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联)乙巳初冬赴湘乡学习有题

楚国良

<p class="ql-block">(诗联)</p><p class="ql-block"> 乙巳初冬赴湘乡学习有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12日,应湘潭县老年大学诗词班班长郭国亮邀约,湘潭县老年大学原教师唐尚高,诗词班学友周瑞庭、楚国良、龙在洋一行前往湘潭县云湖桥镇卢冬生烈士故居遗址、湘乡市龙洞镇陈赓、谭政大将旧居,湘乡城区镇湘楼、东山书院等景点参观学习。学习归来,撰写了一批诗联作品,录以备忘。</p><p class="ql-block"> 一一题记</p> <p class="ql-block"> 第一站:卢冬生烈士故居遗址</p><p class="ql-block"> 卢冬生(1908-1945)1908年,卢冬生生于湖南湘潭一个佃农家庭,少年务农。19岁时,南昌起义期间,负责总指挥部的保卫工作,在市区逮捕了一批反动分子。之后曾照护着腿部负伤的陈赓转移,同年在陈赓引荐下加入中国共产党。24岁在国民党军队第四次“围剿”和红军主力已转移的困难情况下,率少数兵力在湖北荆门一带独立坚持游击斗争。25岁率部与主力会合后,不久成为红军第7师师长。贺龙曾评价:“他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从来不避艰险,不怕困难,坚韧不拔,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他的每一件光荣任务……。”</p><p class="ql-block"> 1939年,党中央选派将领赴苏联学习,卢冬生分在军事班,他从来没有这样系统地学习过,虽然在战争年代他就自修到可以写信、看报,但这样难得的学习机会还是第一次。他克服基础差、起点低的困难,认真学习中文、俄文和军事知识,以惊人毅力完成伏龙芝军事学院全部课程,顺利毕业。</p><p class="ql-block"> 1945年,卢冬生在哈尔滨任职期间,因气愤地指责拦路抢劫的苏军士兵而被其枪杀,年仅37岁。这位优秀的革命将领,倒在了黎明之前,他的英年早逝令许多人感到惋惜。 从湘潭农家走出的他,用生命诠释了革命者的信仰。如今,卢冬生烈士旧居遗址标识的命名,正是对这位早陨将星永恒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谒卢冬生烈士故居遗址</p><p class="ql-block"> 周瑞庭</p><p class="ql-block">来兮故垒空余也!去罢寒烟锁旧痕。</p><p class="ql-block">何谓英魂昭日月,岂因千载仰清尊。</p> <p class="ql-block">题卢冬生烈士</p><p class="ql-block">(楚国良)</p><p class="ql-block">马饮洪湖,戈横牧野,七载烽烟垂楚地;</p><p class="ql-block">风凄林海,星陨松江,一腔碧血化忠魂。</p> <p class="ql-block"> 第二站:陈赓大将旧居</p><p class="ql-block"> 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中国工农红军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陈赓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随后参加东征。之后赴苏联学习,回国后参加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1951年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参与指挥朝鲜战争。回国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等职务。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p><p class="ql-block"> 陈赓故居坐东朝西,为晚清湘中地区典型民居建筑,系陈赓祖父、清末湘军名将、武显将军陈翼琼所建,由前栋、后栋和两侧附属建筑构成,是一个以堂屋为中轴、两侧厢房对称的天井院落组合。故居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房屋近40间,内设故居复原陈列和陈赓大将生平业绩陈列。</p><p class="ql-block"> 陈赓故居后山为陈赓夫妇墓园,为陈赓与两位夫人王根英、傅涯的合葬墓。2011年3月,陈赓夫妇骨灰迁回故里,墓地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谒陈赓大将故居</p><p class="ql-block"> 周瑞庭</p><p class="ql-block">西山怀故第,心念谒英雄。</p><p class="ql-block">仰视千秋德,垂拎日月功。</p><p class="ql-block">挥挥云海裂,蹬蹬鬼神朦。</p><p class="ql-block">坦荡胸襟阔,曾经一弩弓。</p> <p class="ql-block">联题陈赓大将故居</p><p class="ql-block">(楚国良)</p><p class="ql-block">将门虎子,湘军后裔,革命元戎,纵横沙场驱敌寇;</p><p class="ql-block">画栋雕梁,天井回廊,砖雕石刻,徜徉故宅仰雄风。</p> <p class="ql-block"> 第三站:谭政大将旧居</p><p class="ql-block"> 谭政 (1906年6月14日-1988年11月6日),1906年6月14日出生于出生于湖南湘乡楠竹山村,其父谭润区按照祖父遗愿,取名为谭世名,号举安。1927年春,由小学教师投笔从戎,到汉口参加国民革命军,在第4军总指挥部特务营第2连任上士文书,后任营指导员办公所准尉书记。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领导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一。