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双联铜笔洗

杨.6162

<p class="ql-block">这件双联铜笔洗静静躺在白色泡沫垫上,像一位久居深宅的老者,在时光的角落里低语。深棕的色泽里藏着岁月的包浆,斑驳的氧化痕迹不是瑕疵,而是它活过的证明。两个相连的碗身圆润温厚,仿佛还盛着百年前文人磨墨时滴落的清水,或是洗笔后晕开的一缕墨香。它不大,仅七厘米长,却沉甸甸地压在掌心——530克的分量,不只是铜的质地,更是历史的沉淀。咸丰年间的书案上,或许就曾摆着这样一件器物,陪着主人挑灯夜读、挥毫泼墨。如今它不再盛水,却盛满了时间。</p> <p class="ql-block">我常想,古人用笔如用剑,洗笔如洗心。这双联铜笔洗,形制简洁,却透着一种不容轻慢的典雅。两个碗相依,像是并肩而立的知己,共承墨垢,同沐清流。它不张扬,也不喧闹,就那样安静地待在案头,看纸页翻飞,听笔锋沙沙。那时的人写字,一笔一画都带着敬意,洗笔也不只是清洁,更像是一种仪式——墨入水,色渐淡,心也随之澄明。这铜洗历经百年,或许早已洗净了无数笔尖的尘劳,也洗去了主人心头的烦忧。如今它虽不再服役,但那份沉静的气息,依旧能让人在喧嚣中,寻得片刻安宁。</p> <p class="ql-block">灰色墙面前,它被轻轻安放在白布之上,像一场无声的展览,也像一次久别的重逢。铜色古朴,表面泛着温润的光,那是手泽与时光共同打磨的结果。底座中央隐约可见的纹路,像是某种古老的印记,虽无法辨清字句,却让人忍不住猜想:是否曾有匠人在此刻下祈愿?又或是一位书生,悄悄留下自己的名号?这些未解的痕迹,反倒为它添了几分神秘。它不属于博物馆的玻璃柜,而更像是从某位老藏家的书房里走出来的旧物,带着体温,带着故事,默默诉说着一个关于书写、关于修养、关于日常之美的古老传统。</p> <p class="ql-block">联系人薛祥琴的电话号码1388298878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