听老师逐一细说各殿渊源,心里满是敬畏、惊喜与收获:</p> <p class="ql-block"> 听老师讲《天王殿》</p><p class="ql-block"> 听惠紫老师细讲天王殿,才知它是普光寺的“门户殿宇”,一进山门便先见其古朴模样。</p><p class="ql-block"> 老师讲,殿门正对山门,寓意“守护佛法、隔绝尘嚣”,殿内布局藏着不少讲究:正中供奉着笑口常开的弥勒菩萨,袒胸露腹,仿佛在以豁达姿态迎接每一位访客,弥勒菩萨背后,韦陀菩萨手持金刚杵肃立,神态威严,负责护持寺院、督查修行,一喜一肃的搭配,藏着“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深意。两侧则是四大天王的造像,个个身形魁梧、神情庄重——持剑的增长天王、抱琵琶的持国天王、执伞的多间天王、握蛇的广目天王,老师特意点出,他们的法器分别对应“风、调、雨、顺”,合起来便是古人对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美好祈愿。殿内还绘有壁画,内容为十二圆觉菩萨像,这些壁画虽历经岁月却依旧线条流畅,色彩鲜艳,细节分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听老师讲《祖师殿》</p><p class="ql-block"> 听老师讲祖师殿,让我们了解了殿内供奉的是禅宗六祖造像。 祖师殿是晋地佛教古建筑遗存,见证当地佛教传播脉络,具有地域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听老师讲《伽蓝殿》</p><p class="ql-block"> 听老师讲伽蓝殿是仿明代建筑。知晓了殿内供奉的伽蓝菩萨(守护佛法与寺院的神灵),以及其护持古寺历经岁月、安然留存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   听老师讲《圆通殿》</p><p class="ql-block"> 听老师讲圆通殿:为明代建筑,是寺内唯一幸存的古建,也是最具价值的大殿。殿内塑观音菩萨及善财童子和龙女像,壁画绘十二圆觉菩萨像,梁架上绘有彩色飞龙、墨色云纹等图案。</p> <p class="ql-block"> 听老师讲《普贤殿》</p><p class="ql-block"> 听老师讲普贤殿,懂了普贤菩萨象征的“大行”(脚踏实地的实践),其坐骑六牙白象的吉祥寓意藏着古人的精神追求。</p> <p class="ql-block">   听老师讲《普光明殿》</p><p class="ql-block"> 听老师讲普光明殿,让我们知道了普光明殿它是整座寺院的核心主殿,殿名“普光明”便含“佛光普照、遍洒光明”之意。</p><p class="ql-block"> 普光明殿中央是墨卢遮那佛坐像,两侧为阿难立像,四尊胁侍菩萨立像、两尊供养菩萨蹲像和二天王护法像分列左右。殿内壁画源于《大方广华严经》,描绘的是“七处九会”场景。各尊造像衣纹流畅、面容慈悲,均为唐代造像艺术的精品。这里曾是高僧讲经说法的重要场所,千年间无数人在此聆听佛法、净化心灵,每一寸殿宇都浸润着历史的厚重与信仰。</p> <p class="ql-block"> 听老师讲《文殊殿》</p><p class="ql-block"> 听老师讲文殊殿,让我们知道了文殊菩萨代表的“大智”(通达事理的智慧),以及殿内造像、壁画所承载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听老师讲《藏经阁》</p><p class="ql-block"> 听老师讲藏经阁,不仅明晰它是仿唐二层建筑,更是寺院的“文化宝库”。除了藏传弥勒佛(强巴佛)的独特造像端坐台上,尽显未来佛的庄严,还知道这里曾珍藏过大量佛教经典古籍,元明时期八思巴等高僧在此译经弘法,推动了藏汉文化的交融。如今阁内敦煌风《弥勒经变》壁画,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的鲜活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走出藏经阁,结束了普光寺游览,但脑海里还不断回放着每座殿宇带来的惊喜,一砖一瓦都刻着岁月的印记;惊喜惠紫老师讲的古寺修缮轶事,那些跨越朝代的守护,让千年古寺至今仍能焕发神采;惊喜于原本我们对佛教文化一知半解,经老师讲解变得通俗易懂,造像、壁画、建筑里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密码。这次游览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多元文化的魅力,更让我们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心灵的净土,这份清净、惊喜与震撼,会一直留在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 第二站 《圆通寺》</p><p class="ql-block"> 圆通寺位于太原市东缉虎营街与解放路交叉口东南角,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明代王府家庙</p><p class="ql-block"> 圆通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原为明初晋定王朱济嬉第五子方山王朱美垣的佛堂。