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方面军的长征(6) 甘孜会师

春江东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美篇昵称:春江东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美篇号:2454092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文字:春江东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图片:春江东流/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第六章 甘孜会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穿越川西雪域高原</b></p> <p class="ql-block"><b>1、翻越哈巴雪山</b></p><p class="ql-block"> 4月27日,红军总司令部致电红2、6军团,指示派遣先头部队进占中甸(今香格里拉)。此时,红四方面军分别驻扎在甘孜、炉霍和道孚等地。</p><p class="ql-block"> 当天就在2、6军团主力紧张渡江之际,已经率先渡过金沙江的先头红4师12团在团长黄新廷、<span style="font-size:18px;">政委朱辉照</span>的带领下,沿江向北经疾行。在吾竹村,他们接到上级命令,要求占领立马河口的格罗湾。滇军由于人手不够,<span style="font-size:18px;">防守格罗湾的任务由当地民团负责。龙云封当地藏族大土司汪家典为“江防指挥”,并挑拨藏民与汉人的矛盾,妄图利用藏兵与红军为敌。</span>等红12团下午赶到格罗湾时,民团头领、土官汪家典早就率众退守村后通往哈巴雪山的险要之处。</p><p class="ql-block"> 哈巴雪山位于中甸的东南部,隔着金沙江与中甸,是红2、6军团北上会合四方面军的第一道障碍。它与南边玉龙山隔金沙江虎跳峡相望,最高峰海拔五千三百多米,山势陡峭险峻,山顶终年冰封雪冻。</p><p class="ql-block"> 29日凌晨,黄团长率领队伍,沿着一条深涧从海拔一千八百米的河谷向上攀登,深涧两边是原始森林覆盖的峭壁,山上山下气温差别很大,越往上爬越冷。汪家鼎和民团在东山岩头附近凭借雪山之险要隘口居高临下,投放垒石,开枪阻击12团前进<span style="font-size:18px;">,政委朱辉照和两名战士负伤</span>。12团集中火力,压制住汪敌,进到大崖屋附近,黄团长当即命令一个连从左侧攀登迂回至敌人侧后,向敌人狠狠开火。这一仗打得干净利落,汪敌落荒而逃。</p><p class="ql-block"> 同一日,两军团渡江后,进至格罗湾休整。格罗湾村,一个隐藏在香格里拉高原褶皱里的藏族村落,静静地偎依在哈巴雪山脚下。村口立着一座高大的经幡塔,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高原纯净的阳光下随风猎猎翻转,旁边数十个大小不一的玛尼堆默然肃立,最大的由条形石块层层叠成,齐人身高。村子的周边,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开阔的高山草甸。村后,一座不大的寺庙的红墙隐约可见,它的背后便是被当地人尊为神山的哈巴雪山,巍峨的冷峻峰顶在湛蓝的天幕下勾勒出清晰的银线,展现着亘古的沉默。</p><p class="ql-block"> 此时已是4月底,雪山上蜿蜒而下的清溪所到之处,春意喧闹。村舍旁的桃树与梨树,枝干上刚冒出几片毛绒绒的新芽,在高原透明而强烈的阳光里,焕发着生机。融雪的山坡上,成片的杜鹃已长出紧裹的花苞。这些来自湘赣川黔的战士几乎都能认出这是家乡常见的杜鹃,但都说比家乡的矮小得多。脚下,不知名的野花——紫的、黄的,细小而坚韧——随着初生的绿意,向远处蔓延开去。</p><p class="ql-block"> 在格罗湾,指战员们利用这难得的休整时间,向村民公平购买,筹集了粮食、辣椒、生姜、烧酒等御寒物品,以及翻越雪山必需的火把、防滑用具。</p> <p class="ql-block">  5月1日,大部队循着12团的方向,从哈巴雪山的西麓开始攀登雪山。他们先是逆着溪流的方向,穿过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山路陡峭,一路上随处可见倒塌的大树和滚落的巨石,有的地方山体滑坡的痕迹还在。