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县的景点除上甘棠古村、勾蓝瑶寨挨得比较近,其他景点就比较分散了。下一步要去千家峒离勾蓝瑶寨将近40公里、而女书生态博物馆距将勾蓝瑶寨将近50公里,都比较远,还在不同的方向。而在勾蓝瑶寨8公里外有一个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岔山古村,12公里外还有一个中国状元文化第一村秀水状元村。不过这两个古村都在广西富川县境内,原来的出行计划中并没有这两个古村,只是在与曾到过江永的朋友聊天时,他们提到与江永交界的广西富川县也有一些古村,就上网查了查富川县景点的资料,离勾蓝瑶寨不远处有岔山、秀水、福溪、富川古明城等古村古城,便决定先去岔山、秀水古村看看。<br> 据介绍,岔山村始建于明代初期,有600多年历史,因"天降异石,山开两岔"得名,因潇贺古道商贸往来形成聚落,作为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古道穿村而过,也是商旅往来的重要通道,自古承担湘桂商旅中转功能。现存兴隆风雨桥、古戏台、石板古道等明代建筑。秀水状元村始建于唐开元十三年,该村拥有青龙山、秀峰山等自然景观,素有"小桂林"之称。秀水村以山河为屏障,不仅有岭南秀美的山水村风光,还有毛氏宗祠、状元楼、进士门楼、古戏台、石板街巷等古建筑和明清风格的民居村落,保留着上至皇帝下到知县赐封、贺赠的匾额,匾款花式各异、琳琅满目,堪称天然的中国文教史博物馆。<br> 潇贺古道位于湖南省和广西省之间,北起湖南道县,连潇水达广西贺州,始建于秦,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辟的通往岭南地区的一条驿道,与海上丝绸之路相接,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实际上潇贺古道分东、西两条路线,现在去的是西线,东线是道县到江华达贺州,西线是道县到江永经富川到贺州,早上去的上甘棠古村也是位于潇贺古道西线上。岔山村只是潇贺古道进入广西的第一个村子,所以被称为“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来到岔山村口时,有村民指引将汽车停在村委会前的空地上,但要收停车费10元。空地上停放了不少汽车,已是上午11时了,正好游客高峰时间。进入村子首先看到一座丰山庙,据说有600多年历史,但看上去比较新,也比较简单,与传统寺庙不同,这座庙没有门,为开放式结构。丰山庙正对面隔溪有一座古戏台,为清代抬梁式木构架建筑,现在是百姓大舞台。斜对面则是兴隆风雨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特意到兴隆风雨桥上去看一看,有一些游客坐在桥上休息。风雨桥横跨于岔山村里的小溪上,是始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的一座木梁桥,两端桥台使用料石砌筑,木梁由杉木制作,木梁上铺木板为桥面,桥面上架设进深八间、斗式木构架、小青瓦屋面的桥廊和桥亭,桥亭设两层,歇山屋顶,桥头两端建马头墙入口。 从兴隆风雨桥对面的石板路上坡,这里就是潇贺古道了,前行不远有一道山门,门楣上方写有“岔山”两字,下方是“潇贺古道第一村”,穿过山门只见村里悬挂着不少红灯笼,在一面红灯笼墙中有“寻梦岔山”四字。 穿村而过青石板路大概一米左右,路边不少店铺都已开门营业,主要有油茶店、餐馆、农家乐、民俗体验馆等各类特色商铺。两边多为两层红砖建筑,面积都不大,外观也比较原生态,偶尔看到孟府的建筑稍大些,走进去里面孟氏祠堂关着门,巷子里也没什么看点。 岔山村是一个瑶族古村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里居住着何、杨、孟三姓人家。相传都是当年在古道上来往的商人,看中了这里的地理位置,便留下来落户。日积月累,就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青石板铺就的老街并不长,很快就来到了另一侧的山门前。但穿过山门,古道两边仍有一些老建筑。接近山门边有一个“岔山知青馆”,里面展示了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场景和文物。