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进一步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探索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有效教学策略,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附属小学于 2025年11月13日,在西校区多媒体教室举办研讨活动,旨在通过课堂观摩、互动研讨等方式,共同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持人白雅琼老师介绍了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流程,为这次大教研活动拉开了序幕。</p> 过关课展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买晓田老师带来的微型课《认识线段》,以儿童具身体验为核心,通过拉“直”毛线引出线段,结合“用眼观察+用手表征”感知线段“两端”,引导学生在画图中自主理解画端点的必要性,实现从“被动接受线段图形”到“主动构建线段图形”的转变,让学生对端点的认识从符号记忆深化为意义理解。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建构概念,生动有趣,扎实有效。</p> 说课展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景景老师围绕“平行与垂直”一课,从单元整体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实施亮点四方面展开说课。以新课标为导向,立足教材与学情,构建起系统且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框架。</p> 微型课展示 <p class="ql-block"> 张晓宁老师的微型课让孩子们化身小小探索家,以动手画两条直线为切入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让学生在“相交与不相交”的辩论中深化理解;</span>用魔方演示突破“同一平面”难点,借助生活实例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在教学过程中,用摆小棒、玩游戏主动建构平行与垂直的认知,感受数学为生活搭建的秩序与力量之美,实现知识与思维的双重生长。</p> 现场课展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余璐瑶老师携手四年级学生通过画一画、分一分、摆一摆等丰富活动,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自主构建概念,将“平行”与“垂直”从抽象概念转化为生动的空间语言。孩子们在寻找教室里的平行线、用身体演绎垂直关系等活动中真正触摸到数学的筋骨。同时结合生活场景,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突破“同一平面”的认知难点,充分展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智慧。这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在幼小心灵中播下秩序与规则的种子——平行是各自的精彩,垂直是相遇的担当,简单的线条里,蕴含着为人处世的最初智慧。</p> 集中评课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山仰止,方知才疏,三人同行,觉左右为师。”老师们积极讨论,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发表自己的听课感悟,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碰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各组代表上台从教学设计、目标达成、学生参与等多角度进行点评,既肯定了亮点,也提出了优化建议,思维的碰撞让教研活动更具深度与实效性。</p> 主题分享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的专题学习,苗老师围绕《平行与垂直》一课,结合不同版本教材的编排思路和教学路径与老师们进行分享和交流,为老师们灵活运用教材、优化教学策略提供了多元视角和实践参考。</p> 听课感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直观促思维,教学育素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年级 张丙琳</p><p class="ql-block"> 观摩了四年级《平行与垂直》,我深感这是一节兼具深度与趣味的课,尤其在直观教具的运用上亮点纷呈。</p><p class="ql-block"> 这节课的亮点十分突出。教学结构层次分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直线位置关系进行“两次分类”,清晰地建立起“平行”与“垂直”的概念。教师注重多元表征,让学生用手势比划“相交”与“不相交”,化抽象为直观,加深了理解。</p><p class="ql-block"> 在探讨“延长两条直线后是否相交”时,引导学生用发展的、严谨的眼光看问题;并通过提问“平行带给你什么感受”,引导学生从数学中感悟秩序与稳定之美,实现了情感与思维的共鸣。同时,我也思考了一点可优化的方向,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自主总结概念,并将练习更自然地融入探究过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节课为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直观教学深耕概念、培育素养,其成功的经验与可探讨的空间,都为我们的日常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启于智 探与形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二年级 胡义娜</p><p class="ql-block"> 今天有幸听了 余璐瑶老师《平行与垂直》精彩展示,让我们受益匪浅。 </p><p class="ql-block"> 余老师通过直线导入,激发思维,启智新颖独特,通过让同学们动手画一画,引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立足“分类”,让概念本质自然凸显,收集不同的画法(相交、不相交、看似不相交实际延长后相交)。接着引导学生以“是否相交”为标准进行第一次分类,再对“相交”的情况进一步观察,发现“相交成直角”与“相交不成直角”的区别,完成第二次分类。通过分层分类,学生自主发现了平行与垂直的核心特征——平行是“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垂直是“相交成直角”,这种从“具象实例”到“本质属性”的推导,比直接讲授更能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展示平行与垂直在生活中的应用,深刻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平行与垂直”这节课的教学,既要尊重学生的具象思维特点这节课,用直观、操作、辨析搭建认知桥梁;又要把握几何概念的本质,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体系。唯有让学生在“做中学、思中悟”,才能真正理解概念、掌握技能,为后续几何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已有经验+数学探究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年级 黄晴晴</p><p class="ql-block"> 今天听了余老师的《平行与垂直》这节课,感触颇深。</p><p class="ql-block"> 首先余老师出示一条直线并通过回忆直线的特征,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展开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研究。</p><p class="ql-block"> 最打动我的是余老师对新知建构过程的耐心。