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海万佛楼 快雪堂 九龙璧

霍者

<p class="ql-block">2025.11.11</p><p class="ql-block">普庆门</p> <p class="ql-block">北海万佛楼</p><p class="ql-block">北京市北海公园西北部的清代佛教建筑遗址,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始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为乾隆帝庆贺孝圣宪皇后八十寿辰而建。主体建筑为三层七开间歇山式楼阁,高27米,曾供奉佛像10298尊,与毗邻的阐福寺大佛殿组成北京重要天际线。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楼内金佛遭日军劫掠。</p><p class="ql-block">1965年因建筑损毁严重,叠加当时财力匮乏及文物保护意识不足,被当作危房拆除,部分青白石料于1970年被用于天安门第二期翻修工程。现存遗迹包括普庆门、宝积楼及八方亭,其中普庆门为三座黄琉璃瓦顶随墙门,南北两侧各有黄琉璃瓦顶牌坊,南坊题“大千轮置”“满万昙霏”,北坊题“聚诸福德”“现大吉祥”。八方亭内保留清代十六应真像石刻,该区域与极乐世界合称小西天。2010年启动复建工程,考古发掘后于2019年10月22日对外开放遗址。复建工程依据档案文献、历史图档及遗址遗存,采用BIM技术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对宝积楼等现存建筑进行修缮,并复建已消失的7000平方米建筑群。施工中结合虚拟技术再现乾隆时期皇家建筑细部做法。</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门以后,现在只剩下一些夹杆石了,东南和西南两个方位还有两座石幢,总高是9.2米,自下而上由须弥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上还刻有《药师经》,在后边还有石桥和水池,现在只有水池和水道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牌楼夹杆石</p><p class="ql-block">根据万佛楼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大千轮驻坊基础月台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8.1米,南北宽4米。月台内发现残夹杆石四,夹杆石东西长1.1米,南北宽1.1米。中间柱孔直径为0.6米。</p> <p class="ql-block">石幢</p> <p class="ql-block">布局</p><p class="ql-block">东西各有一浮图,中为万佛楼,七间,楼高三层,顶层为歇山调大脊,各层皆为黄琉璃瓦绿剪边瓦顶,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为庆祝其母孝圣宪皇后八十寿辰而建。而王公大臣纷纷铸佛先献寿,统计近万,故而名为“万佛楼”。万佛楼前左面树宝幡竿,右面立石幢,幢北面镌刻乾隆“御制庚寅万佛楼瞻礼诗”诗为:</p><p class="ql-block">六旬庆诞沐慈恩,发帑范成两足尊。</p><p class="ql-block">数计万因资众举,层看三此建楼鶱。</p><p class="ql-block">香花卜日瞻礼始,福德被民愿力存。</p><p class="ql-block">设日遐龄祈寿算,肫诚还以祝徽萱。</p><p class="ql-block">幢东西南三面,刻清字、蒙古字、西番字。万佛楼楼下联为:</p><p class="ql-block">十住引千光,佛力不可思议;</p><p class="ql-block">一成该万有,我闻如是吉祥”。</p><p class="ql-block">中楼联为:</p><p class="ql-block">香海观皆融,法流永汇;</p><p class="ql-block">昙花跌遍结,寿世同持。</p><p class="ql-block">楼上额为“华藏恒春”。联为:</p><p class="ql-block">龙象护庄严,满多宝藏;</p><p class="ql-block">人天洽欢喜,遍恒河沙。</p><p class="ql-block">楼之东为宝积楼,鬘辉楼,楼各五间,上为歇山灰筒瓦绿剪边黄琉璃瓦顶,下层前出偏廊。万佛楼后左右各有门,东门内为澄性堂,联为:</p><p class="ql-block">景向冲融理趣会,兴於上下化机存。又联为:</p><p class="ql-block">鸢飞鱼跃同澄彻,云影天光会渺茫。又联为:</p><p class="ql-block">情性由来耽澹泊,文章岂必藉沦涟。”</p><p class="ql-block">堂外环以游廊,堂前有池,后有石山,堂后方亭名湛碧亭,西达致爽楼。北为镜藻轩,南为澄碧亭。亭北廊名清约池,轩西为澹吟室。西门内有八方亭,重檐八角攒尖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树立有石塔,镌刻贯休画十六应真像,并镌刻 “御制”赞语其上。再后有殿,额为“真宝般若”。联为:</p><p class="ql-block">正法眼长明,慧灯不灭;</p><p class="ql-block">无漏身自在,性海遥通。皆为乾隆皇帝所书。</p> <p class="ql-block">妙相亭</p><p class="ql-block">万佛楼遗址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北海公园西北角阐福寺西侧,以乾隆年间的汉白玉石雕佛塔和贯休罗汉像石刻闻名‌。</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亭塔结构:妙相亭为八角重檐攒尖顶,由48根红柱支撑,亭内中央矗立汉白玉石雕佛塔,形成塔亭复合结构。 ‌</p><p class="ql-block">佛塔细节:塔高6.88米,基座为十六角形须弥座,塔身十六面线刻五代贯休《十六应真像》,并镌刻乾隆御题像赞。塔檐雕有双龙戏珠、宝相花等纹饰。 ‌</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建立缘由: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南巡见杭州圣因寺藏贯休罗汉像摹本,命摹刻成石并建塔保存。 ‌</p><p class="ql-block">文物价值:石刻罗汉像为石刻艺术珍品,展现五代画僧贯休的梵相风格,现为北海公园文创产品开发对象。 ‌</p><p class="ql-block">现存状况</p><p class="ql-block">保护措施:亭内石塔因亭体遮护,多数画像清晰可辨,但乾隆御题赞文字迹模糊。</p> <p class="ql-block">宝积楼为两层五开间楼阁,采用清代歇山式屋顶,下层前出偏廊,整体占地面积218平方米。楼体结构与万佛楼主体建筑形制相呼应,体现清代皇家建筑的规整对称性。 ‌</p><p class="ql-block">历史功能</p><p class="ql-block">宝积楼原为万佛楼东配楼,主要功能包括:</p><p class="ql-block">经卷储藏:作为佛教典籍的存放空间</p><p class="ql-block">佛像供奉:据《陈设档》记载,宝积楼与鬘辉楼共供奉佛像约1.6万尊 ‌</p><p class="ql-block">附属建筑:与万佛楼、妙香亭等共同构成完整的祝寿建筑群 ‌</p> <p class="ql-block">现存遗存</p><p class="ql-block">建筑本体:主体结构已拆除,现存遗址包含部分石构件(如栏板、望柱)及基础台基 ‌</p><p class="ql-block">文物展示:遗址区通过历史图纸、老照片及数字化复原技术,呈现宝积楼原貌及功能 ‌</p><p class="ql-block">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宝积楼作为万佛楼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清代皇家佛教活动的盛况,其建筑形制与装饰细节(如龙纹、卷草纹)为研究清代宫廷建筑艺术提供了实物依据。</p> <p class="ql-block">快雪堂书法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快雪堂是位于北海公园太液池北岸的一处历史建筑,现为快雪堂书法石刻博物馆,以收藏珍贵的《快雪堂法帖》石刻而闻名。‌‌</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快雪堂为三进院落,分别为澄观堂、浴兰轩、快雪堂,院内四周由彩绘游廊连接,其中,澄观堂、浴兰轩建于清乾隆+一年(1746年),是皇帝的行官。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隆皇帝为收藏48方书法石刻,特增建快雪堂院落,1923年,为纪念讨袁护国运动的著名将领蔡锷(字松坡)将军,经黎元洪批准,将快雪堂三进院落拨作“松坡图书馆”第一馆,梁启超出任馆长,第一馆专藏中文书籍(石虎胡同成立第二馆藏外文书籍)。松坡图书馆内,澄观堂为阅览室,浴兰轩为藏书室,快雪堂辟为“蔡公祠”,1929年初梁启超病故,因经费不足,松坡图书馆两馆合并,1949年5月又与北平图书馆合并,图书馆继续开放几年后关闭.1987年快雪堂三进院落交还北海公园.经修缮后,改为“快雪堂书法石刻博物馆”面向游人开放。</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实施く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服务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落实全国者少年读书行动,深化“典耀中华”主题读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将举办北京市2025年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系列活动暨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优秀作品展。</p><p class="ql-block">本届活动以典耀中华,赓续文脉”为主题。通过诵读、讲解、书写、篆刻等语言文化活动,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从中华经典中汲取智慧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彰显时代精神,展现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中华经典的传承与创新,以青少年的视角来深刻诠释中华优秀文化内涵、彭显中华语言文化魅力、弘扬中国精神,进而提升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语言文化素养,激发全社会对中华经典的热爱,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为推进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p><p class="ql-block">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具体由“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笔墨中国” 汉字书写大赛、“印记中国”师生篆刻大赛及相关展示展览组成。六年来,该活动的参赛人数和作品质量持续增长,涌现了一大批诠释中华优秀文化内涵、彰显中华语言文化魅力、弘扬中国精神的优秀作品。现将部分优秀作品于北京市北海公园快雪堂进行展出,旨在与社会各界的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爱好者同赏,续写先贤风雅,弘扬时代精神,共同推进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p> <p class="ql-block">建筑与特色</p><p class="ql-block">快雪堂为三进院落,由澄观堂、浴兰轩和快雪堂组成,依地势北高南低而建,四周以彩绘游廊连接。其核心特色包括:‌‌</p><p class="ql-block">楠木殿宇‌:快雪堂主体采用金丝楠木建造,木质珍贵,结构典雅。‌‌</p><p class="ql-block">‌法帖石刻‌:东西游廊墙壁嵌有48方《快雪堂法帖》石刻,收录晋至元代21位书法家的80余篇墨迹,以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为首。‌‌</p><p class="ql-block">‌太湖奇石‌:院内有两块高约五米的太湖石,传为宋徽宗艮岳遗石,其中一块刻有乾隆御笔“云起”二字,与石刻、楠木并称“快雪堂三绝”。‌‌</p> <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快雪堂的命名源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体现了乾隆帝对书法艺术的推崇。