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宋字篇三百四十二

李明伟

<p class="ql-block">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十日,高宗下诏禅位,十一月,一番推让过后,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赵昚正式继位。宋孝宗赵昚即位第二个月,便为岳飞平反,起用张浚。次年(1163年)改元隆兴,召尚书左仆射陈康伯、参知政事史浩进编类圣政所,二人举荐陆游参与编辑。按惯例,给前朝皇帝编纂史实称“实录”,只是赵构还健在,故称“圣政”。四月,赵昚启动“隆兴北伐”。五月四日,二十万大军相继出动,只因李显忠和邵宏渊两员主将不合而导致出师不利,二十四日,在撤退中被金军主力冲杀,弄得狼狈收场,俨然成为一个笑话。隆兴二年(1164年)十二月,双方达成隆兴和议,金宋由君臣调整为叔侄关系。此前收复的地区全部归还金朝,南宋对金的“岁贡”改称“岁币”,从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减为各二十万两(匹)。此后,赵昚开始勤练内功,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甚至一度被史家誉为“南渡诸帝之称首”。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八日,太上皇高宗病死,享年八十一岁。《宋史》评价赵构倒也中肯:高宗恭俭仁厚,以之继体守文则有余,以之拨乱反正则非其才也。淳熙十六年(1189年)正月二十日,赵昚正式向宰执大臣们宣布自己将禅位于皇太子。二月二日,在紫宸殿举行了内禅仪式,赵昚如愿成为太上皇,三子赵惇上位。绍熙五年(1194年)六月九日(1194年6月28日)宋孝宗赵昚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宋光宗赵惇因为不孝等问题触怒朝野,一个月后被逼退,嘉王赵扩登基,是为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南宋与金朝签订了屈辱的“嘉定和议”,其皇帝称谓也由侄叔变为侄伯。嘉定十七年(1224年)闰八月,宁宗驾崩,终年五十七岁。宋宁宗先后有九个儿子,却都夭折了。赵昀被权臣史弥远拥立为帝,是为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年),史弥远死了,赵昀开始亲政,迎来“端平更化”。端平元年(1234年),宋理宗派兵联蒙灭金,终雪靖康之耻。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大汗窝阔台以宋朝背约为由,全面侵宋,持续四十多年的宋蒙战争爆发。景定五年十月丁卯日(1264年11月16日 ),赵昀去世,在位四十一年,仅次于宋仁宗,享年六十岁。李贽说他“是个得失相半之主”。王夫之说他“无君人之才,而犹有君人之度”。随后,宋理宗养子赵禥继位,年仅二十一岁,是为宋度宗,也是南宋灭亡前的重要标志性事件“襄樊之战”的直接参与者。咸淳十年(1274年),度宗病死,享年三十五岁。度宗次子赵隰登基,年仅四岁,是为宋恭帝。次年改元德祐。六岁被元军掳走,元世祖忽必烈将他遣送吐蕃(今西藏)学习藏文、佛经,后出家,从事佛经研究和翻译。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南宋被灭已六年,江南释教都总统杨琏真迦(明人张岱直呼杨髡),带人盗掘南宋皇陵,将宋理宗头骨制成饮器献予元廷,此类消息应该很容易就传进赵隰的耳朵里,十五岁的他又能作甚?至治三年(1323年),赵隰因触犯文字狱被元英宗赐死,享年五十岁。景炎元年(1276年)五月初一,度宗庶长子赵昰登基,年仅八岁,是为‌宋端宗。两年后,十岁的赵昰在逃亡中颠沛病死。景炎三年(1278年)四月,度宗第三子赵昺在广东碙州即皇帝位,并改年号为祥兴,十二月,文天祥被俘。次年即祥兴二年(1279年)三月十九日,九岁的赵昺在崖山随陆秀夫投海殉国。巧合的是,三百六十五年后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三十四岁的朱由检在煤山自缢,以身殉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