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化解码——吴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基因</p><p class="ql-block">文:吴美福</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主义与吴学的结合是普遍真理与地域文化实践的辩证统一,二者在哲学基础、实践精神和价值追求等方面存在深层次的契合,并通过历史实践与当代创新不断丰富彼此的内涵。</p><p class="ql-block">理论契合:唯物辩证法与吴学精神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主义与吴学文化的融合首先体现在哲学层面的高度契合。吴学文化中强调的“经世致用”传统,例如明清之际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倡导的实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第一性的观点形成跨时空呼应。这种实践理性的交融在历史上表现为东林书院“事事关心”的精神与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宣言之间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同时,吴学文化蕴含的辩证思维模式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存在内在相通性。吴学中的“刚柔相济”智慧(如泰伯的“让德”与季札的义利观)与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相契合,这种契合在当代吴地古镇保护与城镇化实践中得到生动体现——既坚持文化遗产保护(矛盾的主要方面),又有序推动功能更新(矛盾的次要方面),实现动态平衡发展。</p><p class="ql-block"> 在共同体理念方面,吴地文化中的集体协作传统(如江南水乡圩田水利系统)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人联合体”理念形成呼应。新中国成立后,苏州吴江的“江村”通过合作社改造传统宗族经济,将互助传统转化为集体所有制实践,成为农村社会主义转型的典型案例。</p><p class="ql-block">历史实践:马克思主义在吴地的本土化历程</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主义在吴地的传播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征。近代江南地区(如苏州、无锡)作为民族资本主义重镇,工人阶级相对集中,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阶级基础。恽代英、张太雷等早期革命家在此组织工人运动时,创造性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与吴学中的“桑梓情结”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动员方式。</p><p class="ql-block">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吴学“兼容并蓄”的特质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提供了文化载体。1927年无锡农民运动讲习所将《资本论》原理通俗化为农谚(如“百亩之田牛为耕,革命成功靠工农”),体现了理论传播的本地化智慧。</p><p class="ql-block">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吴地探索出集体经济的创新模式。乡镇企业在苏南地区的崛起,依托吴学商业传统形成“苏南模式”,成功探索了集体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实践融合的典范。</p><p class="ql-block">当代创新:吴学文化的现代性转化</p><p class="ql-block"> 在文化传承领域,马克思主义为吴学遗产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昆曲、评弹等传统艺术被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内容革新(如红色题材剧目创作)实现“创造性转化”。苏州博物馆等机构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展览形式结合,推动非遗技艺的大众化共享,体现了文化资源从精英消费向公众共享的转变。</p><p class="ql-block"> 在生态理念方面,吴学“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结合,催生了太湖治理的“三生融合”模式(生产、生活、生态协同)。通过生态补偿机制与集体资源管理,探索了水乡可持续发展路径。</p><p class="ql-block"> 价值观层面,马克思主义为吴学注入现代性元素。例如,吴学中的“至德思想”被升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方实践;而“诚信包容”传统则与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价值体系。</p><p class="ql-block">批判继承:理论张力的辩证审视</p><p class="ql-block"> 在马克思主义与吴学的结合过程中,也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进行批判性反思。吴学中的“士绅传统”隐含的等级观念,需以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揭示其封建性本质。例如,江南园林的建造不仅是美学成就,其本质也反映了地主阶级对剩余劳动的占有关系。</p><p class="ql-block"> 吴学中的重商传统具有双重性:既有活跃经济的积极作用,也可能滋生资本主义逐利逻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以公有制为主体引导其发展方向,避免陷入文化决定论误区。方法论上应坚持生产关系变革(如土地改革、对外开放)的决定性作用,而非简单归因于“吴学文化特质”。</p><p class="ql-block">未来路径:社会主义新吴学的构建</p><p class="ql-block"> 面向未来,马克思主义吴学的发展呈现出创新趋势。理论层面,正在构建“数字吴学”研究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吴地社会变迁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联,建立“文化基因图谱”数据库。同时探索“马克思主义吴学”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治理方案,将吴文化“和而不同”理念融入跨区域协同机制。</p><p class="ql-block"> 实践领域,推动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挖掘江南红色记忆(如沙家浜革命故事)与吴学文化景观结合,打造沉浸式教育场景。生态治理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重塑水乡可持续发展模式,例如太湖流域的智能监测与资源调配系统。</p><p class="ql-block"> 文化生产上,推动吴学工艺、艺术从精英消费转向大众共享,通过非遗技艺的社区传承、红色题材文艺作品的数字化传播等方式,实现文化资源的社会主义转化。</p><p class="ql-block"> 这种结合本质上是普遍真理与地域实践的辩证统一,既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性元素,也需挖掘吴学中与马克思主义契合的实践智慧,为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注入地域生命力。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互动的持续深化,马克思主义吴学有望成为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典范性样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