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13日,郑州的初冬带着清冽的阳光,我踏入了郑东新区文博城内的山海砗磲博物馆。这座中式仿古四合院风格的建筑古朴庄重,飞檐翘角间透着岁月沉淀的静穆,1600平方米的空间里,藏着跨越亿万年的生命密码与文明印记——这里是全球首家砗磲文物专题博物馆,也是国家二级博物馆,14000余件(套)藏品构筑起一部立体的砗磲文化通史。</p> <p class="ql-block">推开馆门,序厅的活体砗磲标本率先映入眼帘。玻璃展柜中,彩砗磲、林砗磲的外壳带着深海的温润光泽,凹凸纹理间仿佛还残留着珊瑚礁的潮汐记忆。讲解员介绍,砗磲作为现存最大的贝类,最大个体壳长可达1.8米、重500公斤,有“贝王”之称,其生长周期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外壳由三层结构缓慢沉积而成,每一道纹路都是时光的年轮。转身间,亿万年前的陆地砗磲化石静静陈列,青灰色的化石上,贝壳的原始形态清晰可辨,仿佛在诉说着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见证着它从海洋居民到陆地遗存的神奇旅程。</p> <p class="ql-block">穿过展院,七个展厅串联起一部跨越古今的文明长卷。古砗磲展厅里,新石器时期的图腾器物带着原始先民的敬畏,商周时代的祭天礼器泛着幽光,那些打磨光滑的砗磲碎片,曾是古人沟通天地的媒介。最令人驻足的是陈列有序的贝币,从商周的原始贝币到历代的仿制贝币,一枚枚小巧的砗磲见证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萌芽与发展,印证着“货贝而宝龟”的历史记载。东汉伏胜《尚书大传》中“散宜生用砗磲敬献商纣王,赎回周文王”的典故,在此刻有了具象的载体,让千年前的珍贵与神圣触手可及。</p> <p class="ql-block">宗教砗磲展厅内,庄严的氛围扑面而来。作为佛教七宝之首,砗磲的梵文名“牟娑落揭拉婆”承载着深厚的宗教内涵。展柜中,高僧用过的砗磲佛珠纹理青白交织,被认为暗合佛法奥义;舍利塔、法螺佛像等法器温润洁白,象征着“清净无染”的修行境界。讲解员说,藏传佛教视砗磲为“高级圣物”,持之修炼可获双倍功德,而《本草纲目》中“安神、镇心、解诸毒药”的记载,更让这枚“海洋珍宝”兼具了精神价值与实用功能。清代二品官员的砗磲顶戴朝珠静静陈列,白润的色泽间,依稀可见当年皇家的威仪与推崇。</p> <p class="ql-block">民间用品与配饰展厅则充满生活气息。现代工艺制作的手串、项链、手镯流光溢彩,围棋、“人生富贵”摆件构思精巧,将砗磲的天然美感与人文创意完美融合。贝壳标本展厅里,两千余件海洋贝壳千姿百态,唐冠螺酷似唐代官冕,鹦鹉螺的气室结构曾启发潜艇制造,这些“海洋精灵”不仅展现着自然造物的神奇,更见证着人类与海洋的和谐共生。文献资料厅内,《红山文化之砗磲玉器》等专著、20余篇学术论文与3部科普片,记录着学者们对砗磲文化的深耕细作,也让这座博物馆成为砗磲研究的学术高地。</p> <p class="ql-block">参观途中,恰逢一群中学生正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他们围着讲解员,认真聆听砗磲化石的形成原理,在四大名螺集章卡上打卡留念。作为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这里年均开展20余场“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甚至走进了中考语文模拟试卷,让古老的砗磲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而《贝耀中华——砗磲文物展》在安阳、焦作等地的巡展,更让这份文化遗产走出郑州,惠及更多观众。</p> <p class="ql-block">临近闭馆,阳光透过四合院的天井洒在展柜上,砗磲藏品们泛着温润的光晕。从亿万年前的化石到新石器时期的礼器,从佛教圣物到皇家珍宝,从古代贝币到现代艺术品,这些跨越时空的藏品,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文明的结晶。周云祥先生三十余载潜心收藏、倾资兴办的坚守,博物馆团队在学术研究与社会教育上的深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也让砗磲所承载的清净、坚韧、珍贵的文化内涵,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走出博物馆,初冬的风带着一丝凉意,心中却暖意融融。这场与砗磲的邂逅,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场跨越亿万年的文明对话。在郑州这片中原沃土上,这座独特的博物馆正以其深厚的馆藏、严谨的研究、鲜活的传播,让贝韵千秋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让山海藏珍的文明故事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下集更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