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山民间俚语:拉个屁放竹㔶底爻一色,隐悄悄

陈安生

<p class="ql-block">纸山民间俚语:拉个屁放竹㔶底爻一色,隐悄悄</p><p class="ql-block">“拉个屁放竹㔶底爻一色,隐悄悄”这是一句纸山民间俚语。这句俚语中的“拉个屁”是纸山方言里的口语“放个屁”;“竹㔶”指的是空心的竹管,“竹㔶底爻”的“底爻”是方言后缀,意为“里面了”,竹管空心,两端通透,本是声音传导的载体,可在这里却成了“消音箱”;“一色”是“一样、如同”的意思,“隐悄悄”则描摹出“毫无声响”的状态。俚语的字面意思看似粗鲁,却藏着奇妙的生活观察:放屁本是有声的生理现象,可若把它“放进”空心的竹管里,周围的人便不会听到声音,闻到臭味。纸山人大半辈子与竹打交道,对竹的特性非常了解,有可能是某个农忙的间隙,有人无意间对着竹管排气,发现声响消失无踪,便由此生发出这样的联想。</p><p class="ql-block">俚语的引申义,更是捕捉了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常见场景:一方苦口婆心说话,另一方却置若罔闻,仿佛没听见一样,一声不吭。这种“说了等于没说”的无奈与尴尬,被比喻于“屁放竹管”里,既带着几分自嘲,又藏着几分调侃。</p><p class="ql-block">举个例子:</p><p class="ql-block">纸山,清晨。王阿公坐在自家的房子的门口,对着刚起床就往外跑的孙子喊道:“娒,早饭吃爻再走去玩!山上冷兮,着上外套!”王阿公叫孙子吃了饭,穿上外套再去玩,可孙子头也没回,一溜烟就钻进了竹林。此时,王阿婆端着粥碗从屋里走出来,看见老伴一脸无奈的样子,便笑着对老伴说:“你呀,拉个屁放竹㔶底爻一色,隐悄悄恁!这娒的性格像你一色,左只耳朵进,右只耳呆出,你说了也白说。”王阿公听了,也忍不住笑起来,拿起锄头就往田里去了。——这样的对话,没有争吵,没有埋怨,王阿婆用一句俚语化解了王阿公心里小小的不快。</p><p class="ql-block">在纸山的造纸作坊里,这样的场景也经常出现。母亲教十多岁的女儿捞纸,反复叮嘱女儿:“捞纸的时候手要拿稳,帘要端平,不然纸会厚薄不均。”可女儿总是心不在焉,母亲说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捞起纸来依旧毛手毛脚。旁边的人见了,便对其母亲说:“她阿妈,你跟她讲再多也没用,拉个屁放竹㔶底爻一色,隐悄悄!这孩子还小,还冇心学捞纸呢。”母亲叹了口气,也不恼,只是默默接过女儿手里的竹帘,自己动手捞起来……</p><p class="ql-block">不仅是长辈对晚辈、夫妻之间、邻里之间,纸山人也常常用“拉个屁放竹㔶底爻隐悄悄”这句俚语来调侃。有一次,张阿婶想让丈夫帮着修补漏雨的屋顶,丈夫却忙着跟人下棋,对她的话就像没听见。张阿婶便对隔壁的李阿婆说:“你看他,我匄他说屋顶漏雨,他倒好,拉个屁放竹㔶底爻一色,隐悄悄恁!等下雨水漏进屋里,淋湿了他的棋盘,看他还下不下棋。”李阿婆笑着附和:“男人都是这样,左耳进右耳出,得催着才动。”话语里没有怨怼,只有邻里间的打趣与理解。</p><p class="ql-block">“拉个屁放竹㔶底爻一色,隐悄悄”这句纸山民间俚语之所以能在纸山流传这么久,不仅因为它生动形象,更因为其引申义接近纸山生活。在纸山,谁没有过“说了没人听”的经历?父母对子女的叮嘱、老师对学生的教诲、朋友之间的劝告,很多时候都可能遭遇“隐悄悄”的回应。而这句俚语没有指责听者的冷漠,也没有抱怨说者的徒劳,只是用一个诙谐的比喻,把这种普遍的生活体验具象化,让人在会心一笑中释怀。</p><p class="ql-block">细细品味这句俚语,会发现它藏着纸山人的人生态度:不纠结于“说了有没有用”,不执着于“听没听进去”,用诙谐化解无奈,用包容对待差异。生活本就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所有的话语都能被倾听,就像竹管里的屁,即便没有声响,也依然是生活的一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