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东郑庄古寨墙始建于晚清同治二年至五年(1863—1866年) ,是村落应对当时动荡时局的自保性防御建筑,其修筑背景与顺德府一带频发的匪患、兵灾密切相关。自十九世纪中叶起,清王朝衰败导致社会失序,太平天国北伐军、捻军、枭匪及本地盗贼等轮番侵扰邢台地区,东郑庄村民为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由村内郑姓乡贤牵头,自发集资逾万金(按同治年间物价推算,约合今人民币数百万元)、募集周边数村民夫,历时近两年修筑寨墙,形成完整的乡土防御体系。</p><p class="ql-block"> 寨墙以黄土混合石灰夯实垒砌为主体,呈闭合状环绕村落,周长约1.2公里,墙体下宽上窄,墙基宽7米,顶部宽3米,平均高度超6米,现存遗迹可清晰辨识其基本形制。寨墙设有东、西、南、北四门,均为松木栅栏结构,外用铁皮包裹加固,东门、西门栅栏高约4米、宽3米,南门、北门栅栏高3米、宽2.5米,各门均装配木质插销与横木,遇警可快速闭合锁死。四门依村落自然进出路径设置,既满足日常通行需求,又能集中人力守卫,形成“守一门而护全村”的防控格局。寨墙外围7米处环绕人工开挖的寨河,底宽7米,上口宽约10米,常年水深保持在3.3米左右,既是阻挡骑兵奔袭、步兵攀爬的第一道防线,又能蓄水作为消防水源,兼顾农田灌溉,实现防御功能与生产生活需求的结合,构成“河护墙、墙守门、门控村”的三重防御体系。</p><p class="ql-block"> 寨门配套石桥共四座,其中东门、西门各设三孔石桥,桥长约10米、宽3米,桥面由青石板铺就,桥体以条石砌筑;南门、北门各设一孔石桥,桥长5米、宽2.5米。南门石桥为进出村落的重要通道,现存两块青石为该石桥的原始建筑材料——其中一块长1.8米、宽0.6米、厚0.4米,保存完整;另一块已断裂为两截,总长度约1.7米,石块现存于李孟申北屋东北角处,形制与南门通行路径的历史遗存位置相契合,见证了石桥当年的使用场景。</p><p class="ql-block"> 晚清至清末,寨墙及石桥多次发挥防御与通行作用。面对捻军的快速奔袭,寨河有效阻滞其骑兵靠近墙根;遭遇枭匪及本地盗贼侵扰时,村民按户轮值昼夜登墙守卫,以土枪、砖石等器械御敌,石桥则成为村内兵力调度、物资转运的关键节点,有效抵御小股侵扰。光绪年间,义和团运动兴起及后续溃兵南下,寨墙与石桥的防御、通行功能进一步凸显,成为村落抵御各类无序力量的重要屏障,见证了晚清朝廷权威沦丧、社会秩序崩解的历史图景。</p><p class="ql-block"> 历经百年风雨侵蚀与社会变迁,1963年洪灾导致寨墙局部坍塌、寨河河道淤积,1966年邢台大地震后墙体受损加剧,后续因村庄建设取土、农田扩展等,寨墙逐步被人为挖平。至1986年,寨墙仅存村南中部一段约50米长的断壁残垣,如今已基本湮没,仅村落边缘部分区域仍能辨识墙基痕迹;寨河部分河段留存浅沟遗迹,后因村庄规划建设被逐步填埋;四门及四座石桥已无完整留存,仅南门处两块青石见证其过往。</p><p class="ql-block"> 作为晚清邢台地区乡土防御体系的实物见证,东郑庄古寨墙与石桥遗存,承载着村民在乱世中求生存的朴素愿望,彰显了传统村落的自保智慧。2021年澧河大郝段决口、2022年强降雨、2023年杜苏芮台风引发洪灾期间,原寨墙范围内的村民住宅被淹程度显著较轻,其中12户未受水淹,印证了其选址与建设的科学性,是解读本地乡村应对动荡时局的重要历史遗存。</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