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重游张謇故里是社区党委近期组织退休党员的一次党日活动。我的祖籍在海门常乐镇,清未状元张謇是镇上家喻户晓的名人,也是常乐人的骄傲。小时候从大人嘴里就听说过张謇励志的故事。二十多年前,我曾来海门参观过张謇故居、颐生酒厂和通棉三厂等。如今重游张謇故里,再次感受这位近代实业家、教育家的伟大人格魅力与卓越贡献,感悟历史的沧桑和张謇文化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 张謇纪念馆坐落在常乐镇状元街东首张公故里祠堂旧址。当地政府为纪念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经重修扩建成江南园林式建筑,成为国家级四A景区。进入景区展现在眼前的是文化长廊、树王古银杏以及状元湖、九曲桥等特色景观。</p> <p class="ql-block"> 张謇纪念馆于2010年建成开放,馆名由前国家领导人江泽民题写,是一幢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两层大楼,青砖立面,灰瓦盖顶,颇具民国建筑风格。展厅由出生成长、实业救国、教育兴国、社会事业、纪念研究五个部分组成,设展示大厅、接待厅及影视厅,陈列张謇相关图片近千幅,展示实物300余件,包括大生纱厂梳棉机等珍贵展品。展现了张謇奋斗一生的传奇历程和伟大业绩。</p> <p class="ql-block"> 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海门人,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开拓者和博物馆事业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实业家”。他主张“实业救国”“父教育,母实业”,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工业与教育发展作出奠基性贡献。</p> <p class="ql-block"> 张謇于1894年在常乐镇柳西半街创办了颐生酒厂,1901年正式成立颐生酿造公司,是中国酒类中华老字号品牌,1906年颐生酒厂生产的茵陈酒获意大利米兰万国博览会金奖。张謇先生的超人胆识和开拓精神,才使名不经传的茵陈美酒获此殊荣。颐生酒是当地人特别喜爱的佳酿美酒,逢年过节办喜事能喝上颐生酒那是件很庆幸的事。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和美娟结婚宴摆的就是颐生酒,如今家中还珍藏着两瓶二十多年的颐生酒。</p> <p class="ql-block"> 常乐镇南临海门三厂镇,三厂地处长江北岸,与上海市崇明岛隔江相望。这里因民国五年张謇先生筹建大生三厂而逐渐繁荣发展,1921年大生三厂落成开业,三厂镇名也随之诞生。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厂镇标志性建筑通棉三厂的钟楼,那时正点时钟楼发出噹、噹的的声音传向四面八方,十里之内的乡邻都能听到这混厚的钟声。三厂从传统的棉纺织开始,逐渐发展壮大,如今已成为南通市乃至全省的重要工业基地。</p> <p class="ql-block"> 青龙港位于三厂南部长江边的青龙河口,由青龙河而得名。自1806年启航以来,历经一百九十余年,成为海门连通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的海上通道,鼎盛时期拥有5条长江航线,日均旅客流量8000人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曾多次乘轮船往返青龙港至上海或南京,乘船的经历是我们这代人难以忘怀的。</p> <p class="ql-block"> 青龙港虽然在1999年清明节随着最后一班客轮的启航而闭港了,但是它发挥的重要作用,它对苏南、苏中经济特别是海门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尤其是张謇对青龙港、大达码头和十六铺码头的创办和发展可圈可点,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 游览时偶遇一同前来参观的严江汀、樊荣祥、陈炳泉、施爱民等邮电老同事,我们珍惜友情和缘分,一起在长江边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1913年,张謇创办了南通城乡邮政和电话业务,并成了通海地区第一家电话公司一一大聪电话公司,为南通打造近代第一城奠定了通信基础。南通邮电公话公司的前身就是大聪电话公司。</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评价张謇,说中国的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谈及我国的棉纺织业,张謇功不可没。张謇先生这位实业救国的先驱,在上世纪初倾注全力,创办了中国早期的民族工业。</p> <p class="ql-block"> ″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以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张謇先生奋斗追求的一生,便是这句话的最真实写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