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三线学生连

梁宝平

<p class="ql-block">作者:刘嘉国</p><p class="ql-block">美篇编辑、制作:梁宝平</p><p class="ql-block">背景歌曲:难忘三线学兵连</p><p class="ql-block">演唱:应寒、张坤玲</p> <p class="ql-block">三线学兵参建襄渝铁路55周年纪念活动</p><p class="ql-block">笛子独奏《最美的歌儿献给三线战友》</p><p class="ql-block">演奏:何家骅</p><p class="ql-block">视频制作:纪念活动摄制组</p> <p class="ql-block"> 图为:文字作者刘嘉国同志。</p> <p class="ql-block"> 70年代初期,当时处于冷战时期的国际大背景下为了战备的需要,才有了那个年代中国的“三线”建设的决策和部署。襄渝铁路则是整个大三线建设部署规划中的一个项目。襄渝铁路贯穿中国鄂、陕、川三省,铁路线路全长925公里,据说这个工程是毛主席在中国地图上划线,周总理亲自抓的项目。 </p><p class="ql-block"> 襄渝铁路是一个以隧道、桥梁为主的铁路干线,整个铁路线几乎全部穿行在大山深谷之中。按照当时的规划设想,美帝国主义,反动派丢下一颗原子弹,也不会影响襄渝铁路的正常运行。因为襄渝铁路从陕西的地段途经和穿越,陕西省政府响应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号召,组织安排了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等城市69、70届约25,800名毕业生奔赴陕南山区安康、旬阳、紫阳等地修建襄渝铁路。</p><p class="ql-block"> 我当年也非常荣幸的成为其中的一员。当年我们这些十六、七岁的中学毕业生打起背包,告别了亲人,离开了家乡,来到安康、旬阳、紫阳等地在秦巴山中,汉江两岸,组建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鲜为人知的“三线学生连”。</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年参加修建襄渝铁路的有铁道兵2师的5个团,十师的5个团,十一师的4个团等我们25,800名学生共编制为141个连队(其中有26个女学生连),分别附属于铁道兵的14个团里,由铁道兵派来军代表进行军队化管理。</p><p class="ql-block"> “三线学生连”这一特殊的群体,产生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就在当时的陕西,国内的影响范围都很有限,55年后的今天就更加鲜为人知了。当年我们这些十六、七岁的热血青年,在非常艰难和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里,经历了生与死的严峻考验。我们以超乎寻常的意志、非凡的毅力,超高强负荷的劳动,舍生忘死的精神与铁道兵、民兵一起用鲜血、汗水和生命的代价凿山劈洞,修路建桥、修筑起“襄渝铁路线”。在这个时期共有118名学兵战友献身,永远地长眠在汉江两岸,秦巴山中。</p><p class="ql-block"> 回顾三线学兵连的那段生活,似乎又感到既清晰,又有点恍惚不清。当年我们承受着生活,工作和精神等方面超负荷的重力,而身心得到了洗礼! </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年修隧道所需的木头用量很大,连队附近能用的都已经消耗完了。那段时间我们经常要到几十里以外的大山深处去扛木头和竹子。我们当时就穿着一件黄色军棉衣,腰上系一根麻绳,往返于各个山头之间。腰上系的这个麻绳可有大用处,遇到下坡时把它绑住木头的一头拉住,这样让木头顺着山坡滑,可以省些力气。怀里揣上一个杠子馍,基本上够支撑到下午六点连队开饭,我们也正好回到驻地。也不记得自己有几次连人带木头跌下山坡,幸运的是我基本没有大碍、只是胳膊被划伤,腿被磕破,身上到处都是青一块紫一块。 </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到大山深处去扛木头的经历在我大脑中留下深刻记忆。当年激励我们战胜困难的口号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类似感冒,发烧,拉肚子都不值一提!记得那次到大山深处去扛木头,在出发时我就感觉头晕脑胀,有些发烧,但还是咬牙坚持和战友们一道上山。</p><p class="ql-block"> 这是个雪后晴朗日子,当翻过山头,走在山脊的羊肠小道上,环顾四周被白雪覆盖的群山。树枝,草丛上面挂满了小冰柱,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被雪后群山银装素裹的美景感染,心情愉快,使身体的痛苦稍微减轻。战友们边走边唱起了杨志荣打虎上山的片段,穿林海、跨雪原…….</p><p class="ql-block"> 很快我们扛着木头要赶回驻地了,那天的木头特别粗、特别沉。当走回我们来时放歌的小林子时我的棉衣已经被虚脱的汗水浸透了。怀里的馒头也吃完了,坐下来歇一下,用雪擦了擦脸、头疼的厉害、腿已经开始发软,身体直冒虚汗。</p><p class="ql-block"> 抬头张望,战友们的身影已经消失在前面的转弯处,我掉队了!我硬撑着扛起木头、想追上前面的战友,可是追了几个转弯都没有追上。</p><p class="ql-block"> 这时,天渐渐黑了,惨白的月光泻在山路上,替我照亮。木头是越来越沉,不停换肩膀都撑不住。只好不时的停下来休息,不知怎么的脚底一滑、连人带木头滚下了一个不太深的沟里。爬起来一看,顿时傻眼了,身上到处都是被树枝划破的口子。</p><p class="ql-block"> 淡淡的月光下、一眼望不到顶的山坡、山林间被风吹过产生的风啸。加上远处传来让人毛骨悚然的狼叫声。突然间我被孤独无望的恐惧穿透了!咬了咬牙,忍住泪水,我只能一手抓住山坡上的灌木一步一步,拖着没有生气的大木头爬出这个可怕的山沟。低头的瞬间,发现眼泪还是受了地球引力的作用…. </p><p class="ql-block"> 当我跌跌撞撞的拖着木头,来到我连驻地的山头时,看见了连里出来找我的战友、我的腿一软、瘫倒在地……</p><p class="ql-block"> 回想,当年我们居住在新滩,排楼高滩地段。举目望去,四周除了日夜奔流不息的任河水,巍峨连绵的大巴山,周围没有村镇人家,只有在距离我们连驻地约二十里外的高滩小镇是我们那个年代非常向往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高滩是我们心目中的大上海,南京路。每逢假日,每个班仅限一位战友外出、上街到高滩。在高滩的小饭馆可以饱餐一顿,然后给其他战友买一面袋的馒头回来。</p><p class="ql-block"> 尽管“三线学生连”的往事在我们人生旅途中,只是短暂的三年,但是它留给我的印记和感受是极其深刻的……</p> <p class="ql-block"> 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劳动条件下,三线学生们肩负着将沉重的木头从深山运往铁路施工工地的重任。他们采用古老而实用的方法,通过独自肩扛或人工合作来抬木头,不仅需要力量,更需要智慧和勇气。</p> <p class="ql-block"> 笑对人生,危险时刻争着上。</p> <p class="ql-block"> 如歌岁月,再苦再累只等闲。</p> <p class="ql-block">  梁宝平小传:男性,拥有大专学历,生肖属马,是个性情中人。曾在襄渝铁路建设中工作三年,随后在人民公仆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四十二年。</p><p class="ql-block"> 兴趣:收集书籍、品读书卷、文学创作、游历四方、捕捉镜头、探究中医药学,以太极柔力球修身养性。性格:温和、顺应自然、不拘小节。品德:为生之所爱、爱我之人及需要我者而活。座右铭:事业越忙碌愈充实,日子越简单愈惬意,心灵愈丰富愈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