队伍除了要绕开它们外,还要跋涉淌水。林中经常会窜出松鼠,打量这群身体消瘦却精神抖擞的陌生人,慢慢地队伍就进入到半山腰的雪线以上。</p><p class="ql-block"> 因为2、6军团大多是南方人,都没有爬雪山的经验,准备也不充分。有的看见雪山很兴奋,但没走多远就气喘吁吁。有的战士由于在抢渡金沙江时,为了减轻负担,将棉衣都丢了,随身只穿了单衣,此时已冻得牙齿直打颤。还有的同志本来身体就虚弱,到了高原更是疲惫乏力,不得不靠着战友搀扶,或者拉着大口喘气的骡马的尾巴才能跟上队伍。</p><p class="ql-block"> 长征中“红军奶奶”殷成福的小叔子名叫侯昌贵,在担架连当连长。他总是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被红军指战员们称为“铁肩膀”连长。过哈巴雪山时,因为劳累过度,放下担架后喝了两口水,抽了一袋烟,站起时就腿脚没劲,滑下了谷底,很快被积雪吞没。</p><p class="ql-block"> 经过十多个小时的攀登,到下午队伍才越过雪山,到达山脚下。</p><p class="ql-block"> 先头12团翻过哈巴雪山后,曾多次遭受小股藏族骑兵的袭击,均被12团击垮,5月1日他们进入中甸。随后两日,后续部队陆续抵达中甸县城和附近地区。</p> <p class="ql-block"><b>2、中甸短暂休整</b></p><p class="ql-block"> 中甸,是一座只有几百户人家的山城,是滇藏线茶马古道的重要枢纽,由滇西北进入康藏地区的门户,过了中甸便进入雪域高原。中甸城北十里处的佛屏山麓有一座喇嘛寺,名为归化寺(又名葛丹.松赞林寺),僧侣很多,红墙金顶、巍峨雄伟,有“小布达拉宫”之称。寺庙被一丛丛的格桑花簇拥着,在白雪皑皑的雪山前和湛蓝无垠的天空下,显得格外纯净自然。</p><p class="ql-block"> 当红军到来时,受到国民党欺骗宣传的藏族群众大都躲进了山林。归化寺的最高统领松本活佛令僧众紧闭寺门,防范红军。为顺利通过藏区,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要求红2、6军团切实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尊重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保护寺院,严守纪律,筹措物资一律实行现金交易,公平买卖。</p><p class="ql-block"> 贺龙还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滇康分会主席名义庄严声明:“本军以扶助番民,解放番民的痛苦,兴番灭蒋,为番民谋利益之目的,将取道稻城、理化进康川。军行所至,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幸望沿途番民群众以及喇嘛僧侣,其安居乐道,勿惊惶逃散……”</p><p class="ql-block"> 红军的行为,被归化寺的僧众看在眼里,寺内负责保管青稞和跳神用衣的喇嘛夏拿古瓦等自愿拜访贺龙,表达对红军的尊重,并邀请贺龙等到归化寺做客。贺龙给归化寺八大僧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安抚人心、表达欣慰、寻求帮助,托夏拿古瓦带回寺院长老,随后率领四十人回访归化寺。</p><p class="ql-block"> 贺龙到达归化寺后,向松本活佛等僧众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并题赠一幅红布横匾,上书:“兴盛番族”四个大字。</p><p class="ql-block"> 在寺院的帮助下,红军从喇嘛、商人和富户处,购得三万多斤青稞和大量的盐巴、红糖。两天中,红军共筹粮十万余斤。总是一手提着长长的僧袍衣角的夏拿古瓦更是为红军日夜奔忙,做了许多工作。</p><p class="ql-block"> 由于中甸人口有限,红军筹集到的粮食、衣服、救急药品、火镰等物资仍很不足,因此,部队只好提早离开中甸,进入康巴雪域高原。</p><p class="ql-block"> 5月4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致电朱德、张国焘:“因给养关系,我们决两个纵队北进。二军团经甘竹、沙笼至巴安(今巴塘),明日即出动;六军团经定乡至义墩,七日由中甸出动。”</p><p class="ql-block"> 根据2、6军团8日致总部电,到达中甸后人员共有一万五千九百九十三人,其中2军团九千九百九十五人,6军团五千九百九十八人。