2000年,被列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进行大修重建,2021年11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游学第二站,我们来到了圆通寺。</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繁华街市步行前往圆通寺,远远看见一座古塔矗立东缉虎营街面,近前观看这是一座五级六角的仿木结构阁楼式佛塔,塔基为青石砌筑,塔檐饰绿琉璃剪边,塔每层设斗拱支撑出檐,古朴庄重,顶部饰有鎏金铜刹,在夕阳下熠熠生辉。古塔雄伟壮观,见证着圆通寺不平凡的过往,它更像一个隐秘的指引者,引领着我们走向圆通寺。</p> <p class="ql-block">  踏入圆通寺,仿佛瞬间隔绝了都市的车水马龙。这座藏在闹市中的古寺,没有名山大刹的恢弘壮阔,却以“小而精”的格局,藏着岁月沉淀的温润与厚重。</p> <p class="ql-block">  步入寺内,过殿内的四大天王像栩栩如生,他们分别象征着“风调雨顺”,寄托着古代人们的美好祈愿。</p> <p class="ql-block">  寺院不大,669平方米的空间里,明代遗构的大士殿静静伫立,飞檐斗拱,古朴典雅,灰陶瓦与绿琉璃剪边相映,殿内房梁历经400余年,残存彩绘虽已斑驳,却依旧能想见当年王府佛堂的雅致。</p> <p class="ql-block">  大士殿内,观音菩萨的塑像慈眉善目,两侧的《观世音救难》悬塑场景宏大,人物表情生动,衣袂翻飞间尽显工艺之巧,仿佛能感受到信仰穿越百年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圆通寺西配殿为仿明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尖山式悬山顶,灰陶筒板瓦屋面。</p><p class="ql-block"> 西殿内塑十六应化观音贴壁挂棚悬塑造像。这些观音像姿态各异,衣袂飘动,面部表情细腻传神,周围还点缀着祥云、花卉、灵兽等元素,营造出生动的佛国世界。</p> <p class="ql-block">  圆通寺游览结束了,走出寺院,只见身后的佛塔与不远处的现代楼宇遥遥相对,古今光影交织,感慨万千!圆通寺虽然没有大型寺庙的宏伟壮观,但它用独特的仿明代建筑、佛教历史文化的信仰,让人感受到了圆通寺深厚的禅情底蕴,让每个踏入此地的人,都能在喧嚣中寻得一份安宁,在触摸历史的过程中,读懂一座寺的沧桑与温柔。成为古寺历史记忆的重要传承节点。</p> <p class="ql-block"> 第三站 《文殊寺》</p><p class="ql-block"> 文殊寺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东仓巷4号,占地面积5262平方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刹。</p><p class="ql-block"> 文殊寺始建年代不详,清《太原府志·寺观》记载,明代晋王曾对文殊寺进行过重修。文殊寺至少在此前已经存在。文殊寺现存主体结构为清代早期木结构建筑,是研究我国清代建制的重要遗存之一。</p><p class="ql-block"> 2011年12月,太原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5月,文殊寺修缮工程开工,2010年9月基本完工,恢复了以前原有的规模,国庆节正式开放。</p><p class="ql-block"> 游学第三站,我们来到了文殊寺。</p> <p class="ql-block">  来到文殊寺。首先被文殊寺牌楼所震撼,只见牌楼立于寺院中轴线上雄伟壮观,木构框架遒劲挺拔,飞檐翘角层层叠叠,匾额上“文殊圣境”四字鎏金耀目,“智慧门”“慈悲门”对称呼应,既藏古建的精巧,又露佛门的庄严。站在牌楼前,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千年文脉的沉静底蕴,感受到市井巷陌中藏着的静谧禅心。成为文殊寺最具标志性的开篇景致。</p> <p class="ql-block">  穿过“文殊圣境”牌楼,文殊寺院中景致便徐徐铺展,青砖铺就的甬道直通天王殿,上百年古槐枝繁叶茂,树影婆娑间洒下斑驳光影,满是清净禅意与古朴韵味。我们站在院落继续聆听惠紫老师讲那文殊寺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在古槐的掩映中静静伫立。清末留存的殿宇没有金碧辉煌的张扬,青瓦覆顶,木梁架檐,岁月在梁柱上刻下深浅纹路,却让那份古朴庄重愈发醇厚,仿佛一位沉默的老者,静待访客读懂它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踏入天王殿内,迎面的弥勒佛端坐正中,眉眼弯弯,笑意融融,那憨态可掬的模样,似在无声邀约世人放下执念、宽心前行。目光流转,两侧四大天王像身形魁梧,神情威严却不狰狞,手持法器的姿态里藏着“护持正道”的力量,塑像后须弥山四大洲的壁画虽褪去些许色彩,却依旧能从线条间感受到那份祥和安宁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穿过天王殿的静谧,文殊殿便在庭院的绿荫中静静展露真容。作为寺院的核心殿宇之一,这座承载着文殊菩萨信仰的古建,没有过度的雕饰,青瓦木构间满是清末遗存的古朴质感,檐角的风铃在微风中轻响,似在接引访客步入智慧的秘境。