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何为绝句之“意”?</span></p><p class="ql-block"> 首先要明确,“意”是什么?它并非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诗歌的灵魂与统帅。它是诗人灌注于字句之中的思想、情感、哲理与境界。</p><p class="ql-block"> 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精辟地指出:“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一首绝句,无论其辞藻多么华美,音律多么和谐,若没有高远、新颖、深邃的“意”作为统领,便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难以触动人心,无法流传久远。</p><p class="ql-block"> 绝句,仅四句,二十或二十八字。它是诗歌中的“微雕艺术”,在方寸之间营造天地,于刹那之际捕捉永恒。因此,绝句的立意,尤为讲究“精、深、新、巧”。它要求诗人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情感的爆发、哲理的升华或意境的营造。</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意立则诗生——论绝诗动笔前的立意</b></p><p class="ql-block"> 绝句,如文学中的微雕艺术,方寸之间须见天地。欲使这尺幅短章承载千钧之力,动笔之前的“立意”,便成了决定诗魂有无、格调高下的关键。绝诗写的好不好,全在于立意。</p><p class="ql-block"> 无立意之诗,纵使辞藻工丽,亦如珠玉散落,不成器皿。字句虽美,却无灵魂贯注,徒具诗形而乏诗神。譬如作画,若胸中无丘壑,笔下山水便是呆板的堆砌;绝诗创作亦然,心中先有欲抒之情、欲言之志,诗句方能如泉涌出,自然成章。</p><p class="ql-block"> “立意”是创作前的凝心聚魂。它要求诗人在提笔前,沉潜下来,进行一场深刻的内省:我因何而作?我要表达何种心境或哲思?是见山水而生的忘机之乐,是望明月而起的故园之思,还是对历史兴亡的无限感慨?这个确立的“意”,便是全诗的灵魂与统帅。王之涣作《登鹳雀楼》,若胸中无对“高远”的执着追求与人生境界的深刻领悟,恐难提炼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般的千古警句。其磅礴气象与进取精神,正源于下笔前那已然成形的宏伟立意。</p><p class="ql-block"> 此“意”一经确立,便如灯塔,照亮了后续所有的创作航程。它决定了意象的择取:是选“孤舟蓑笠”以示清高,还是取“金戈铁马”以抒壮怀?它统领着情感的基调:是欢快明朗,还是沉郁苍凉?它甚至影响着字词的推敲与音韵的安排。王维的《相思》,通篇咏物,却因立意于“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深情寄托,使得一颗小小的红豆,承载了超越形体的无限情意,意境全出。</p><p class="ql-block"> 故而,绝诗之妙,首重于“意”。在墨未沾纸、笔未挥洒之时,请先于心中寻得那片精神的旷野,种下那粒思想的种子。意立则神聚,神聚则诗生。唯有立意高远、深沉,那寥寥二十余字,才能挣脱篇幅的束缚,化作穿越时空的绝响,在千载之后,依然能叩响读者的心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二、 立意之基:真情实感,自然流露</b></p><p class="ql-block"> 一切高妙的立意,皆源于最真挚、最朴素的情感。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是立意之大忌。唯有发自肺腑的真情,才能产生直击人心的力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例析一:李白《静夜思》</span></p><p class="ql-block">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p><p class="ql-block">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p><p class="ql-block">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井上的栏杆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p><p class="ql-block"> 这首被誉为“千古思乡第一绝唱”的诗,其立意极为单纯——思乡。它没有使用任何典故,没有描绘奇崛的意象,只是捕捉了一个旅人深夜无眠的瞬间错觉。由“月光”到“疑霜”,是一个细微的心理活动;由“举头”到“低头”,是一个简单的形体动作。然而,正是在这“一疑”“一举”“一低”之间,那无边无际、无法排遣的乡愁,如月光般悄然弥漫,浸透了读者的心灵。它的立意之妙,就在于将宏大的情感,寄托于一个最寻常、最真实的生活片段,达到了“天然去雕饰”的至高境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例析二:孟郊《游子吟》</span></p><p class="ql-block">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p><p class="ql-block">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p><p class="ql-block">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p><p class="ql-block"> 译文: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孩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p><p class="ql-block"> 此诗虽为五古,但其立意的纯粹与真挚,与绝句相通。诗人选取了母亲为远行儿子缝衣这一典型场景。“密密缝”三个字,既是动作的写实,更是情感的绵密堆积。那针脚里,缝进去的是担忧,是牵挂,是无言的爱。最后,诗人用“寸草心”与“三春晖”的对比,将母爱的博大与儿女的微小回报形成强烈反差,这种源于生命体验的真情喷薄而出,足以令千古读者动容。</p><p class="ql-block"> 小结: 立意并非要刻意去寻找惊天动地的主题。从你最熟悉、感触最深的生活细节入手,真诚地书写你的喜怒哀乐,这便是最好的立意开端。</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三、 立意之深:小中见大,尺幅千里</b></p><p class="ql-block"> 绝句篇幅短小,不能像长篇歌行那样铺陈叙事。