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镇政府大门口设门卫,群众进出审查严格!直面群众的镇政府,为何要设“门禁”?

墨香淡雅

<p class="ql-block">  一些镇政府大门口设门卫,群众进出审查严格!直面群众的镇政府,为何要设“门禁”?</p> <p class="ql-block"> 11月10日,新华社发表评论指出:当前,部分乡镇政府在大门口设置道闸、岗亭、门卫,群众进出需登记、联系,审查程序繁琐、管理严苛,引发群众普遍不满。乡镇作为最贴近百姓的基层政权,本应敞开大门、贴近民心,如今却将群众拒之门外,令人唏嘘。让“门好进”成为常态,不应是奢望,而应是基层治理的基本要求。转变作风,不妨从“推门而入”这件小事做起,把反对官僚主义落细落实,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服务的温度与诚意。</p> <p class="ql-block"> 这道门,看似是物理屏障,实则折射出治理理念的偏差。当“安全”沦为懒政的借口,当“规范”异化为拒民的高墙,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便悄然拉远。门禁本为秩序而设,却在执行中演变为冷漠的“筛选机制”。许多群众,尤其是年迈体弱、不熟悉流程的老人,面对层层关卡,往往望而却步,最终无奈离去。乡镇政府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其大门开合之间,映照的是服务意识的深浅,丈量的是干群关系的冷暖。</p><p class="ql-block"> 政府大院不是金库重地,群众来访更非潜在威胁,何须如临大敌?一些干部将“管理”误解为“管控”,把“服务”扭曲为“审批”,惧怕矛盾、回避问题,宁愿筑墙避责,也不愿直面诉求。一道门禁,成了心理上的“防护盾”,仿佛只要隔开群众,便可高枕无忧。殊不知,这种“安全幻觉”正是官僚主义的变种——以形式主义的外壳,包裹脱离群众的内核,用制度的冰冷,消解为民的初心。</p><p class="ql-block"> 乡镇政府的“门禁”之争,实则是对“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深刻叩问。历史一再昭示:门易进,则政通人和;门难入,则民怨积深。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50多人的小党,发展为拥有9500多万党员、领导14亿人口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靠的正是与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连。正是坚守人民至上,践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誓言,才实现了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p><p class="ql-block"> 倘若背离“人民至上”的初心,便无异于忘本。须时刻警醒:“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史的教训,沉痛而深刻。真正的壁垒不在门口,而在某些干部心中——当“你找谁?登记了吗?”取代了“您请进,我来带路”,当冷漠取代微笑,当程序压倒情感,基层治理便失去了灵魂。唯有打破心墙,实现从“管控”到“服务”的深层转变,才能重建信任,重拾民心。</p><p class="ql-block"> 唯有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百年大党才能行稳致远。也唯有如此,才能凝聚起14亿多人民的磅礴力量,同心同行,共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