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常听人说,伟人成事,多有三样特质:谨慎如履薄冰,冷静如处幽谷,荣辱不惊如立磐石。细想来,这哪里是伟人的专属,分明是每个人踏过人生沟壑时,都该揣在怀里的“稳心石”——它藏在柴米油盐的日常里,刻在千年流传的故事中,更藏在我前不久亲历的一场生死惊险里,成了再也忘不掉的教训。</p><p class="ql-block"> 前阵子和老友们去旅游,到宾馆时要从一处一米多高的矮墙上递行李箱。同行的一位伙伴性子急,见大家都忙着搬东西,他也慌慌张张凑过来,手还没抓稳箱子,脚下先乱了步子,整个人顺着墙沿“咚”地一声滑了下去。他捂着手腕疼得直冒冷汗,后来检查才知道手腕骨磕断了;可这疼比起后续的惊险,根本算不得什么——他掉下去的地方紧挨着下坡路,一辆车正从坡上冲下来,万幸的是,开车的是个年轻人,反应极快,猛打方向盘又急踩刹车,车轮堪堪擦着他的头发就停住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那可是毫厘之间的距离啊!若是开车的是反应慢些的中年人或老年人,怕是连刹车的时间都没有,后果真不敢想。后来躺在病床上,那位伙伴反复说:“当时要是慢一秒,先看看脚下稳不稳,也不至于摔下去。” 这话戳中了要害——很多时候,我们总被“急”字推着走,慌着赶、慌着做,却忘了“稳”才是根本,而“谨慎”,正是把稳人生方向的第一颗扣子。</p><p class="ql-block"> 谨慎从不是“磨蹭”,是做事前多一分“看清楚、想周全”的清醒。就像乡下的老木匠,刨一块木头前,总要围着木料转三圈,摸透木纹走向、辨清结疤位置,从不会拿起刨子就乱推;亦如《论语》里说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不是不行动,是行动前先把“该不该做、怎么做”想透彻。那天若是伙伴能先停一停,看清矮墙的高度、脚下的着力点,再伸手去提箱子,哪会有这场惊险?生活里的“意外”,大多不是运气差,是我们被“慌”遮住了眼,把该有的谨慎抛到了脑后。</p><p class="ql-block"> 而“冷静”,则是慌乱时刻的“救命闸”。那天事发突然,我们在旁边吓得都忘了喊,若不是年轻司机临危不乱、冷静控车,后果不堪设想。这让我想起三国时的空城计,司马懿大军压境,诸葛亮却能坐在城头焚香弹琴——不是他无畏,是他知道“慌则乱,乱则错”,唯有冷静下来,才能在危机里寻得生机。日常里也是如此:家里突然跳闸,慌着乱掰电闸不如先找手电筒查原因;做饭时油锅起火,急着浇水不如先关煤气盖锅盖——心定了,才能在乱局里稳住脚,避开更大的祸。</p><p class="ql-block"> 最该记在心里的,是“荣辱不惊”的底色里,藏着“平安”这桩最大的实在。人总容易被“得与失”晃了神:赚了点钱就想再冒点险,得了些称赞就忘了收敛,却忘了“平安”才是一切的前提。就像那位伙伴,后来总说“骨头断了能长好,命要是没了,啥都没了”。东晋陶渊明辞官归隐,别人觉得他丢了官禄是亏了,他却在“采菊东篱下”的日子里寻得自在,不正是懂“心安即是归处”的道理?职场上争高低、生活里较输赢,若没了平安,再大的“风光”也只是泡影。</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三重稳心石”,从来不是伟人的“专利”,是每个普通人都该学的生活智慧。提箱子时慢一点,是谨慎;遇急事时沉住气,是冷静;对名利少点执念,是荣辱不惊。我们这一生,不必追求多么轰轰烈烈,能在行路时多看一步、遇事时多静一分、得失时多稳一寸,护住自己和身边人的平安,把日子过得从容踏实,就已是莫大的福气。</p><p class="ql-block"> 那次旅游的惊险,如今想起来仍让我手心发凉,却也成了最实在的提醒:人生没有“重来键”,一步慌,可能就差出生死距离;多一分稳,才能守住眼前的平安,走好往后的每一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