因此,高超的诗人善于“小中见大”,通过一个微小的切口、一个典型的瞬间,折射出广阔的社会背景、深邃的历史感慨或普遍的人生哲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例析三:杜牧《赤壁》</span></p><p class="ql-block">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p><p class="ql-block">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p><p class="ql-block"> 译文: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的立意,堪称“以小见大”的典范。诗人没有去正面描绘赤壁之战的宏大场面,而是从一片沉埋沙中的“折戟”写起。这“折戟”是一个历史的见证物,是通往过去的钥匙。通过“磨洗”和“认”,诗人将读者拉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后两句的立意尤为精警,他做了一个反历史的假设:倘若东风不给周瑜行方便,那么二乔恐怕就会被锁在曹操的铜雀台了。诗人以“二乔”这两个女子的命运,来代指东吴的国运。这种立意,避实就虚,从一个看似香艳的视角,切入历史的核心,深刻揭示了历史上成功与失败的偶然性,充满了历史的思辨色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例析四:刘禹锡《乌衣巷》</span></p><p class="ql-block">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p><p class="ql-block">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p><p class="ql-block"> 译文: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野草开出了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p><p class="ql-block"> 此诗立意于表现历史的盛衰兴亡、世事的沧桑巨变。诗人选取的意象极其精炼:野草、夕阳、飞燕。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边,如今只有野草闲花;曾经冠盖云集的乌衣巷口,如今只剩一抹斜阳。最妙的是后两句,诗人抓住了一个永恒的、不变的存在——燕子。燕子年年归来,但它们飞入的,已不再是王导、谢安那样的豪门大宅,而是普通百姓的家。燕子的“不变”,恰恰反衬出人事的“巨变”。这种立意,不着一字议论,而兴衰之叹、沧桑之感,尽在其中,余韵悠长。</p><p class="ql-block"> 小结: 要学会选取“意象的杠杆”。一个恰当的、微小的意象,如同一个支点,能够撬动起整个时代的重量和人生的深度。</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四、 立意之新:反常合道,出奇制胜</b></p><p class="ql-block"> 立意最忌陈词滥调,人云亦云。优秀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思维,从常人未曾想到的角度切入,提出新颖的见解,即所谓“反常合道”。“反常”在于违背一般的常识或情感,“合道”在于其背后蕴含着更深刻的哲理或情感逻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例析五:王昌龄《闺怨》</span></p><p class="ql-block">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p><p class="ql-block">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p><p class="ql-block">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的立意,在情绪的转折上做足了文章。开篇写少妇“不知愁”,还精心打扮登上高楼,这是一层“反常”。在春日美景中,她本该更加思念丈夫,为何反而“不知愁”?这正是诗人的匠心所在,他为后续情感的爆发蓄势。果然,“忽见”二字,是全诗的诗眼。那陌头杨柳的盎然春意,猛然触动了她的心弦,让她瞬间从“不知愁”的麻木或自我欺骗中惊醒,悔恨之情喷涌而出。这种先扬后抑、在瞬间完成情感转折的立意,比平铺直叙地写相思之苦,要深刻、新颖得多,也更符合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例析六:柳宗元《江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译文: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漫天风雪中垂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反常之境:诗人刻意营造极端环境,“千山无鸟”“万径无人”,将自然寂灭感推向极致。按常理,如此酷寒天气不应有人外出,老翁却偏在江心垂钓,此为一反。</span></p><p class="ql-block"> 此诗打破传统渔樵题材的闲适范式,通过极端情境的构建,实现从物理空间到精神高地的跃升。看似违背生活常识的“寒江独钓”,实则完成了对逆境中人格力量的礼赞,堪称“反常合道”的美学典范。这种在绝对孤独中彰显生命尊严的立意,使其成为唐诗中不可复制的孤品。</p><p class="ql-block"> 小结: 立意求新,要求我们跳出惯性思维的窠臼,尝试逆向思维、侧向思维,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去审视寻常的事物和情感,从而发现其中不寻常的意蕴。</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五、 立意之巧:含蓄蕴藉,托物言志</b></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典美学讲究“含蓄”,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绝句的立意,常常不直接点破,而是通过比兴、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将“意”隐藏在“象”的背后,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和回味空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例析七:王维《相思》</span></p><p class="ql-block">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p><p class="ql-block">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p><p class="ql-block"> 译文: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p><p class="ql-block"> 此诗立意于相思之情,但通篇不离“红豆”。