1955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0年,中共中央对谭政受到的政治诬陷给予平反。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11月06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p><p class="ql-block"> 谭政故居位于今湘乡市龙洞镇楠香村楠竹山屋场,那里群山环绕,环境优美,地理适中。百多间土木结构的大院错落有致,分布均匀,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大农舍。它北依蛇形山,南眺虎形山,门前有10多棵古老而参天的松柏和常年清澈的堰塘水,构成一处仙境般山庄。</p> <p class="ql-block">人月圆 谒谭政大将故居</p><p class="ql-block"> 周瑞庭</p><p class="ql-block">楠村松翠凝忠魄,故址映晴曦。从戎投笔,雄才立典,大略昭垂。 </p><p class="ql-block">军魂永驻,文光射斗,风范常辉。千秋凭吊,初心碧碧,青史巍巍。</p> <p class="ql-block">联题谭政大将</p><p class="ql-block">(楚国良)</p><p class="ql-block">与陈赓同梓里,杰才联袂,辅弼元戎襄大业,楠香毓秀传韬略; </p><p class="ql-block">随领袖掌枢机,湘赣扬威,运筹辽沈铸丰碑,楚域钟灵育将星。</p> <p class="ql-block"> 第四站:湘乡镇湘楼</p><p class="ql-block"> 镇湘楼始建于明代晚期。据清康熙《湘乡县志》载,原址在湘乡城区大正街临河岸处,后经水灾、火灾及战乱而损毁,曾先后四次重修,最终毁于上世纪50年代。2009年开始,湘乡市委、市政府决定异址重修镇湘楼。</p><p class="ql-block"> 镇湘楼采用明五暗九、合二为一的楼面布局,突出“灵山秀水”“腾龙起凤”“镇湘卫国”“共和新天”“天地人和”5个主题,古朴大气、恬静高雅。进驻此楼的湘乡市图书馆、文化馆已成为湘乡市民文娱、读书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题湘乡镇湘楼</p><p class="ql-block">(郭国亮)</p><p class="ql-block">摩星摘斗,翘角飞檐,气势何曾输鹳雀;</p><p class="ql-block">立地顶天,腾蛟起凤,人文更是壮龙城。</p><p class="ql-block">注:鹳雀,指鹳雀楼。</p> <p class="ql-block">联题湘乡镇湘楼</p><p class="ql-block">(楚国良)</p><p class="ql-block">龙城焕彩,涟水腾辉,明珠耀楚湘,百代沧桑凝画栋;</p><p class="ql-block">楼阁凌霄,人文鼎盛,杰构镇风雨,四番兴废铸雄姿。</p> <p class="ql-block"> 第五站:东山书院</p><p class="ql-block"> 东山书院位于湖南省湘潭市湘乡市,是中国近代最早创办的新式学堂之一,强调“崇实”,注重培养实用人才。书院始建于1895年,初名"东山精舍",1900年更名为东山书院。书院选址考究,背靠千年龙城,东临衡山余脉,西傍涟水,东南侧为东台山。院内马蹄形便河环绕,兼具美观与实用,环境清幽雅致。</p><p class="ql-block"> 书院建筑群采用传统中轴对称布局,主体为硬山顶小青瓦结构。主要建筑包括三进院落:头门、讲堂和礼殿,两侧对称分布着四座斋房及藏书楼。建筑风格融合了地方祠庙特色与西方建筑元素,形成了"主讲有堂,游憩有所,斋房庖湢,罔不具备"的完整书院格局。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书院在传统教育基础上吸收西方先进理念的办学特色。</p><p class="ql-block"> 回溯130年前,东山书院的出世,堪称一次“众筹〞的壮举,是捐建而就。当年,首任新疆巡抚刘锦棠做了捐款兴教的带头大哥,他为兴建东山书院捐银2000两,是捐资最多的人。1902年,湘乡籍的新疆巡抚潘效苏也为东山书院捐银400两,他与刘锦棠成为捐资最多的人,现存在东山书院的捐碑上,有刘锦棠和潘效苏的名录。最终募集到钱款约合白银1.98万两,捐款者一律刻碑,共计3034个名录(含少数商号、宗祠)。</p> <p class="ql-block">游东山学校赋 </p><p class="ql-block">(周瑞庭) </p><p class="ql-block">湘中胜境,东山毓秀;楚地文枢,黉宫焕彩。枕翠峦而临碧渚,衔远岫而沐晴光。昔贤拓址,辟榛莽以兴庠序;先辈传薪,播教化而启鸿蒙。 </p><p class="ql-block">步入黉门,古柏苍劲,翠盖如云;讲堂巍然,雕梁画栋。青砖映日,印百年之履痕;黛瓦凝霜,载千载之文心。廊庑迂回,忆少年之壮志;碑碣森然,纪先哲之高风。书声穿石,犹在耳际萦回;墨香满庭,恍若岁月流芳。 </p><p class="ql-block">昔者润之负笈,胸怀天下;群英聚首,志在兴邦。传道授业,融经史与新知;立德树人,育栋梁于寰宇。今则黉宇新构,古意犹存;学子莘莘,意气飞扬。承前贤之雅韵,启后学之华章;沐春晖而茁壮,凌青云以翱翔。 </p><p class="ql-block">登临远眺,江山如画;凭栏凝思,感慨万千。东山之美,在形胜更在文魂;学府之盛,在传承更在革新。愿此文脉永续,如湘水之滔滔;愿此英才辈出,若东山之苍苍。勒石为记,以颂其功;援笔为赋,以志其游。 </p><p class="ql-block">公元二〇二五年十一月十二日撰于洛口凯旋塞纳府</p> <p class="ql-block">敬题民族英雄刘锦棠</p><p class="ql-block">(楚国良)</p><p class="ql-block">湘军砺剑,天山策马靖狼烟。金城举帜,玉塞屯田固远疆。百战树威名,危机昭赤胆。平叛安边,生死沉浮无反顾;</p><p class="ql-block">楚地育才,书院培英辉史册。西域铭勋,昆仑铸魄垂千古。万年标气节,瀚海鉴孤忠。抚民兴利,丹心碧血自长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