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分享:“两个嫂子”

下里巴人

<p class="ql-block">大学毕业那年,我24岁,揣着皖西北农村孩子的局促,站在谈婚论嫁的十字路口。未来的媳妇该是什么模样?正当我茫然无措时,两位嫂子的出现,像两幅反差强烈的画,刻进了我年轻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一位嫂子是同事的妻子,地道的城里姑娘,生得那般惹眼——皮肤白得像刚剥壳的荔枝,掐得出水来;身材苗条如初春的柳枝,裹在当时时兴的连衣裙里,步态轻盈;最打眼的是那头卷发,蓬松柔软,衬得她眉眼弯弯,活脱脱是画报上走下来的女明星。</p> <p class="ql-block">我总偷偷打量她,看她在商场柜台后站着,说话慢悠悠的,未语先笑,嘴角漾着浅浅的梨涡,温顺得像江南的春水。</p> <p class="ql-block">和老家那些嗓门洪亮、手脚麻利的北方女子比,她是另一个世界的人,美好得让我只能远远望着,悄悄放进梦里,连靠近的念头都不敢有。</p> <p class="ql-block">第二位嫂子是师兄的夫人,一位城里中学老师。她实在太普通了,普通到我初见时便觉得“接地气”——齐耳短发利利索索,没有一丝卷翘;白边框眼镜架在鼻梁上,透着股书卷气,却掩不住皮肤里的那份健康黑;衣着永远是简单的衬衫、长裤,颜色素净,看不出半点时髦;身材也是匀称的家常模样,站在人群里,和我老家镇上的女教师没两样,没有半分城里人的光鲜。她说话温文尔雅,条理清晰,举手投足间带着股从容劲儿,可在24岁的我眼里,这份“干练朴素”虽适合过日子,却少了点让人心动的光彩,只觉得或许是合适的“模板”,算不上心头好。</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我,像多数年轻小伙一样,容易被亮眼的外表吸引。总觉得,能娶到第一位嫂子那样的姑娘,才算不辜负青春。可岁月是最公正的筛子,把浮华滤去,只留下最实在的内核。</p> <p class="ql-block">若干年后再相遇,反差竟那般刺眼。</p> <p class="ql-block">第一位嫂子早已没了当年的模样。商场改制后她早早下了岗,为了生计奔波操劳,昔日纤细的腰肢变得臃肿,白皙的皮肤爬满风霜的粗糙,眼角堆着细密的细纹。那头曾让我艳羡的卷发倒是没剪,依旧是长发,却没了往日的蓬松亮泽,几缕白发悄悄夹杂在卷丝里,胡乱搭在脸上。即便发丝梳理得还算光顺,也遮不住那份掩不住的憔悴,再也寻不到半分当年画报女明星般的风采。她说话没了从前的慢悠悠,多了几分市井的急促,眼神里满是疲惫,站在菜市场的人流里,和那些为柴米油盐精打细算的中年妇女别无二致。生活的重负,把曾经的娇美磨得荡然无存。</p> <p class="ql-block">而第二位嫂子,依旧在中学教书。再见时,她还是齐耳短发,还是素净衣衫,白边框眼镜后的眼神,依旧温和而坚定。岁月似乎格外优待她,没有在她脸上留下太多痕迹,反而沉淀出更醇厚的气质——说话时依旧文质彬彬,却多了几分通透;待人接物落落大方,举手投足间是岁月赋予的从容。她没有惊艳的外表,却在日复一日的书香浸润里,保持着内心的平和与丰盈,那份不变的笃定,比任何光鲜的容貌都更有力量。</p> <p class="ql-block">站在原地,我忽然读懂了时光的答案。年轻时我们总迷恋皮囊的光鲜,以为那便是幸福的模样,却忘了生活从不是画报,而是柴米油盐的琐碎、风雨来袭的考验。真正能抵御岁月的,从来不是姣好的容貌、时髦的装扮,而是刻在骨子里的气质、藏在内心的丰盈,是一份安稳的事业带来的底气,是始终不变的从容与通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