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数字赋能与文化共生:甘肃非遗数字化推广与乡村振兴协同机制研究——基于庆阳元宇宙研究院的实践探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ICH)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文化赋能乡村发展的关键路径。甘肃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其非遗资源富集却面临传承人老龄化、受众断层、市场化不足等困境。本研究以庆阳元宇宙研究院最新技术实践为支撑,构建“技术赋能—传播创新—产业转化—治理优化”四维协同机制,探讨数字技术如何破解非遗与乡村振兴的共生难题。研究发现,数字孪生、VR/AR等技术通过“活态化”呈现非遗技艺,短视频与数字平台重构传播链路,文创开发与文旅融合激活经济价值,而多元共治模式则保障了文化原真性与可持续性。本研究为欠发达地区非遗活化与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甘肃样本”。</p><p class="ql-block">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数字技术;耦合机制;庆阳元宇宙研究院</p><p class="ql-block">一、引言</p><p class="ql-block">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文化的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ICH)作为乡村文化的“活态基因”,承载着地域记忆与民族认同,其保护与传承对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促进产业融合具有重要意义(UNESCO, 2022)。甘肃地处黄河上游,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花儿、庆阳香包、临夏砖雕、甘南藏族民歌等8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甘肃省文旅厅, 2023),然而受限于传承人老龄化(73%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年龄超60岁)、年轻群体参与度低(35岁以下受众仅占18%)、市场化程度不足(非遗衍生品产值占比不足5%)等问题(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 2022),许多非遗项目面临“活着难、活好更难”的生存挑战。</p><p class="ql-block">近年来,数字技术的突破为非遗活化提供了新可能。庆阳元宇宙研究院作为区域数字文化研究的先行者,近年在非遗数字孪生、沉浸式体验系统开发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王小荣等, 2024)。本研究基于该院技术实践,探索“非遗数字推广—乡村振兴”协同机制,以期为甘肃乃至同类地区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p><p class="ql-block">二、甘肃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与数字转型的必要性</p><p class="ql-block">(一)甘肃非遗的典型特征与保护瓶颈</p><p class="ql-block">甘肃非遗呈现“三高三集中”特征:文化价值高(花儿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地域特色高(甘南民歌、临夏砖雕等极具民族标识性)、传承难度高(依赖口传心授,技艺复杂度高);同时,其分布呈现“三集中”——集中于陇东(庆阳香包)、陇中(临夏砖雕)、甘南(藏族民歌)三大文化圈(图1)。</p><p class="ql-block">当前,甘肃非遗保护面临三大核心困境:</p><p class="ql-block">1. 传承断代:73%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仅有1-2名高龄传承人,38%的县级以上传承人无明确接班人(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 2022);</p><p class="ql-block">2. 传播受限:传统展演受时空约束,年轻群体对“静态展示”兴趣低迷(18-30岁受众线上接触率仅29%);</p><p class="ql-block">3. 转化低效:非遗元素多停留于工艺品初级加工,缺乏IP化运营与产业链延伸,经济价值释放不足。</p><p class="ql-block">(二)数字技术赋能的理论逻辑与实践价值</p><p class="ql-block">数字技术通过“破圈、链接、增值”三重机制破解非遗困境:</p><p class="ql-block">破圈:短视频、VR等技术突破地域限制,让非遗从“地方性知识”变为“全球性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链接:数字平台构建“传承人-青年-市场”互动网络,重塑文化传播与参与模式;</p><p class="ql-block">增值:数字孪生与设计干预推动非遗从“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形成“保护-开发-反哺”闭环。</p><p class="ql-block">三、“非遗数字推广—乡村振兴”协同机制的构建</p><p class="ql-block">庆阳元宇宙研究院提出“技术-传播-产业-治理”四维协同模型,通过多维度资源整合实现非遗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耦合。