</p><p class="ql-block"> 为保障部队顺利通过广袤的雪域高原,红2、6军团根据翻越哈巴雪山的经验,在艰苦的行军途中还进行了深入的思想动员和细致的组织工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3、续写古道新传奇的决心</b></p><p class="ql-block"> 自红2、6军团渡过金沙江进入中甸后,蒋介石就决心利用横断山脉的天险和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复杂的地形,将红军围堵在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的康巴高原地区,以图困死红军。他除令滇军继续尾追红2、6军团,防止红军过江重返云南,还以川军及驻川西国民党正规军,由大渡河及理化(今理塘)、巴安(今巴塘)截断红2、6军团与四方面军联系,并向西南金沙江边逼迫。其中川军刘文辉部负责正面堵截,其部队部署在雅江、理化、巴安一线,这是红军北上的必经之路,任务是正面阻击,迟滞红军北上速度;16军李韫珩部负责侧翼堵截与机动,其第53师经西昌、盐源南下,企图前出至滇康边境的木里、稻城等地,切断红军直接北上去路。</p><p class="ql-block"> 抵达中甸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人决心继续执行盘县会议北上抗日方针。</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史叙事,</span>中甸休整期间,贺龙、任弼时、红2、6军团曾接到朱德、张国焘关于“两军团沿金沙江走巴安(今巴塘)、白玉之线为好”的电报,指出了具体的北上路线。</p><p class="ql-block"> 自中甸往甘孜的路线,位于横断山脉的北段,海拔高、雪山多,曾被称为人类的“生命禁区”。<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自古以来,由滇经川往西的商旅一般都会选择茶马古道滇藏线和滇藏延长线,它们分别通向西藏和青海、甘肃,再经由它们通往更远的印度、中亚,古道沿途设有补给栈点,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马帮文化。总部建议的北上路线恰好位于滇藏线上。千年来,马帮的铃声回响在深山峡谷,绵延万里,与马帮一路相伴的是大大小小的雪山深处的空寂、荒凉,还有挥之不去的死亡。</span></p><p class="ql-block"> 因而,<span style="color:rgb(1, 1, 1);">接下来的这一段路程便成了红军战士与严酷自然和人类极限进行殊死搏斗的过程,也成了整个长征中最艰苦的路线之一。两军团</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决心用自己的双脚,续写古道新传奇,以彻底摆脱</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蒋介石国民党军的包围,尽快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p><p class="ql-block">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雪山地区错综复杂的地形和当时地理资料、信息技术的缺乏,这段历史无论是在文献、史料中都过于简略,譬如《二、六军团从湘鄂边到康东北长途远征经过报告大纲》中相关内容只有两段:</p><p class="ql-block"> “(三十一)自中甸以后,乃纯藏民区域,气候、生活习惯全异于汉民地区,藏民民性强悍,给养困难。我军在中甸短期休整,即分途经德荣、巴安、白玉及经定乡、稻城、理化、瞻化向甘孜北进。中途只与藏骑接触。</p><p class="ql-block"> (三十二)中甸以后行军最缓,部队一般的情绪虽好,但因粮食困难,居民逃避及生活不惯,病亡大增,体力甚疲劳。”未能比较全面反映红军穿越雪域高原的艰辛;有的甚至雪山名称相互混淆,不免令人遗憾。本文试着运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和借助电子地图,尽可能准确地还原这段历史传奇。</p> <p class="ql-block"><b>4、穿越雪域高原</b></p><p class="ql-block"> 5月5日起,红2、6军团兵分两路,先后离开中甸。