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一系列“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的活动中,感受平行与垂直。对于平行与垂直,余老师都是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再齐读课本中的定义,通过对比发现不同之处:“同一个平面内”和“互相平行”。借助魔方帮助学生理解“同一个平面”,借助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互相”。这个过程,学生获得的不仅是“平行线”、“垂线”的名称,更是对概念内涵的深刻理解。</p><p class="ql-block"> 最后,余老师对生活数学的把握恰到好处。寻找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现象时,学生从黑板、桌椅、书本、门窗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教师适时引导辨析,这正是在帮助学生剥离非本质属性,抓住数学概念的核心。这种“从生活中来,到数学中去”的引导,扎实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p><p class="ql-block"> 这节课让我再次思考,一节好的数学课,未必在于活动多么新颖热闹,而在于教师能否用最朴素的方式,引领学生完成有价值的数学思考,让知识在真实的探究中自然生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操作驱动+概念生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年级 马景景</p><p class="ql-block"> 今日聆听余璐瑶老师的《平行与垂直》一课,收获颇丰,现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 首先,余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从学生熟悉的直线特征出发,引导他们自主画出两条直线可能形成的位置关系,并通过观察、比较与分类,逐步归纳出平行与垂直的特征。这一过程既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又注重思维能力的提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实现发展。</p><p class="ql-block"> 其次,教学中余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推理意识。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两条直线无限延伸后的位置关系,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这一平行的本质属性。此外,借助活动角的转动操作,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与分析的过程,初步感知“特殊相交”——垂直现象,有效发展了学生的几何直观与逻辑推理能力。</p><p class="ql-block"> 最后,本节课结构清晰,环节衔接自然。教学流程依次为:画直线—分类比较—探究平行—认识垂直—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各环节之间逻辑严密,既精准把握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又体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p><p class="ql-block"> 步步成长路,点点见功夫,同行共奋进,齐心向远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聚焦概念教学,点亮数学课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五年级组 王孟利</p><p class="ql-block"> 今天听了余璐瑶老师《平行与垂直》一课,老师细致、耐心的引导,结合学生的积极思考,师生共同呈现了一节精彩的数学课。</p><p class="ql-block"> 在学习平行的概念时,学生先尝试归纳定义,再与课本定义对比,发现“在同一平面内”这一关键限定。随后,老师通过转动魔方上“直线”的互动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这一限定的必要性,成功突破了课堂重难点。在讲解垂直时,余老师通过在两根小木棒间加装旋钮使其可转动,待转动至直角时再点明“垂直”这一特殊情况,让教学更具动态感。课堂练习环节,孩子通过动手摆小棒、寻找生活中平行与垂直现象,对平行与垂直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p><p class="ql-block"> 此次听课与专题学习,让我对数学概念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要善于学习,让学生真正学懂悟透,进而点燃他们探索数学世界的持久热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聚核心素养 促高效课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年级组 张一帆</p><p class="ql-block"> 四年级组的《平行与垂直》一课内容充实,活动设计精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显著提升了课堂效率。</p><p class="ql-block">1.教学过程由直观到抽象,搭建认知阶梯</p><p class="ql-block"> 余老师从直观感知入手,通过魔方直观展示来理解什么是“同一平面内”,之后演示活动角,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视化的模型,为学生构建空间观念奠定了坚实基础。随后的摆小棒环节,则引导学生从初步认知走向主动探究,使其在探究多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对平行与垂直的理解。</p><p class="ql-block">2. 概念建构由感知到内化,促进思维深化</p><p class="ql-block"> 在概念形成阶段,余老师采用了“学生先行归纳,师生共同剖析”的策略。这不仅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思考与数学表达空间,更通过逐词解析概念关键词,引导学生精准把握概念内核,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飞跃。</p><p class="ql-block">3. 素养培育由课堂到生活,拓宽数学视野</p><p class="ql-block"> 整堂课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教师通过连续追问“你有什么感受?”、“生活中何处可见?”,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链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在发现与感受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p><p class="ql-block"> 这节课不仅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数学概念,更是践行了“立足素养,以学促长”的教育追求。</p> 教研总结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本次图形与几何领域教研活动中,老师们通过课例观摩、分组研讨,实现了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共享。大家紧扣课标要求,聚焦学生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的培养,对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度探讨。此次教研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教材的理解,更探索出许多操作性强的课堂实践路径。相信全体教师将带着这些收获深耕课堂,助力学生在图形的世界里探索发现,实现教学相长的美好愿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