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看完了伊斯坦布尔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多尔玛巴赫切宫”,再去看看伊斯坦布尔的老城区。</p> <p class="ql-block">导游介绍说,老城区外曾有着22公里长的城墙,原来这些城墙是紧邻大海的,后来由于填海造地,城墙与海岸线已经有了一些距离。由于过去没有保护古建的意识,古城墙已被有些人拆除和毁坏的只剩下大概6、7公里了(就和我们国家的长城一样)。</p> <p class="ql-block">我们游览的是老城的“巴拉特街区”,“巴拉特”土耳其语的意思是“纽带”。老城区是由七个山丘组成,而巴拉特街区是在第六个山丘上。这一街区是以希腊人为主的生活街区,是伊斯坦布尔最古老的街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巴拉特街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鹅卵石坡道旁边的彩色房屋。这些房屋年龄最长的,已有2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在街区内游览的游客摩肩擦踵,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狭窄的街道显得有些拥挤。</p> <p class="ql-block">巨幅广告在这里显得有些扎眼。</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也有仿希腊罗曼式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导游告诉我们,这里也是一个“文青区”,是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街边的咖啡座,还没有人光顾。</p> <p class="ql-block">在上一美篇介绍过,土耳其的“猫咪”在这片土地上,绝对是把自己当主人看待的。这只猫咪,好像在茶桌上说:这是谁在这里抽烟,也不收拾,真没素质😄。</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小咖啡店里和导游合了一个影。他曾介绍说:他的父亲曾是一名中国大使馆的外交官,他从小在北京上的“芳草地”学校,在那里读完了小学和中学,后来回到土耳其,又在伊斯坦布尔“海峡大学~孔子学院”接受了四年教育。</p><p class="ql-block">他说他叫:“穆斯塔法”。但是为了便于记忆可以叫他~“阿穆”,或者~“小马哥”。因为他从小就爱看香港故事片“英雄本色”,他最崇拜里面的“小马哥”。</p> <p class="ql-block">喜欢吗?这些门口开满鲜花的房屋。</p> <p class="ql-block">每个小店都打扮的这么漂亮。</p> <p class="ql-block">别看这不起眼的门帘,可是仔细看看这里手工打造的银饰,那叫一个“精美”!</p> <p class="ql-block">巴拉特街区的小店真不少,欢迎您到小店来哟。</p> <p class="ql-block">街边的土耳其妇女正在那里旁若无人的烙着土耳其大饼。她不用叫卖,食客就会站在旁边“垂涎欲滴”的。</p> <p class="ql-block">街边当然也有这样简陋的落脚小憩的土耳其“茶座”。</p> <p class="ql-block">还有这样阶梯是七彩路的“深宅大院”,都能吸引你这外乡的游客眼球。</p> <p class="ql-block">在巴拉特街区有一个地标性建筑,就是这座红颜色的东正教教堂,现在它好像还是一座神学院,并不对外开放。凡是来这里的游客,都要在它的外围转上一圈。</p> <p class="ql-block">这座教堂保留了拜占庭的建筑风格。在土耳其语中被称为“血红教堂”。它好像与1453年在这里发生的著名的“君士坦丁堡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p><p class="ql-block">1453年4月默罕默德二世率领15万奥斯曼大军包围了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经过一个多月的苦战,攻下了这座号称永不陷落的坚城,延续上千年的拜占庭帝国终于走到了尽头。随后默罕默德二世将奥斯曼帝国的首都迁至于此,改名为伊斯坦布尔。经过多年的发展,这座都城成为了奥斯曼帝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导游在这里说了一个非常血腥和凄惨的故事:在土耳其军队攻破君士坦丁堡城池之后开始屠城。但就在血红教堂这块高地上还有200名罗马士兵坚守在此,他们誓死不降,继续战斗并又消灭了6000多名土耳其士兵,最后全部被俘。为了起到震慑整个君士坦丁堡人的作用,土耳其人把他们身上的血液全部抽干,涂抹在教堂的墙壁上,整个教堂变成了红颜色。导游说,这就是红色教堂的由来(这好像是一个传说)。</p> <p class="ql-block">斗转星移那个血腥的年代已经过去了500多年,就像这个街头摆放的两盆花一样,有着生命的枯萎,也有生命的绽放。</p> <p class="ql-block">逛完了老城区的巴拉特街区,来到了新城区的“独立广场”,又叫“塔克西姆广场”。“塔克西姆”土耳其语的意思是“分割”,这与奥斯曼帝国时期在这里的水利设施分割功能有关。