2军团为左纵队,走滇藏线,途经得荣、巴安、白玉等传统补给栈点;6军团为右纵队,走滇藏延长线,途经定乡、稻城、理化等栈点,甘孜是他们的共同目标。</p><p class="ql-block"> 此时,康藏地区的国民党军尚未集结,数量并不多,没有太多的枪林弹雨,但千里雪域高原上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缺粮成了红军两大最主要的敌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中甸出发后,红2军团首先向西翻越石卡雪山,然后沿着巴拉格宗雪山山路,经尼西乡、奔子栏,直驱金沙江,循着峡谷进至白马雪山附近后,沿定曲河谷,前往得荣方向。</p><p class="ql-block"> 5月10日,2军团前卫4师抵达位于白马雪山和仁加雪山之间得荣县,本以为进入县城可以好好休息一下,有口热汤热饭吃,不料竟发现这座地处横断山脉腹地的县城只不过是个仅有几棵树、几间石头房子的地方,部队既无法住,也没有什么吃。不得已又继续向北,直到绒玉喇嘛寺才筹到一些粮食,随后继续北上。</p><p class="ql-block"> 从中甸到四川得荣约三百里,先头部队花费了五天时间才赶到,刚进入雪域高原的红军便遭遇到不少艰辛和困难。2军团当天向总部报告:“我军入西康害病异常之多。带粮食、银物少;房屋稀少,粮食很少,盐大感困难”。17日,总部指示可根据沿途粮食情况缓进,多休息,深入卫生运动,免减员;同时告知藏区天气较寒,需备冬衣,并须节省经济物资,注意沿途补充。</p><p class="ql-block"> 5月14日左右,红2军团先头12团,翻越帕聪亚山,先后经仁波寺、茨巫,进入中咱。20日,红2军团先头4师在茨巫乡与仁波喇嘛寺武装僧兵接火。红军对其围而不打,晓以大义,化干戈为玉帛。</p><p class="ql-block"> 在中咱,红军休整了约一周。期间,中咱的僧侣和民众发扬茶马古道人的豪爽慷慨侠义,给予了红军宝贵的支持,提供了粮食、酥油、牛马等一批物资。贺龙曾亲写证明答谢,证实当地僧侣民众对红军的帮助,并在曾则寺留下了自己的马鞍作为纪念。至今,中咱的藏民家还保留有用红军买粮留下的银元打造的戒指。</p><p class="ql-block"> 下旬,红2军团兵分两路由中咱向巴安前进,任弼时、关向应率领直属队和4、5两师直接北进,红6军团经亚海公(今亚日贡)、东南多翻越藏巴拉山前往巴安;贺龙率领6师原准备沿金沙江东岸而上,与主力共同夹击巴安,因西藏地方政府守江部队隔江火力封锁东岸羊肠小道,6师无法通过,遂又退回中咱,紧跟4、5两师之后前进。</p><p class="ql-block"> 藏巴拉山垭口海拔四千九百多米,被认为是长征中红军翻越的最高雪山之一。这一带大大小小的雪山密布,放眼望去绵延不绝。根据红2军团6月12日给总部的电报:“由东南多过大雪山百余个”,有二百五十多名指战员在此牺牲或掉队,甚至出现无法忍受艰苦而叛逃的。</p><p class="ql-block"> 虽然已进入5月,红军通过藏巴拉山垭口时,山顶飘起鹅毛大雪,气温低至零下20℃。雪落到眉毛、胡子上马上结成冰,成了雪人。黑色、棕色的骡马都一律染上了雪白。有时还会下起冰雹,冰雹砸下来让人畜无法躲藏,骡马被惊起直叫,有的滑下山摔死。战士们互相搀扶,一路上深一脚浅一脚,雪有几尺到几丈深,将整座大山严严实实地裹起来,偶尔露出几块巨石。远处那些莽莽苍苍的雪山,全都笼罩在雪雾之中,风刮起来,眼前一片模糊。越往上爬,四周越显得空旷、寂寥,但是气却越喘不上来。回头朝下看去,队伍就像一根蜿蜒曲折的细线,在卷起的雪花中缓慢而倔强地向前蠕动。</p><p class="ql-block"> 贺龙和妻子蹇先任的女儿贺捷生是在湘鄂川黔根据地出生的。十九天后,红2、6军团便开始战略大转移。蹇先任拖着尚未恢复的身体,跟着队伍一起转移。因为一路转战,夜行和急行军都是常有的事,大人、孩子都得不到休息。孩子经常生病,出疹子、发高烧,严重的时候身体都发炎溃烂了,大人身体也很虚弱。过雪山时,蹇先任将孩子放在背篓里,背在自己的身上。和蹇先任一起长征的,还有妹妹蹇先佛、弟弟蹇先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有“横断山脉之心”之称的沙鲁里山脉自北向南绵延千里,主峰格聂神山海拔六千二百多米,从北端</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四川石渠县到南边的中甸,平均海拔均在四千米以上,</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它是金沙江和雅砻江的分水岭,也是横断山脉中最宽阔、最庞大的一支山脉,卓达拉山是其北段延伸出来的一条重要山体,</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横亘在白玉和甘孜之间,只有翻越它才能到达甘孜。