作为清代皇家园林的重要遗存,它融合了建筑、石刻与园林艺术,2013年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如今,这里是书法爱好者和游客感受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需说明的是,“快雪堂”一词也可能指清代乾隆帝的诗作系列或书法家阮清华的斋名,但北京北海公园的快雪堂是最为知名的实体。</p> <p class="ql-block">松坡图书馆是梁启超为纪念蔡锷将军创建的‌,以蔡锷的字“松坡”命名,旨在纪念其护国运动功绩与师生情谊。</p><p class="ql-block">创建背景与纪念对象</p><p class="ql-block">‌纪念对象‌:蔡锷(1882-1916),字松坡,是梁启超的学生及护国运动战友,1916年病逝后,梁启超发起筹建。‌‌</p><p class="ql-block">‌创建目的‌:保存蔡锷遗物(如军服、军刀)并推广教育,兼具爱国纪念与公共图书馆功能。‌</p><p class="ql-block">图书馆概况</p><p class="ql-block">‌成立时间‌:1923年11月4日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馆址与结构‌:</p><p class="ql-block">主馆位于北京北海快雪堂(中文图书)。</p><p class="ql-block">分馆位于西单石虎胡同(外文图书)。‌‌</p><p class="ql-block">‌后续发展‌:1929年因经费困难并入国立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这也成为国家图书馆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快雪时晴帖全文</p><p class="ql-block">“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短短二十八字,却如一幅淡雅悠远的水墨画,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这便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p> <p class="ql-block">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p> <p class="ql-block">阐福寺,仿河北正定隆兴寺规制建造。</p><p class="ql-block">阐福寺阐福寺位于北海公园西北角,原为明代“太素殿”旧址。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谕旨改为佛殿,仿照河北省正定县隆兴寺的规模,新建殿宇房屋,定名"阐福寺”,成为清代皇室进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寺内建筑有钟楼、鼓楼、天王殿、大佛殿(已无存)等。大佛殿外观高大雄伟,殿内供奉干手干眼佛,佛身用整株金丝楠木雕刻,镶嵌着无数珍宝。1980年曾将此处辟为北海经济植物园,每年在这里举办北京市菊花、月季、盆景、根雕、荷花等展览。</p> <p class="ql-block">北海公园阐福寺的琉璃牌坊</p><p class="ql-block">清代皇家建筑的重要遗存,具有深厚的历史与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名称:原称“性海福田牌楼”,后称“阐福寺牌楼”。</p><p class="ql-block">建造时间: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为乾隆帝为生母祈福而建。</p><p class="ql-block">结构:四柱九楼式木结构,绿琉璃瓦顶,南北匾额分别题“性海”“福田”。 </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位置:位于北海北岸阐福寺前,五龙亭北侧,是阐福寺建筑群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九龙壁</p><p class="ql-block">是中国现存最著名的双面琉璃九龙壁,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北海公园的标志性景观。</p><p class="ql-block">北海九龙壁,原为大圆镜智宝殿前的影壁,用于遮挡视线并彰显皇家威严。它是中国三大九龙壁(另两处为故宫九龙壁、大同九龙壁)中唯一一座双面壁,体现了清代琉璃建筑艺术的巅峰。</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结构与尺寸‌:九龙壁为双面影壁,采用琉璃须弥座,全长约27米,高约5米,厚1.2米,由424块彩色琉璃砖砌成。‌‌</p><p class="ql-block">‌龙纹装饰‌:壁身两面各饰有九条蟠龙,共18条主龙,形态包括正龙、升龙、降龙,腾跃于云海波涛之间。除主龙外,正脊、垂脊、筒瓦等细节处还隐藏着635条小龙,使整座壁面龙纹密布。‌‌</p><p class="ql-block">‌工艺与色彩‌:采用黄、紫、白、蓝、红、绿、青七色琉璃砖拼砌,色彩艳丽且历经二百余年仍保存完好。壁顶为庑殿式黄瓦绿剪边,与壁身形成和谐的整体。‌‌</p> <p class="ql-block">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九五之数‌:九龙壁的设计暗合“九五之数”(九为阳数之极,五居阳数之中),象征皇权与天子尊贵,如壁面塑块数量、龙纹布局均隐含此寓意。‌‌</p><p class="ql-block">‌龙图腾意义‌: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吉祥、权力与盛世气象,九龙壁的建造寄托了乾隆皇帝祈求国泰民安、江山永固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铁影壁</p><p class="ql-block">元代遗物,壁呈棕褐色,由中性火山块砾岩雕成,因颜色和质地似铁,故称铁影壁。壁高1.89米,长3.56米,两面浅雕云纹异兽,刻工古朴浑厚。铁影壁原是建德门(今德胜门)内一古庙前的照壁。明初,此壁被移到德胜门内护国德胜庵前(今铁影壁胡同内)。1947年,壁身移至北海公园,1986年,北海公园从铁影壁胡同找回基座,终使这一文物得以完整复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