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中国古建筑博物馆 25晋北访古之旅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4日,晴,4-19℃。</p><p class="ql-block">作为此次追寻梁林晋北古建发现之旅的开篇,我们的第一站安排的是晋祠,自古便有“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的美誉。在此我们不仅能找到晋文化之源,还能欣赏到宋至明 清时期的古建国宝。</p> <p class="ql-block">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而建。</p><p class="ql-block">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跨越时间最悠久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集中国古代祠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称文保单位)。晋祠同时拥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三块国家级荣誉碑石。</p> <p class="ql-block">国宝碑</p> <p class="ql-block">踏入晋祠,仿佛一步跨越了三千年的时光。这座位于太原西南悬瓮山麓的古老祠庙,是中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皇家祭祀园林,素有“不到晋祠,枉到太原”的说法。</p> 邂逅“三宝”:宋代建筑的巅峰之作 <p class="ql-block">晋祠的“三宝”——圣母殿、鱼沼飞梁和献殿,它们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建筑精华。</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站在殿前,我立刻被其庄严气势所震撼。大殿高19米,面宽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最令人称奇的是,殿内外采用“减柱法”建造,殿内竟无一根柱子,异常开阔。殿前廊柱上雕有八条木制盘龙,鳞甲须髯,栩栩如生,令人叹服宋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其中一条龙的龙爪造型类似“剪刀手”,仿佛在欢迎每一位到访者。</p> <p class="ql-block">连接圣母殿的是被誉为“中国最早水陆立交桥”的鱼沼飞梁。这座十字形桥梁横跨于方形鱼沼之上,东西平坦,南北下斜如鸟翼,造型独特。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评价:“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p> <p class="ql-block">鱼沼右侧的直发狮子,是中国狮。铁狮铸造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由文水县匠人铸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铁铸对狮。 ‌</p> <p class="ql-block">鱼沼左侧的卷发狮,是洋狮子。洋人才会是卷发。</p> <p class="ql-block">献殿则是供奉祭品的享堂,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它外观玲珑似凉亭,四周没有墙壁,用木栅栏围着,整座建筑榫卯结构无一根钉子。这种既通风又蔽日的设计,有利于贡品的存放,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献殿前的金人台,4个铜人有3个是宋代铸。</p> 感悟“三绝”:千年艺术与生命的对话 <p class="ql-block">晋祠的“三绝”——宋代彩塑、周柏和难老泉,更是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步入圣母殿,43尊宋代彩塑侍女像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彩塑突破了宗教造像的模式,成为现实生活中真实人物的写照。主像是圣母邑姜,周围有众多女官、侍女环绕。她们或捧饮食,或侍起居,或奏乐歌舞,神态性格都刻画得十分生动自然。其中一尊侍女像颇为奇特——正面看笑容可掬,侧面瞧眼中含泪。导游介绍说,京剧大师梅兰芳曾在此尊侍女像前伫立良久,反复品味她的内心和动作。</p> <p class="ql-block">以上大部分图是宝钢老师提供的。</p> <p class="ql-block">走出圣母殿,一棵形似卧龙的古柏映入眼帘——这就是已有近三千年树龄的周柏。18米长的周柏向南倾斜生长,被另一株古柏所支撑,树叶披覆在圣母殿顶,树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抱。它见证了晋祠的悠悠历史,与周边二十余株千年以上的古树一起,诉说着岁月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则给古园带来了灵动之气。泉名取自《诗经》“永锡难老”,意为生生不息,青春永驻。泉水自地下约5米的岩石中涌出,常年水温保持在17摄氏度,清澈如玉。难老泉水世代浇灌晋祠附近的千顷良田,造就了“千家灌禾稻,满目江南田”的丰饶景象。</p> 品味“三匾”:墨宝中的文化精髓 <p class="ql-block">晋祠的“三匾”——“水镜台”、“对越”和“难老”,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精品,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 匾悬挂在晋祠的古戏台上,由清乾隆翰林杨二酉所题。“水镜”之名取自《汉书》“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寓意为人世间的善恶忠奸尽人皆知。书体清秀,笔力遒劲,被誉为“秀丽之笔”。</p> <p class="ql-block">古戏台前扮猴子</p> <p class="ql-block">“对越” 匾位于对越坊上,相传由太原县举人高应元所书。“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二字为榜书金字,笔力遒劲,气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难老” 匾是难老泉亭的匾额,由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书画家傅山所题。此匾长1.45米,宽0.7米,用笔苍劲,颇具神韵,是晋祠第一名匾,被誉为“神奇之笔”。</p> <p class="ql-block">清和园的“头脑”就出自傅山。</p><p class="ql-block">傅山是明末清初道家思想家、书画家、诗人、医学家。傅山“博极群书,时称学海”,对儒学佛学、经史子集、文学诗词、书法绘画、金石考据、医学医术无所不通,知识之广,成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无出其右者。</p> 穿越千年的感悟 <p class="ql-block">漫步在晋祠,我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声——从西周封唐叔虞始建祠宇,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的记载;从唐太宗李世民重游晋祠并亲撰《晋祠之铭并序》,到李白笔下“晋祠流水如碧玉”的千古绝唱——每一代人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唐叔祠</p> <p class="ql-block">李世民亲撰《晋祠之铭并序》</p> <p class="ql-block">临出大门,我再次回望这片千年古园,心中默念:晋祠,你的故事,将会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继续传颂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