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知青诗韵》后记

鹰(王瑛)

<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岁月的回响,生命的诗行</span></p><p class="ql-block">当这部沉甸甸的书稿最终编定了时,指间抚过这些由我们自己一词一句写下的诗词,我们是不是感到这已不仅仅是一部诗词习作的合集,更像一扇时光之窗透过那些诗篇我们望见的是知青人的青春背影,以及岁月沉淀下的精神归途。</p><p class="ql-block">一、我们的知青诗社缘起:从“排遣寂寞”到“安放灵魂”</p><p class="ql-block">当初,我们无非是为了“老有所学”,为退休后骤然慢下来的时光里寻一个落脚点,排遣难免的寂寞与虚空,安放不知疲倦的灵魂。我们这一代人,仿佛总是在“动”中度过:在动乱中被迫停下学业,年少时上山下乡;中年时在变革中努力跟上时代脚步;直到晚年,生活才真正“静”了下来。但这静,却静得让人觉得心慌。</p><p class="ql-block">未曾想,这一方小小的诗词天地,竟像一粒落入心田的种子,在岁月的余晖里悄然生根、抽枝、长叶,最终成为一棵能安顿灵魂的大树。从最初的一个简单念头,逐渐生长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我们寻找的不仅仅是文字的平仄对仗,更是一种与自我、与过往、与时代达成和解,从而融入新世纪的方式。</p><p class="ql-block">二、全书内容:从“春华秋实”到“四季枯荣”的意境,到笔墨淋漓的感慨。</p><p class="ql-block">自从有了诗社,我们重新提起笔来,时常会感到一种陌生的沉重。我们写“锄把磨穿少年掌,土房熏透旧衣裳”,写的是青春铭心刻骨的记忆,我们写“黄土情融三碗酒,青山梦入一行诗”,是写我们把对那片辽阔土地的深情融入我们的诗行,更是写我们精神世界永恒的底色;我们写“归来犹带泥土味,笑谈风雪满山川”,写的是回望来路时那份复杂而又释然的心境,写的是苦涩被时间酿成醇酒独特的风光。</p><p class="ql-block">这些诗词,若以专业的眼光苛求,或许技法生涩,词语未必优美,但字字都是发自内心的声音,把淳朴,带入时光沉淀后的温度!我们写诗填词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深刻的修行精神之旅。我们从那段宏大历史的被动亲历者,升华为主动的言说者。我们用属于自己的平仄韵律,为那段非凡岁月,也为正在经历的暮景桑榆,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充满生命质感的注脚,真实地记录下我们退休后学习诗词写作时对生活的感受,以及中年以前从未注意过的四季轮回。从而让我们的生活有了更丰富、更动人的肌理。</p><p class="ql-block">三、感悟:在诗韵中咀嚼人生</p><p class="ql-block">在反复的推敲与吟诵中,我们对于生活本身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和感悟。</p><p class="ql-block">诗词创作让我们学会了另一种“凝视”~凝视过往,也凝视当下。我们发现,不仅那些轰轰烈烈的青春往事值得书写,眼前这平淡如水的退休生活同样充满了诗意,一杯清茶的余香、孙儿绕膝的嬉闹、阳台上一株花的开落、<span style="font-size:18px;">微信群内的闲言默契……</span>这些曾被我们忽略的日常之美,如今都成了诗词中最鲜活、最温暖的意象。</p><p class="ql-block">四、馈赠:致同代人,也致后来者</p><p class="ql-block"> 以此书告慰我们这一代人,没有被岁月的风霜压垮,我们依然在生长、在创造。生命最本真的热度,并未因年华老去而消减,反而像那历经风霜的秋叶,红得愈发沉静、透彻,如今在我们共同开垦的这片精神田园里历久弥香,开出了别样宁静的花朵。</p><p class="ql-block">同时,我们也奢望,这本书或许能成为一扇小窗,让我们的后代——那些生活在完全不同时空里的儿女孙辈们,得以窥见他们父辈、祖辈心中那片复杂而深情的世界。我们不寻求完全的理解,只希望留下一份真诚的记录,告诉他们:我们曾那样活过,迷茫过,<span style="font-size:18px;">奋斗过。但是,我们依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家园。</span></p><p class="ql-block">为《唐山知青诗韵》写后记的过程中,于我而言,是一次精神返乡。写作过程中,我不止一次的流泪满面,无法一气呵成。后记使我回到了文字的世界,更回到了情感的源头,回到羁绊我一生的知青情怀。重新确认“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以及“我将以何种姿态走向生命的终点”。</p><p class="ql-block">谨以此书,致敬我们那混合着汗水与泪水的共同青春;祝福我们正在拥有的、以及未来将拥有的每一个平凡而珍贵的、值得写吟咏的当下。</p><p class="ql-block">正如我们的诗歌:青春已逝,但生命的诗篇仍在继续。</p><p class="ql-block"> 王 瑛</p><p class="ql-block"> 2025.11.11</p> <p class="ql-block">卷尾语</p><p class="ql-block"> ——岁月的回响,生命的诗行(1896字)</p><p class="ql-block">当这部沉甸甸的书稿最终编定,准备付梓之际,窗外的夕阳正洒下它一天中最醇厚、最温暖的光辉。