此广场作为土耳其国家象征,是民众集会和庆典的核心场所,有很多重大事件在这里发生,它被誉为:“伊斯坦布尔的心脏”。</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核心雕塑~“独立纪念碑”,是1928年由意大利雕塑家埃特罗•卡诺尼卡设计完成的。它是为了纪念土耳其共和国创建者凯末尔而建立的。这座青铜雕塑刻画了凯末尔与他的战友们为独立而奋斗并取得胜利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在广场一侧有一座宏伟的清真寺~“塔克西姆清真寺”。它是一座新建的清真寺,始建于2017年,2021年对外开放。它是伊斯坦布尔唯一一座采用“自上而下”建造系统,融合了奥斯曼建筑风格传统与欧洲元素的清真寺。这座清真寺的建立引起了很大争议,除了建筑风格以外,还有宗教、文化、社会和政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争论。</p> <p class="ql-block">独立广场向南是一条长约3公里的“独立大街”。这条大街历史可以追溯至16世纪,热那亚人在此建立起了聚集区;19世纪奥斯曼帝国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这里逐渐发展为外侨与本土精英混居的繁华商业区。1932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后,这一街道正式定名为“独立大街”,以纪念独立战争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一些国家的领事馆设立于街道两侧。</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不乏希腊和古罗马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当然也有这样的抽象性现代艺术雕塑。</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天主教堂。这座小教堂从介绍看:好像是一所启蒙的宗教学校,看见有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从这里走出来。</p> <p class="ql-block">这位女士正在拍摄教堂栅栏上的装饰,看她这身时髦的打扮,还以为她来自欧洲的哪一个国家。后来听她说话,好像是中国香港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当然这条大街最多的还是形形色色的商铺,特别是售卖食品的商店。像这家标有“1864”年号的食品店,说是和北京的“稻香村”一样,是一家食品连锁店,还有不少地方有它的门帘。</p> <p class="ql-block">给人的印象是这里的食品店,以买甜食为“最”。</p> <p class="ql-block">还有这家商铺卖的是什么东西?原来是一种彩色面条,你可以在这里品尝哟😛。</p> <p class="ql-block">这是街头卖面包圈的小车,这种面包圈很好吃,还可以把它从横面剖开放上一点儿馅料,味道会更不错。但是价格可不便宜,要比我们的一根油条贵多了。</p> <p class="ql-block">大街旁有好几条小巷里都布满了小食桌,可能在有些人眼中,在这样地方就餐有些低俗;但从我的观察看,这里的每一位食客都是那样的悠闲自在。</p> <p class="ql-block">在街上还运行着1939年就开始运营的红色有轨电车。就和香港的当当车一样,它是那个时代的见证。搭乘此车观光是孩子们最大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看着在独立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想到人们对这条大街的评价,它不愧为是土耳其的“香榭丽舍大街”。</p> <p class="ql-block">在伊斯坦布尔游览了一个整天后,第二天一早就要出发去土耳其的小城~“番红花”了。我们要在这里跨越连接欧亚大陆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又名“欧亚大桥”。</p> <p class="ql-block">这座大桥始建于1970年,1973年10月正式通车,它是欧洲第一大钢索桥,也是世界上第四大吊桥(这是2016年出版的书籍提供的资料)。它夸越了海峡最狭窄的地段,整个桥体全长1560米,两座桥塔之间的桥面长度为1074米,宽度为33米,宽阔的桥面可以并行6辆汽车。它高出海面64米,桥下可以航行万吨巨轮。</p> <p class="ql-block">矗立在桥头两端的两座巨大桥塔,均呈“门”字形。整个桥身在水中不设桥墩,由两根粗大的钢索牵引,每根钢索由11300根直径5毫米的钢丝拧成,支撑着整个桥面。</p> <p class="ql-block">在这座宏伟的大桥这上,不知怎么就想起了,书籍上讲到的拿破仑说的一句话:“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那么它的首都一定是伊斯坦布尔”……(未完待续,按照这次土耳其之旅的行程,在10天后会再回到伊斯坦布尔,为了美篇的连贯性接下来会继续讲述伊斯坦布尔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