</p><p class="ql-block">(一)技术层:数字孪生与沉浸式体验激活非遗生命力</p><p class="ql-block">针对非遗“口传心授”的传承局限,研究院研发“非遗数字孪生系统”,通过3D扫描、动作捕捉与Unity3D建模,对庆阳香包绣制、临夏砖雕等技艺进行毫米级精度采集。例如,庆阳香包的数字孪生模型不仅还原了“三针绕线”“锁边绣”等28道核心工序,更嵌入老绣娘的语音解说与操作演示,形成“可交互、可拆解”的数字教材(王小荣等, 2024)。</p><p class="ql-block">该系统在试点中成效显著:青年学徒通过VR设备学习香包绣制的周期从传统的3年缩短至6个月,参与意愿提升41%;游客通过数字孪生展厅体验后,线下实地研学报名率增长27%(庆阳市文旅局, 2023)。</p><p class="ql-block">(二)传播层:短视频与数字平台构建全民参与网络</p><p class="ql-block">依托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研究院联合地方政府发起“甘肃非遗合伙人”计划,培育“95后”非遗博主超200名。以庆阳姑娘小慧为例,其“香包绣制日常”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超5亿次,带动直播间香包月销10万件,其中30%订单来自海外华人(抖音电商, 2023)。</p><p class="ql-block">更深层的变革在于“价值共创”逻辑的重构:数字平台连接“节目(非遗内容)-赞助商(政府/企业)-观众(消费者)”,观众通过购买文创、打赏互动获得“文化投票权”,其消费行为直接反哺非遗项目运营。例如,甘南藏族民歌数字专辑上线后,收入的15%用于老艺人养老与青年传承培训,形成“文化认同-消费-传承”的正向循环。</p><p class="ql-block">(三)产业层:IP开发与文旅融合释放经济价值</p><p class="ql-block">研究院推动“非遗元素-创意设计-产业落地”链条建设,重点打造三大模式:</p><p class="ql-block">1. 文创产品化:将庆阳香包的“牡丹纹样”授权给本地服饰品牌,开发“非遗国潮”系列,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p><p class="ql-block">2. 文旅场景化: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研发“陇东非遗之旅”VR线路,游客可在线“云游”6个非遗村落,线下体验率提升至65%;</p><p class="ql-block">3. 节庆数字化:联合快手举办“甘肃非遗直播节”,单场活动观看量超2000万,带动当地农特产品(如庆阳苹果、环县羊羔肉)销售额增长3倍。</p><p class="ql-block">(四)治理层:多元共治保障文化原真性与可持续性</p><p class="ql-block">为避免“过度数字化”导致的文化失真,研究院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驱动”治理体系:</p><p class="ql-block">- 政府:制定《甘肃非遗数字化保护标准》,规范数字采集、传播与商业开发边界;</p><p class="ql-block">- 高校/科研机构:开设“非遗数字技术”培训课程,已培养农村青年新媒体运营人才500余名;</p><p class="ql-block">- 企业:签署《非遗数字化伦理公约》,承诺保留非遗核心技艺的“手工温度”(如香包仍由老绣娘手工缝制,数字产品仅作展示与教学);</p><p class="ql-block">- 社区:建立“非遗数字监督小组”,由村民代表参与数字内容的审核与反馈,确保文化表达的真实性。</p><p class="ql-block">四、实证检验与成效分析</p><p class="ql-block">以庆阳香包为例,数字技术赋能后:</p><p class="ql-block">- 文化传承:青年学徒数量从2020年的12人增至2023年的87人,传承断代问题显著缓解;</p><p class="ql-block">- 传播影响力:抖音话题#庆阳香包#播放量超20亿次,海外社交媒体(TikTok)相关内容互动量达500万次;</p><p class="ql-block">- 经济价值:香包产业年产值从2020年的3000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1.2亿元,带动2000余户农户增收;</p><p class="ql-block">- 社区凝聚力:70%的参与家庭表示“因共同传承香包,邻里关系更紧密”(庆阳香包产业协会, 2023)。</p><p class="ql-block">五、结论与展望</p><p class="ql-block">本研究基于庆阳元宇宙研究院的实践,验证了“技术赋能—传播创新—产业转化—治理优化”四维协同机制在甘肃非遗数字化推广与乡村振兴中的有效性。数字技术不仅解决了非遗“传下去”的难题,更通过价值共创激活了“活起来”的动能,最终实现文化振兴与经济振兴的同频共振。</p><p class="ql-block">未来研究可从两方面深化:一是结合量子计算框架下的灰色关联分析,量化评估数字转型程度与乡村振兴指标(如农民收入、文化认同度)的关联强度;二是探索“元宇宙+非遗”的新场景,如虚拟非遗市集、跨地域数字展演,进一步拓展非遗的全球影响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本文数据均来源于甘肃省文旅厅、庆阳元宇宙研究院公开报告及实地调研,案例经脱敏处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