在1964年至1978年间,富川县共接收2645名知青(含外地下放1539人),岔山村有98名知青在此插队。 沿着青石板路一直走到村子的另一头,就里有一座古隘口,关门上也写着“岔山”两字,岔山古隘口是潇贺古道上一道重要的隘卡。据资料记载,潇贺古道是秦始皇下令修建,当年秦始皇嬴政为了实现对岭南三郡的辖制和管理,在湘桂之间岭南古道的基础上,扩修了一条自秦国都咸阳到广州的水陆相连的秦代“新道”——潇贺古道。秦始皇凭借潇贺古道之利征服了岭南,这条最初的军事要道,延续两千多年后,也成为湘桂两地沟通交流的重要通道。 从古隘口再往前走两公里就回到湖南江永县,便转身往回走了。岔山村并不大,主要是潇贺古道两旁的红砖民居组成的老街,这条长不过500米,狭窄的老街是古时岔山村的商贾街,自明朝以来,这里就熙熙攘攘,从湖南南下的商旅都必经此地。如今历经沧桑的青石古道依旧完好,岔山村是潇贺古道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村落。 秀水状元村离岔山古村只有三公里多,路程虽近可找停车位却花了不少时间,导航到达古村没看到有停车场,村口位置虽有空地上却正在施工,开着车绕着村子转了一个大圈,最后在村委会前找到了停车位。从村子木门进去,左边是一座古戏台。古戏台始建于唐宝历丙午年(826年),经宋、元、明、清历代修缮保存完好。戏台檐壁绘有祥瑞彩画,设有“出将”“入相”表演通道。 古戏台正对面是毛氏宗祠,里面供奉的是南宋开禧元年乙丑科钦点状元毛自知。大门上方悬挂着“状元及第”和“毛氏宗祠”两块牌匾,宗祠三进三开间,第二进为状元楼,重檐歇山顶,中间悬挂着“状元楼”牌匾,楼后是高耸的秀峰。第三进是祭殿,里面供奉着毛自知坐像,坐像旁有宁宗诏书,这是南宋时期宁宗皇帝为表彰毛自知状元功绩而颁布的圣旨。 从毛氏宗祠出来,村前是一条小溪,秀水河是村内的主干河流,由石鼓、鸟源、黄沙三条河流汇聚而成。秀水状元村围绕着一座石灰岩小山而建,这座小山叫秀峰山,状如鲤鱼,挺拔而立。 往前还有一座毛约孟祠,祠堂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是毛氏家族祭祀先祖的场所。祠门关着,从门缝中看里面供奉的仍是宋代状元毛自知的雕像。毛自知因主张抗金而受到宰相韩佗胄的赏识,最终被皇帝点为状元。然而,后来投降派得势,韩佗胄的首级被送到金国求和,毛自知也因此受到牵连,下落不明。<br> 秀水状元村建于唐开元年间,立村建寨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代贺州刺史毛衷在视察途中,被秀峰山的奇绝景色所吸引,于是辞官后带着家人从浙江迁居至此,筑地造村,繁衍后代。据查证,自唐、宋、元、明、清以来,在富川县志上记载的133名历代科举进士名录中,秀水村就占了27名,其中包括宋开禧元年乙丑状元毛自知,因而秀水村被赋予状元村的美称。 沿着古树广场行走,一直来到望江亭前。村子面积还比较大,村民主要以毛姓为主,作为状元的毛氏后裔,他们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了无数代。始祖毛衷作为浙江江山县的进士,将江浙人的勤奋好学之风带到了秀水村。他在立村之初便在村中置学,承办蒙馆和经馆,当时这个仅有150来人的小村,便设有四所私塾书院。为秀水村的毛氏家族教育奠定了基石。 登上望江亭俯瞰村中建筑,这里建筑具有典型明清建筑风格,青砖黛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古朴典雅。村中现存古建筑700余栋,古建筑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完好地保存着从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古建筑。除了刚才去的标志性建筑毛氏宗祠、古戏台外,还有登瀛风雨桥、江东石拱桥等桥梁古迹,以及仙娘庙、状元岩等宗教文化古迹,被誉为"宋元明清古建筑露天博物馆" 。下了望江亭本去寻找其他书院,结果绕回到了停车位置,看差不多到午饭时间了,就先去吃中饭,饭后就离开了状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