红豆,又名“相思子”,其本身就是情感的象征物。诗人不直接说“我好想你”,而是通过对红豆的询问(春来发几枝?)和劝勉(愿君多采撷),婉转而热烈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最后一句“此物最相思”,才轻轻点破主题,如同画龙点睛。这种借物抒怀的立意方式,使得情感的表达既含蓄典雅,又格外浓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例析八:郑燮《竹石》</span></p><p class="ql-block">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p><p class="ql-block">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p><p class="ql-block"> 译文: 竹子紧紧咬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诗人表面上是咏赞竹子,实则是在书写自己的人格理想。诗中的“竹子”,具有“咬定青山”的坚定、“立根破岩”的顽强、“千磨万击”的坚韧。诗人借竹子之“形”,传诗人之“神”。这种立意,将抽象的精神品格,附着在具体的、可感的物象之上,使诗作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达到了物我合一的高妙境界。</p><p class="ql-block"> 小结: 巧妙的立意,要学会“藏”。将你的“意”巧妙地编织进意象的选择、画面的营造和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让读者自己去品味、去发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享受。</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六、 立意之高:哲思升华,境界全出</b></p><p class="ql-block"> 最高层次的立意,是超越一己之悲欢,将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观察,升华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哲学思考,从而营造出高超的艺术境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例析九:王之涣《登鹳雀楼》</span></p><p class="ql-block">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p><p class="ql-block">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p><p class="ql-block"> 译文:太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p><p class="ql-block"> 此诗前两句写景,气象宏阔,已然不凡。但若仅止于此,它只是一首出色的写景诗。真正让它名垂千古的,是后两句的立意。诗人由登高望远这一具体行为,生发出一个普遍的哲理:若要看得更远,就必须站得更高。这既是物理空间的真理,也是人生境界的隐喻——在学识、事业、修养上,我们永远不应自满,应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这种由实入虚、由景入理的立意,使全诗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巨大的升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例析十:苏轼《题西林壁》</span></p><p class="ql-block">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p><p class="ql-block">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p><p class="ql-block"> 译文: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正身处在庐山之中。</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是哲理诗的巅峰之作。诗人通过描绘游览庐山的观感,深刻地揭示了一个认识论上的道理:人们之所以无法认清事物的全貌和本质,往往是因为自己身处其中,视野被局限了。这个立意,已经远远超出了游览本身,它可以应用于观察世事、处理问题、认识自我等方方面面。它告诉我们,要获得真知,必须超越个人的狭小圈子,从多个角度、更高层面进行客观、全面的考察。这种立意,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达到了诗与哲理的完美融合。</p><p class="ql-block"> 小结: 立意的最高追求,是从感性体验中“跳出来”,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升华。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一般,从现象中洞察本质,让诗歌不仅动人以情,更能启人以智。</p><p class="ql-block"> 结语:绝句的立意,是一门深邃的学问,也是一次充满惊喜的创造之旅。它需要我们:</p><p class="ql-block">1、有一颗敏感的心,去捕捉生活中的真情实感;</p><p class="ql-block">2、有一双锐利的眼,去发现事物背后的深远内涵;</p><p class="ql-block">3、有一个创新的脑,去开辟前人未至的立意蹊径;</p><p class="ql-block">4、有一双巧妙的手,去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含蓄表达;</p><p class="ql-block">5、有一个哲思的魂,去追求超越时空的精神境界。</p><p class="ql-block"> 最后,请记住清代诗论家沈德潜的一句话:“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立意的根本,最终在于诗人自身的胸襟、学养和人格境界。让我们在精研技巧的同时,更注重内在的修养,如此,方能写出立意高远、传之久远的绝句佳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