</p> <p class="ql-block">  踏入文殊殿内,光线透过雕花窗棂柔和洒落,照亮了正中的文殊菩萨造像。菩萨端坐于莲台之上,面容端庄慈祥,眉眼间透着洞察世事的智慧与悲悯,手持如意,周身仿佛萦绕着淡淡的禅光。造像工艺精湛,衣袂纹路流畅自然,历经岁月仍难掩神韵,让人不自觉心生敬畏与安宁。殿内两侧供奉胁侍菩萨,绘有佛经故事壁画,色彩虽有些许斑驳,却依旧能从线条流转中感受到昔日的匠心,每一笔都藏着对佛法的虔诚诠释。</p><p class="ql-block"> 殿宇内静谧无声,唯有惠紫老师的讲解声响。我们双手合十虔诚叩拜,心中的杂念仿佛被慢慢涤荡,让人在喧嚣中寻得内心的平静。指尖轻触殿内微凉的供桌边缘,仿佛能触摸到岁月的痕迹,感受到历代信徒对智慧的向往与坚守。</p> <p class="ql-block">  缓步踏入观音殿,清末古建的清雅扑面而来。青瓦硬山顶朴素无华,朱红门窗配古朴窗格,木构无繁饰,尽显素雅。殿内观音造像慈悲安详,静谧氛围让人瞬间静心。</p><p class="ql-block"> 观音殿的壁画描绘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的十五个场景。这些壁画以佛教经典故事为蓝本,展现了善财童子遍访名师、寻求佛法的历程,人物形象生动,情节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宗教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沿青石甬道缓步前行,我们来到了大雄宝殿。作为寺院的核心所在,这座清末留存的殿宇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感,单檐硬山顶的轮廓简洁利落,青瓦覆顶如鳞似甲,木构梁柱不加繁复雕饰,仅以朴素纹样点缀,保留原始木构与形制。自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场,让人未入殿便先敛去浮躁。</p> <p class="ql-block">  踏入大雄宝殿,‘横三世佛’坐像即刻展现眼前,通身饰彩的佛像端坐莲台安详肃穆,眉眼间满是慈悲悲悯,仿佛能洞悉世人的烦恼与执念。两侧的十八罗汉造像更是传神,或怒目圆睁,或笑逐颜开,或托腮沉思,每一尊都姿态迥异、形神兼备,衣袂纹路清晰可辨,尽显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 老师分别对文殊寺中的伽蓝殿、祖师殿、普贤殿进行了讲解,这些讲解让我们知道了:三座殿宇均为清末北方古建遗存,遵循“对称布局、朴雅庄重”的风格,青瓦硬山顶、朱红门窗的形制既统一又契合各自功能。伽蓝殿以关羽为伽蓝菩萨,是护寺护法的核心场所,承载着“忠义护法”的文化内涵;祖师殿供奉历代祖师、记录法脉传承,是寺院“不忘本源”的精神根脉;普贤殿与文殊殿呼应,以普贤菩萨及“大行”理念,传递“知行合一”的佛教智慧,三者共同构成了寺院“护法、传脉、践行”的完整文化体系,也让我们读懂了古建筑背后的历史价值与信仰力量。</p> <p class="ql-block"> 《迦蓝殿》</p> <p class="ql-block"> 《祖师殿》</p> <p class="ql-block"> 《普贤殿》</p> <p class="ql-block">  在文殊寺园中,红墙下的菊花正竞相开放。粗壮的花茎立得笔直,托起一个个饱满的花盘;花瓣是细长的管状,层层叠叠向外舒展,像绽放的烟火,又像撒了把亮眼的碎金。花盘朝着太阳的方向微微倾斜,连花茎上的细绒毛,都在阳光下清晰可见。菊花的美恰好衬着身后朱红的殿门与灰瓦,像幅淡墨勾勒的古画。我们忍不住驻足,看阳光落在花瓣上,深呼吸一丝清甜沁人心脾,此刻无需修饰,自然与古建相融,在每一朵花中绽放。</p> <p class="ql-block">  文殊寺游学结束了,朗诵班全体成员齐聚文殊寺牌楼前,大家身着整齐服饰,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游览后的沉静与喜悦,手机声响,镜头记录下这场“踏访古寺遗韵”游学的集体邂逅。</p> <p class="ql-block">  正午11点,晴朗暖阳,太原普光寺、圆通寺、文殊寺三地游学圆满落幕,曾青会长站在庭院饱含深情讲话:她说:首先,我代表全体学员,向在百忙之中为我们悉心讲解的惠紫老师致以最诚挚的感谢!从普光寺的建筑规制、圆通寺的禅意底蕴,到文殊寺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正是惠紫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冰冷的古建有了温度,让晦涩的典故变得生动,让我们不仅‘看’到了古寺的青瓦木构,更‘懂’到了背后承载的信仰力量与文化根脉。</p><p class="ql-block"> 朗诵是声音的艺术,而古寺是历史与信仰的载体,二者都藏着‘沉淀’与‘坚守’的力量——愿大家带着此行的所见所感,将古刹的禅意与底蕴融入朗诵之中,让声音既有诗韵,更有风骨;也愿这份与古建、与信仰的邂逅,成为我们团队凝聚的纽带,未来一同在文化传承的路上稳步前行!最后,感谢每一位学员的同行与付出,让我们带着这份收获与感动,继续出发!</p> <p class="ql-block"> 王丽萍 摄影 制作</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1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