这光,不刺眼,却足以照亮书桌上每一页泛着墨香的稿纸,也仿佛照亮了我们这一代人漫长而曲折的来路。着着这些由我们自己一词一句写下的诗词,那些孜孜不倦的在书架前翻阅的场景,便又一次鲜活跃然于眼前。这已不仅仅是一部诗词习作的合集,它更像一扇时光之窗,透过那些诗篇,我们望见的是知青人的青春背影与岁月沉淀下的精神归途。</p><p class="ql-block">当初,我们无非是为了“老有所学”,为退休后骤然慢下来的时光寻一个落脚点,排遣那难免的寂寞与虚空,安放不知疲倦的灵魂。我们这一代人,在动乱中被迫停下学业;年少时上山下乡;中年时在变革中努力跟上时代脚步;直到晚年,生活才真正“静”了下来。但这静,却静得让人心慌。</p><p class="ql-block">未曾想,诗词竟像一粒落入心田的种子,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沐浴着岁月的阳光而悄然生根、抽枝、长叶,最终成为一棵能安顿灵魂的大树。从最初的一个简单念头,生长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我们寻找的不仅仅是文字的平仄对仗,更是一种与自我、与过往、与时代达成和解,并融入新世纪的方式。</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笔可能是笨拙的,年轻时握过锄、回城后从事三百六十行。自从有了诗社,我们重新提起笔来,时常会感到一种陌生的沉重。我们写“锄把磨穿少年掌,土房熏透旧衣裳”,让青春铭心刻骨的记忆,在诗句中化作了一枚枚绚丽的勋章。我们写“黄土情融三碗酒,青山梦入一行诗”,让我们把对那片辽阔土地的深情,融入我们的诗行。那曾经装满我们喜怒哀乐第二故乡,更是我们精神世界永恒的底色。所以我们写“归来犹带泥土味,笑谈风雪满山川”。经过岁月洗礼的我们,回望来路时那份复杂而又释然的心境,已被时间酿成了醇酒,那就是风雪沉淀后的独特风景。</p><p class="ql-block">也许以专业的眼光苛求我们的诗词,或许技法有些生涩,词语未必优美。但它们字字都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声音,它带着土地的淳朴,带着时光沉淀后的温度!我们写诗填词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提升之旅,我们从那段宏大历史的被动亲历者,蜕变为主动的正视与言说者。我们用属于自己的韵律,为那段非凡岁月,也为我们正在经历的暮景桑榆,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充满生命质感的注脚。那些在匆忙中度过的四季轮回和生活感受,在我们的笔下得以真实的记录和发扬。让我们的生活有了更丰富、更动人的肌理。</p><p class="ql-block">在反复的推敲与吟诵中,我们对于生活本身,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和感悟。我们以诗句度量人生,反复领悟生活的真谛,懂得了回望与沉淀的珍贵。那昔日的艰辛,如今细细嚼来,竟也品出了一丝特殊的回甘。我们把那些曾经的执念与遗憾不经意间在字斟句酌时,化作了笔下的一声叹息,化作了会心一笑的淡然。</p><p class="ql-block">在学习写诗填词的过程中,我们真正地体会到:看似是一种束缚的平仄格律,却恰恰成了梳理我们纷繁人生最好的尺规。它要求我们凝练,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方寸之间,表达无限的情思。就像我们的人生,在时代的巨大限制下,我们依然努力活出了各自的宽度与深度。诗词的创作,让我们学会了另一种“凝视”,凝视过往,也凝视当下。我们发现,不仅那些轰轰烈烈的青春往事值得书写,眼前这平淡如水的退休生活同样充满了诗意。一杯清茶的余香,孙儿绕膝的嬉闹,阳台上一株花的开落,微信群内的闲言默契,这些曾被我们忽略的日常之美,如今都成了诗词中最鲜活、最温暖的意象。</p><p class="ql-block">此书,是我们献给逝去青春的一份薄奠,也是献给我们自己始终不曾放弃思考的同龄人的一份厚礼。以此书告慰我们这一代人,我们没有被岁月的风霜压垮,我们依然在生长,在创造。生命最本真的热度,并未因年华老去而消减,反而像那历经风霜的秋叶,红得愈发纯粹、透彻。如今在我们共同开垦的这片精神田园里,开出了别样宁静而坚韧的花朵,历久弥香。</p><p class="ql-block">同时,我们也奢望,这本书或许能成为一扇小窗,让我们的后代——那些生活在完全不同时空里的儿女孙辈们,得以窥见他们父辈、祖辈心中那片复杂而深情的世界。我们不寻求完全的理解,只希望留下一份真诚的记录,告诉他们:我们曾那样活过,迷茫过,奋斗过。但是,我们依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家园。我们将以这样的方式,与我们的青春、与我们的时代达成和解,安度幸福的晚年生活。</p><p class="ql-block">在为《唐山知青诗韵》投稿的过程中,于我们而言,是一次集体的精神返乡,我们不仅回到了文字的世界,更回到了情感的源头,重新确认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以及我们将以何种姿态走向生命的终点。</p><p class="ql-block">谨以此书,致敬我们那混合着汗水与泪水的共同青春,致敬那片承载了我们悲欢的广袤土地,更祝福我们正在拥有的、以及未来将拥有的每一个平凡而珍贵的、值得吟咏的当下。</p><p class="ql-block">正如我们的诗歌,青春已逝,但生命的诗篇仍在继续。</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