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抗战歌声里的家国情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 漂泊居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观央视《铭记历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缅怀先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抗战歌声中的家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情怀》感怀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磅礴激昂曲,沸腾热血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江南北唱,奋勇斩阎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注:《抗战歌声中的家国情怀》主要体现在抗战时期,通过歌曲传递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意识。1938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鲁艺)创造了《黄河大合唱》等经典抗战歌曲,这些作品以磅礴的旋律和激昂的歌词激发了全民抗战热情。例如冼星海(6天6夜抱病)创作《黄河大合唱》的呐喊,将民族危机与抗争精神融为一体;《南泥湾》则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乐观精神鼓舞军民士气。这些歌曲通过陕甘宁边区的广泛传唱而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载体。它的历史背景:抗战时期延安作为中共政治中心,通过鲁艺等文艺结构推动抗战歌曲创作。1938年鲁艺成立后聚集了冼星海、吕骥等音乐家,创作了《八路军进行曲》、《延安颂》等数百首抗战歌曲而形成了“歌咏城”的文化现象。这些歌曲不仅在边区传唱,还通过新华广播电台等渠道传播至全国,成为全民抗战的精神符号。它的精神内涵:抗战歌声中的家国情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反应民族危机,如《黄河大合唱》将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化身,通过“风在吼,马在叫”的意象激发抗日意识;二是传递乐观主义精神,如“南泥湾”用“处处是庄稼”的景象鼓舞军民自力更生。这些歌曲通过旋律与歌词的双重力量,既反应战争的残酷性,又传递必胜信心。80年来,这些歌曲从延安窑洞唱响至全国大江南北,并鼓舞中华儿女奋勇前进!这些让人热血沸腾的歌曲,是中华民族奋斗的经典范例!中华儿女要将这些革命歌曲永远传唱下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抗战歌声里的家国情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八路军进行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抗日战争胜利日一9月3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