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首日,通识“破圈”:小学英语教学的新视野与新动能——“国培计划(2025)”平利县教师研修小学英语坊记录

陈皮

<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13日,陕西省平利县教师自主选学试点研修项目“国培计划(2025)”集中培训第一阶段正式开班。清晨的平利中学报告厅内,学员们陆续签到领取资料,在开班仪式与项目方案解读中,明确了本次研修的目标与路径。</p><p class="ql-block"> 一场聚焦“破圈与成长”的教师研修之旅,在初冬的平利正式启航。</p> <p class="ql-block">  开班仪式上,平利县教育体育局王迪富局长主持开班仪式,平利县教研师训中心王海燕主任为本次培训致词,华东师大项目负责人黄全贵主任进行了培训方案解读,安康市教育局教师工作科科长蔡苏苏科长对活动提出了要求并寄予希望,三阳镇徐依依老师作为学员代表进行了发言,表明了乡村教师求知的渴望。本次培训聚焦教师能力提升,强调学以致用,并通过专家讲座、小组研讨等形式赋能教育发展。‌ 在强化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区域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为参训教师提供交流学习平台。</p> <p class="ql-block">  开班仪式后,华东师范大学项目负责人黄全贵主任为此次研修项目做了详细的方案解读。本次培训共分为四个阶段。方案的系统性与实践性更让我们看到了成长的清晰路径。第一阶段的集中培训阶段有着省内外专家的专题讲座高屋建瓴,为我们的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第二阶段没有传统培训的“一刀切”模式,而是以教师需求为导向,用“自主选学”的创新形式,设计了工作坊研修、同课异构、现场诊断等沉浸式活动。第三阶段的线下送教、主题讲座和第四阶段的成果展示。更像是“训前自我诊断—训中精准研修—训后实践应用”的闭环设计,尤其贴合我们乡村教师的实际需求。方案鼓励参训教师根据学科组建研修共同体,通过资源共享、集体备课、成果展示等形式深化学习效果。这让我想起以往培训中结识的同行伙伴,那些碰撞出的思维火花、互相借鉴的教学妙招,往往能让培训效果事半功倍。而方案中明确的考核评价机制,既关注学习时长等过程性指标,更重视教学实践改进等成果性指标,这种科学的评价导向,也将激励我们沉下心来学、带着问题研、脚踏实地练。</p> 集中培训 <p class="ql-block">  此次项目专题讲座在华东师范大学指导下顺利开展。首先是上海市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专家翟立安教授的专题讲座—深度教研:校本研修的深度探索。讲座围绕“课堂权力归还”“教师素养重构”“校本教研实践”三大核心议题,为平利县教师带来前沿教学理念与实践策略。</p><p class="ql-block"> 讲座中,翟老师系统阐释了“把提问权、方法权、评价权还给学生”的课堂改革路径,强调教师需“立稳学科根本、潜心教育研究、融合学科界限”,同时结合平利县教研实际,提出“教学痛点台账+主题式教研周”的校本研修实施策略。此次讲座是华东师范大学赋能县域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精准的理念传递与方法指导,助力平利县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为当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筑牢师资根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11月13日下午,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评价研究中心汪建满老师在平利中学报告厅,就“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改革重点问题的理论与实践 ”,做了深刻的阐述:</p><p class="ql-block"> 一、政策引领:把握评价改革“方向盘”“了解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政策,是新时代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素养。”</p><p class="ql-block"> 二、破局实践:“教学评一体化”的痛点与突围培训聚焦“教学评一体化”的现实困境:目标脱节、评价滞后、反馈失效……如何让“教—学—评”真正同频共振? </p><p class="ql-block"> 三、素养导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论”“综合素质评价不是给学生‘贴标签’,而是为成长‘画肖像’。”围绕“评什么”“怎么评”“怎么用”,汪老师拆解关键维度: </p><p class="ql-block"> 1.维度与标准:从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实践五大板块构建评价体系,细化观测点; </p><p class="ql-block"> 2.方法创新:采用档案袋评价、情境化测评、小组互评等方式,让评价“可操作、有温度、能促进”; </p><p class="ql-block"> 3.结果应用:打破“唯分数论”,将评价结果作为课程调整、个性化指导、家校共育的依据,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p><p class="ql-block"> 这场培训既是一次“政策充电”,更是一次“实践导航”。作为一线教师,深感教育评价改革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p><p class="ql-block"> 1. 做政策“明白人”,将评价理念融入日常备课、上课、教研; </p><p class="ql-block"> 2. 当改革“践行者”,在课堂中尝试多元评价工具,在反思中优化教学行为; </p><p class="ql-block"> 3. 成素养“点灯人”,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成长,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教育评价改革,改的是“指挥棒”,育的是“未来人”。期待与更多同行并肩,在“评”与“教”的良性互动中,看见学生的全面成长,遇见更美好的教育图景!</p> <p class="ql-block">  首日通识课的两场专题,既筑牢了教研与评价的认知根基,也让小学英语坊的教师们明晰了“从理念到课堂”的研修主线,为小学英语坊后续的学科研修埋下了素养导向的伏笔。</p> 小学英语坊员研修感悟 <p class="ql-block">城关小学曾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center;">汲教研新智慧 向教学更远而行</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13日,“国培计划(2025)”陕西省平利县教师自主选学试点研修项目专题讲座在华东师范大学指导下顺利开展,我有幸在平利中学报告厅聆听了专家们的精彩讲座,领略了他们先进的教育理论,使我受益匪浅。 </p><p class="ql-block"> 翟立安老师关于《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教研》的讲座,让我对教学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与感悟。 翟老师主张将教研重点从教师行为转向学生表现,通过“观教察学”,教师能主动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清学生的思维轨迹,透过现象看到教育本质问题,实现专业成长。这让我明白,教研不应只关注教师怎么教,更要关注学生怎么学,以学生为中心才是教研的核心。在课程设计方面,翟老师犀利指出传统阶梯型模式的局限,忽视学生思维成长,造成“虚假的主体性”。课堂应兼顾不同学生需求,激发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设置既有学生能触及的近处,又有需努力才能到达的远方,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潜能。翟老师还强调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路径,持续学习是不断进步的基石,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通过阅读、培训、交流等方式提升专业素养。最后反思与对话同样重要,不仅要反思他人课堂,更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打破沉默,勇于反思。</p><p class="ql-block"> 此次讲座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要摒弃浮于表面的活动,回归教育本质,让教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努力提升专业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兴隆镇中心小学冯文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教育新思的碰撞与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日,在平利县中学报告厅,我有幸聆听了两场极具启发性的培训,内心满是收获与触动。</p><p class="ql-block"> 翟立安教授所作《深度教研:校本研修的创新探索》的分享,让我对教研有了全新理解。他对比传统教研与新教研,指出新教研强调“教研+科学”,注重教学系统全要素研究,采用“实证+科研”的方法。这打破了以往教研“凭经验、重教材”的思维壁垒,让我意识到教研需融入系统思维,借助数据和科研力量,为教学创新注入活力。</p><p class="ql-block"> 而下午场汪建满主任所作的围绕《教育评价改革落脚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培训,深入剖析了评价改革的关键。他提出“教、学、评一体化”和“五育并举”的综合评价维度,强调建立科学的综合评价标准,加强过程性评价,实施家校社共同参与多元化评价体系。这也让我明白评价不是简单的结果判定,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多元评价体系为我的教学评价提供了明确方向。</p><p class="ql-block"> 作为青年教师,我深知肩负重任。未来,我将把两位专家的理念融入教学实践,在教研中践行实证精神,用科学方法提升课堂质量;在评价中注重发展性眼光,让每个学生的成长都被看见。我会努力将“双新”“双减”要求与评价改革落地融合,以学生为中心,推动素养导向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p> <p class="ql-block">城关小学周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从“静待花开”到“循证教研”</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13日,“国培计划(2025)”陕西省平利县教师自主选学试点研修项目在平利县中学拉开帷幕。上午,两位专家的讲座从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两个维度,为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迪与思考。</p><p class="ql-block"> 黄老师:归还课堂权力,锤炼教师新素养</p><p class="ql-block"> 黄老师关于“静悄悄的课堂”的论述,彻底颠覆了我对“好课堂”的传统认知。我认识到,“安静”并非教学的停滞,而是深度思考发生的外在表现,其核心在于将学习的权力彻底归还给学生。这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学会倾听与捕捉: 教师要能够敏锐地捕捉学生语言、表情和思维中的细微需求,成为课堂智慧的“侦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创设安静的场域: 通过设计有挑战性的核心任务、给予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营造一个外静内动的学场所,让学生的思维在沉静中深度流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实现权力的转移: 从教师的“一言堂”转向学生的“群言堂”,让提问、探究、评价的权利更多地交还到学生手中,构建以学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翟老师:立足校本教研,拥抱教育新常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翟老师则以“新时代教研”为主题,为我们勾勒了“双新”背景下的教研新图景。其核心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校本教研范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成为专业的课堂观察者: 听评课不再是模糊的感受,而是带着具体观察维度的专业审视。我们要像研究员一样,聚焦“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让每一个评价和建议都有据可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开展循证式的课后研讨: 评课时,应引导教师从不同角度(如目标达成度、学生参与度、资源使用效率等)回顾“自己如何取得成功”,基于证据进行反思,实现真正的专业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位专家的理念实为一体两面:黄老师指导我们如何在课堂上 “静待花开” ,翟老师则教会我们如何在教研中 “科学育苗” 。我深刻体会到,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兼具“静心倾听”的修养与“循证研究”的专业,在权力归还的课堂与扎根校本的教研中,实现自我与学生的共同成长。</p> <p class="ql-block">来源:小学英语坊第一小组教师(城关小学 城关五小 广佛小学 兴隆镇中心小学 长安镇中心小学)</p><p class="ql-block">编辑:陈丹(城关五小)</p><p class="ql-block">日期:2025年11月13日</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