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阕游园梦,千载女儿情</p><p class="ql-block"> ——读《牡丹亭》有感</p><p class="ql-block">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当这句唱词在纸页间流转,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便在心中缓缓铺展,那跨越生死的爱恋,恰似一缕穿透封建迷雾的霞光,在四百余年的时光里,依旧灼痛着人心,也温暖着岁月。</p><p class="ql-block"> 杜丽娘的梦,是对禁锢的反叛。深闺高院锁住了她的身影,却锁不住一颗向往自由与美好的心。一次偶然的游园,让她窥见了天地间的鲜活与热烈,那些盛放的牡丹、流转的春光,都成了她对压抑生活的无声控诉。于是,她在梦中与柳梦梅相会,以魂魄为舟,驶进了爱情的汪洋。这份“情至”,打破了礼教的桎梏,也超越了世俗的偏见——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她竟敢以梦为媒,以心为聘,这份孤勇,足以让无数被礼教束缚的灵魂为之震颤。</p><p class="ql-block"> 更动人的是这份爱情的“至真”。从梦中的惊鸿一瞥,到醒后的魂牵梦萦,杜丽娘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她的“还魂”,不是荒诞的神话,而是对“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极致诠释。在封建礼教将“情”视为洪水猛兽的时代,汤显祖却大声宣告“情可以生,可以死”,这份对人性的尊重、对真情的推崇,如同惊雷划破长夜,让无数在礼教压迫下的人们看到了精神的出路。柳梦梅的执着亦令人动容,他不因杜丽娘的“鬼魂”身份而退缩,不因世俗的流言而动摇,这份“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的坚守,让爱情挣脱了生死的界限,成为永恒的信仰。</p><p class="ql-block"> 合上书页,耳畔仿佛仍回荡着杜丽娘的轻叹。《牡丹亭》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编织了一个凄美的爱情童话,更在于它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在那个“存天理,灭人欲”的时代,汤显祖用一支笔,为女性撑起了一片精神的天空,让杜丽娘成为了反抗压迫、追求真情的象征。如今,封建礼教早已土崩瓦解,但那份对自由的向往、对真情的坚守,依旧是我们心中不变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这一阕游园梦,不仅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传奇,更是每一个渴望突破束缚、拥抱真我的灵魂的呐喊。它告诉我们,真情足以跨越生死,理想足以对抗世俗,只要心有所向,即便身处断井颓垣,也能遇见属于自己的姹紫嫣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