它是红2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前,翻越的最后几座大雪山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 蹇先超在三姊弟中年龄最小,只有十七岁,却是一个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凭着稚嫩的身躯和坚强的革命意志,顽强地走在红2军团长征的行列里。由于身体单薄,加之饥饿疲劳,翻越卓达拉山时气衰力竭的他一下子坐在了雪地里,再也没站起来。他的两个姐姐知道后,悲痛万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前往甘孜的路上,红2军团翻越的众多雪山中,有两座五千多米,两座四千多米,包括金沙江东段云岭、巴安东南的扎拉亚卡山、卓达拉山</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生欧拉山</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或许还有翁甲山。</span></p> <p class="ql-block">  为了将穿越雪山的准备工作做得更充分一些,红6军团将从中甸出发时间推迟到9日,部队先向北翻越天宝雪山,次日到达宁水、瓮水关(今翁水村),沿硕曲河谷往定乡方向。</p><p class="ql-block"> 5月13日,红6军团先头部队第16师占领定乡。在云南中甸时,归化寺的长老为后出发的红6军团出具了致定乡桑披寺的介绍信件,桑披寺接信并与王震等接触后,对红军采取了欢迎与合作的态度。寺庙的喇嘛和当地头人不仅没有敌视,反而主动打开粮仓,向红军提供了大量的青稞、小麦、糌粑、猪肉、酥油等紧缺物资,部分作为赠送,部分进行公平交易。20日,红6军团的战士们告别定乡。</p><p class="ql-block"> 定乡至稻城之间,主要是高原河谷和山间盆地,虽然也需要翻越一些山梁和垭口,但海拔大多在三千米以下,通过顺利,耗时也比较短。</p><p class="ql-block"> 5月22日,红6军团主力部队全部到达稻城地区茹布乡一带。</p><p class="ql-block"> 5月底的稻城,是神祇遗落在人间的调色盘。仙乃日峰顶终年不化的银白,威严地镇守天际。山腰以下,从倔强的格桑花到岩缝中的地衣,都在此刻被春风温柔地唤醒,到处生机勃勃,花香蝶舞。但真正的主角还是杜鹃,它们沿着山谷燃烧,从柔嫩的粉过渡到深邃的紫,像是从神山上倾倒下的一坛颜料,泼洒得漫山遍野。融雪汇成的溪流,像散开的哈达,在谷地蜿蜒出银亮的脉络,汇成海子后,倒映着杜鹃的影,如仙境一样。看着眼前的美景,战士们似乎也嗅到了家乡满山的芬芳。</p><p class="ql-block"> 红6军团主力在这一带进行了长达一周的休整。</p><p class="ql-block"> 更可喜的是,红6军团在稻城休整期间,他们得到了红四方面军接应部队已到理化的消息。一天早晨,当政委王震把这一喜讯告诉全军时,战士们像经过漫长的隧道快要见到尽头的亮光一样,心中压抑长久的希望与期待之情,一齐迸发。他们喜出望外,又蹦又唱,像孩子一样无比兴奋。他们一遍又一遍地欢呼“到甘孜会师”、“到甘孜会师”,呼声雷动,响彻云霄!</p><p class="ql-block"> 5月27日,6军团先头16师根据17日总部提供的信息,向理化南面的摩拉(今木拉)、甲洼一带前进,途中他们需要翻越海子山的雅哈雪山等一众雪山。接应他们的红32军此前已经占领了摩拉。30日左右,全军团离开稻城。</p><p class="ql-block"> 雅哈雪山属于沙鲁里山脉的南段山脉,垭口海拔四千五百六十八米,是红6军团翻越的最大雪山之一。蹇先佛是萧克的妻子,随红6军团长征。当时正有身孕,但她拖着沉重的身子,艰难地翻越了包括雅哈雪山在内的两座?四千米以上的大雪山,还有四座小雪山。到甘孜后过草地,孩子就出生了。</p><p class="ql-block"> 长征中随红6军团行动的瑞士籍英国传教士薄复礼,自1934年10月起,在此后的五百六十天里随部队走过五省、行程约一万公里,1936年他出版了记录红军经历的《神灵之手》,在回忆录中他这样描述曾与之共处的中国红军:“他们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天天不分昼夜地行走……”尽管他1936年4月便离开红军,但进入雪域高原后,这恐怕更是常态。