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期间产业体系布局,8个传统产业、4个新兴产业、6个未来产业、7大新基建,就是涵盖了未来整个工业领域。

老黎

<p class="ql-block">这“8467工程”的名号,说来也真有意思。它不像诗,却比许多诗更有韵律;不像画,却比许多画更气象万千。八个传统产业,是那沉稳厚重的底色,如同大地上的群山,是立身的根基;四个新兴产业,是山间奔流的大江,已见磅礴之势,正将活力送往经济的四肢百骸;六个未来产业,则如天边的晨星,光芒虽还熹微,却已指明了破晓的方向;而那七条新基建,便是贯通这一切的、最新筑就的经脉与坦途,让气血运行无阻,让脚步得以驰骋。这“8467”四个数字,便是一张经纬天地的巨网,要将整个工业的未来,一丝不漏地,稳稳兜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于是想起更早的“计划”来。那第一个“五年计划”施行时,我的祖父还是个青年。他曾对我说起,那时的人们,是如何望着墙上新绘的图表与数字,眼睛里燃着光。那图上的工厂、铁轨、高炉,于他们,并非冰冷的符号,而是可以触摸的明天,是子孙后代可以安身立命的“江山”。他们用肩膀,用锄头,用夯土的木槌,将纸上的线条,一寸一寸,夯进了坚实的土地里。那是一种何等的虔敬与热忱!仿佛他们播下的不是种子,筑起的也不是墙垣,而是一个民族久违了的、挺直腰杆的梦想。从那时起,这以五年为期的擘画,便像极了一种东方式的、沉稳而坚定的韵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韵律,是不同于西洋钟摆的急促的。它是一种“滴水穿石”的功夫,是一种“愚公移山”的韧力。它不求一夜之间的电闪雷鸣,而要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风雨露,是“积跬步以至千里”的从容不迫。五年,不长不短,刚好容得下一番深思熟虑的布局,也刚好能见到一轮抽枝发芽的成长。一个目标达成了,便又瞄准下一个更高的山巅。这步伐,踏得是如此之稳,以至于我们身在其中,常常忽略了这移步换景间的沧海桑田。直到某一日蓦然回首,才惊觉来时那泥泞的阡陌,早已成了通达四方的通衢;昔日地图上圈点的荒芜之地,已是灯火璀璨、机声隆隆的新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便是我所感知的,中国五年计划的神妙之处了。它不仅仅是一套治国理政的方案,更像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属于这片土地的独特智慧。它透着一种“谋定而后动”的从容,一种“大道至简”的自信。它不信奉忽起忽落的市场魔术,而笃信“功不唐捐”的积累哲学。它将一个宏大到令人望而生畏的未来,分解成一个个五年里“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目标。于是,国家的命运,便被这一个个坚实的“五年”,像阶梯一样,稳稳地托举向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当我看到“8467工程”这般缜密而恢弘的蓝图时,心中涌起的,并非对冰冷数字的疏离,而是一种奇异的温暖与安定。我仿佛看见,那“8”个传统产业里老师傅的专注,正与“6”个未来产业中青年科学家的遐思,通过“7”条新基建的信息高速,悄然对话。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前者是厚实的肩膀,后者是明亮的双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色渐浓,窗外的城市依旧流光溢彩。那每一盏灯,每一条流动的车河,或许都与那个名为“8467”的蓝图血脉相连。我想,这便是规划的意义了——它让亿万人的奋斗,有了共同的方向;让一个古老国度的复兴梦想,变得可以丈量。这以五年为韵脚的史诗,正由无数平凡的你我,在每一个晨昏间,静静地书写着它的下一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