</p><p class="ql-block"> 雪域高原,日夜温差极大。战士们夜寒无处可宿,有的虽带着青稞却没有热水,生吃又不能消化,许多人因此受凉或者得了痢疾,部队生病倒下的越来越多。</p><p class="ql-block"> 5月21日,朱德、张国焘曾致电红4军政委王建安、军长王宏坤,指示解决瞻化至甘孜沿途红6军团的食、宿问题,4军克服地形复杂、粮食物资不足等不利因素筹建多个兵站。但对于红2、6军团所走路线而言,瞻化、甘孜只是其中的一小段,即使加上散落在漫长茶马古道上的补给栈点,筹集的粮食相对上万人的消耗,也只可以用“杯水车薪”形容。7月,中央组建红二方面军时,人员总数只剩下一万四千人,这意味着红2、6军团从中甸到两军会师在穿越这段雪域高原的过程中,至少有一千五百人以上属于非战斗减员。</p><p class="ql-block">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恶意抹黑和藏族上层反动分子对红军的仇视,他们经常会利用藏民彪悍民风,多次出动反动骑警裹挟藏民袭击侵扰红军。5月7日,红2军团在距得荣县以南一百六十里的桥头战斗中,红4师参谋长汤福林、第12团参谋长高利国光荣牺牲。6月2日在茨巫仁波寺、4日在巴安以南的金沙江边,曾数次与藏骑接触。</p><p class="ql-block"> 但是红军在雪山藏区,也得到了许多藏民的帮助支持。红军平等待人、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深得藏民拥护,许多藏民向红军献哈达、送糌粑、酥油、牛羊,一旁的狗也不吠不叫,欢快地摇着尾巴。大一点的牛场会有人接待,让红军战士感受到了这片纯净天空下藏民的纯朴善良和古道侠风。</p><p class="ql-block"> 红2军团有位从金沙江就跟过来的通司,对红军很友好,他一路帮红军与当地藏民沟通,一面帮着筹措物质,直到红军到达甘孜才离开。还有位在康巴地区颇有声望的喇嘛头,年近五十,身体健硕,高原的日光将他圆圆的脸庞晒成棕红。他说话时常面带笑容,让人感觉特别温和。他与邻近寺庙和一些藏民头人关系都很好,每天在部队行动前都会事先给拟过区域的喇嘛、头人写信,协调过境、采购、住宿等事宜。送信前他都会认认真真地绑上羽毛,表示紧急。他还会帮助红军将各种布告的内容翻译成藏文,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民族政策,告知红军北上的目的是为了抗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甘孜会师</b></p> <p class="ql-block"><b>1、最后一程</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 1, 1);">自红2、6军团决定北渡金沙江后,</span>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便分别安排第30军88师和第32军、4军12师、独立师担任接应2、6军团的任务。其中4军政委王建安率所部攻克理化以东的雅江县城,沿雅砻江阻击康定的国民党军李抱冰部西进,以掩护北上红军右翼,时间持续达一个月之久,直接策应了红2、6军团的北上行动,打破了川军在雅砻江一线的封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月初,进至巴安附近的左翼红2军团4师先头12团侦察得知,城内有正在构筑工事的李韫珩第16军工兵加强营和当地民团守卫,敌人在城内外险要地方筑有二十五座坚固的碉房,以阻截红军北上会合四方面军,但尚未来得及部署战斗部队,都缩在城内固守,红2军团领导敏锐抓住这一机会,果断决定放弃攻城,采取围困警戒的方式,在郊外休整筹粮。主力在县城周围的金沙江边、特别是位于县城南部的“茶树山”(此地有法国天主教堂,相对易于防守和筹粮)一带就地休整,筹集粮食。</p><p class="ql-block"> 3日,先头部队向里塘工、独脚隆等处碉房发动猛攻,做出佯攻巴安态势,掩护主力从东隆山的小巴冲、慈基顶一带绕过巴安,进入县城以北的党村,贺龙于当日率 6师进至巴安东部的亚海公。</p><p class="ql-block"> 在巴安,红2军团除了筹粮、休整外,还对红6军团萧克、王震、张子意月初提出的缩编意见进行了讨论。他们利用这段宝贵的休整时间,成功筹集到了粮食,恢复了体力。</p><p class="ql-block"> 6月<span style="color:rgb(1, 1, 1);">18日,先头4师进入白玉。19日,红2军团分三个梯队经昌巴阁北上白玉,23日全部到达。在白玉期间,曾有一支“政治部巡视团”在巴安战斗撤离中,因迷路误入缅甸的队伍归队,但他们与2军团在时间线上并不吻合,个人推断他们是红军转战滇西北期间,而非巴安战斗中迷路的队伍。但不管实际情况究竟如何,都是天大的喜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3日,先头红4师和军团直属部队向甘孜出发,26日其余人马跟进。五天后,先头部队在当地向导带领下,取捷径穿过达科山、多尼山抵达嘎拖寺,随后经河坡、</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热加、</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赠科向甘孜县挺进。</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期间河坡头人昂戈琼专程到嘎拖寺迎接,为部队指引前往河坡的路线,避免了部队在陌生藏区迷路,还补充了少量酥油和干粮。河坡村民还为战士们修补破损的草鞋和帐篷;在向热加前进过程中,沿途牧场的藏民主动让出帐篷供伤员休息,部分青壮年还加入队伍帮忙运送物资,大大减轻了战士们的负重压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同在月初由稻城出发的红6军团先头16师,在翻越雅哈雪山后</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进入拉波乡,准备继续北进理化</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这段路程雪山连着雪山,部队在翻越海拔四千六百多米以上的加衣贡山后,因前卫尖兵走错路,过了宿营地,又连夜翻越了另一座海拔四千五百多米的仁加雪山垭口,深夜宿营藏坝。路上</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除了能经常见到海子之外,荒凉得就像月球表面 。但据</span>红6军团政治部宣传干事王恩茂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政治保卫局局长吴德峰二人日记</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当天16师</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创造了高原单日行军超七十公里记录,行军难度极大。</span></p><p class="ql-block"> 至此,两军团距离甘孜都只剩下最后的一段路程,指战员们期盼已久的会合即将成为现实,大家内心异常兴奋,原先沉重的脚步现在也变得轻快许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2、欢庆会师</b></p><p class="ql-block"> 对于6军团来讲,与四方面军会师有点出乎意料,令人惊喜不已。6月3日早晨,红6军团先头4师在理化以南的藏坝与罗炳辉、李干辉率领的远道前来迎接的红 32 军和总政治部代表胜利会师,然后进驻甲洼。红四方面军派驻瞻化(今新龙)的一个连,用骡马驮着紧缺的粮食、盐巴等物资,沿雅砻江往理化,昼夜兼程,行程一百多公里,为甲洼的红6军提供了必要的后勤保障。此时6军团共有六千零五十人。6月13日,在甲洼休整后的红6军团继续北进瞻化。</p><p class="ql-block"> 早在4月初,为了立足康北,红4军在军长王宏坤的指挥下,从道孚出发,连续翻越决益涅等四座海拔均在四千五百米以上的雪山,夺取了瞻化县城。17日,在瞻化县城,红6军团受到了红4军的热烈欢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月17日,朱德、张国焘、陈昌浩由红军总部所在地炉霍开往甘孜。驻甘孜的部队此刻都在忙着编织毛衣、制作鞋袜等慰劳品。整个甘孜已经提前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气氛里。</p><p class="ql-block"> 在炉霍,张国焘经过党中央一再批评督促,以及朱德和刘伯承、徐向前等红四方面军领导同志及广大指战员的坚决斗争和要求,被迫取消了非法中央并同意北上。</p><p class="ql-block"> 22 日,红6军团到达甘孜的蒲玉隆,在这里他们再次受到了红军总司令部朱德、张国焘和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等同志的迎接,气氛热烈隆重,许多人都留下了激动的泪水。30日,红6军团移甘孜驻甘海子。到达蒲玉隆时,6军团有近百人掉队,四方面军立即派马数十匹去接回掉队人员。</p> <p class="ql-block">  6月30日,红2军团翻越白玉与甘孜的界山海拔四千七百五十八米的生欧拉山。山上氧气稀薄,又正值雨季,山路多处被山水冲垮,战士们淌着溪水,在泥泞路段艰难前行,最终成功翻越垭口,下山抵达甘孜绒坝,受到早已等候在这里的红30军88师及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p><p class="ql-block"> 7月1日,红 2、6 军团齐集甘孜。红四方面军的同志筹集了大量的粮食、牛羊,腾出了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房子,准备了柴火,烧好了热水,为红2、6军团准备了很好的宿营和生活条件。红四方面军的战士们还送上自己编织的毛衣、毛袜,使2、6军团的指战员深受感动。甘孜的藏民们也喜气洋洋夹道欢迎,载歌载舞跳起了锅庄。</p><p class="ql-block"> 2日,驻甘孜部队和地方群众在甘孜县普玉隆孜苏寺外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朱德总司令在庆祝活动上发表讲话,“同志们,我祝贺你们战胜了雪山,也欢迎你们来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但是这里不是目的地,我们要继续北上。要北上就必须团结一致,不搞好团结是不行的。此外,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荒无人烟的草地,我们要有充分准备,克服一切困难。”</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天气格外晴朗,到处阳光明媚。脚下的雅砻江峡谷幽深沉静,风光旖旎,令人陶醉。喇嘛庙金色的屋顶与远山上皑皑的白雪相互辉映,静谧祥和。达通玛草原上水草肥美,一片油绿。藏胞放牧着牛羊,像云朵自由自在漂浮在天上,丹顶鹤、天鹅环绕在四周欢畅嬉戏。牧民悠扬的歌声和着清脆的牛铃随风飘扬。阳光从头顶直射下来,照到散落在山林中的野羊、獐子、鹿子身上,精灵们正悠然自得地啃食多汁的嫩叶。万物众生和睦相处,尽情共享着生命的乐趣! </p><p class="ql-block"> 获知2、6军团和南下红军会师的消息,中共中央从陕北发来贺电:“我们以无限的热忱庆祝你们的胜利的会合,欢迎你们继续英勇地进军,北上陕甘与一方面军配合以至会合。在中国的西北建立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建立抗日救国的统一战线”“向着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卖国者,开展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我们相信你们将更加激励你们的无尚热情、勇敢,与自我牺牲的精神,为全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p><p class="ql-block"> 7月5日,中革军委朱德、张国焘、周恩来、王稼祥联名发布《关于组织红二方面军及其领导人任职的命令》,决定“以二军、六军、卅二军组织二方面军,并任令贺龙为总指挥兼二军军长,任弼时为政委兼二军政委,萧克为副总指挥,关向应为副政委,陈伯钧为六军军长,王震为政委,即分别就职。”二方面军的成立,使得红2、6军团又得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直接领导。</p><p class="ql-block"> 二、四方面军的会师,壮大了川西北红军的力量,也增强了党和军队内部反对张国焘错误路线的力量,对于维护全党全军的团结,实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之后,按照北上陕甘与红一方面军会合的战略方针,红军总部电示,红二、四方面军均以松潘、包座为目标,分左、中、右三个纵队北上,离开甘孜州境内。</p> <p class="ql-block">  感谢阅读,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