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自驾游第三十六天(6月12日)游记:牵动中国人心弦的城市伯力

一剑

<p class="ql-block">远东自驾游第三十六天(6月12日)游记:牵动中国人心弦的城市伯力</p><p class="ql-block"> 伯力市街巷开阔而整洁,两旁俄式建筑坚实凝重,偶尔也点缀着些中式飞檐的痕迹,悄然无声地,却仿佛把两种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轻轻缝合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 伯力,这名字曾经在古书里见过,如今地图上却标着“哈巴罗夫斯克”(简称“哈巴”)。名字的背后原来刻着一段历史印记——此地本属中国,名伯力;后来俄国探险家哈巴罗夫涉足此处,最终沙俄在19世纪强行攫取了这片土地。城市正踞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之处,位置险要,如今已成为远东举足轻重的行政中心。它不但肩担着政治枢纽的重任,更是一座融合了历史与现在的混血之城。</p><p class="ql-block"> 列宁广场是一个宽阔的广场中心,列宁的青铜塑像巍然挺立,他一手挥向前方,另一手则紧紧握着标志性的帽子。塑像矗立在高高的花岗岩基座上,凛然之姿仿佛凝固了昔日那个时代的气息。基座周围,一圈圈石阶斑驳着岁月的痕迹,缝隙中钻出顽强的小草,无声地替历史添加着注释。我抬头仰望,青铜的列宁在日光下闪耀着金属的冷光,轮廓分明而坚硬。阳光下的列宁像,投射下浓重的影子,像是时间本身投下的重量,凝重地压在每个人心头。这广场上,肃穆仿佛凝成一块巨石,唯有风过处,方才稍微松动些气息。</p><p class="ql-block"> 城市深处喷水广场却呈现着另一番天地。此处以水为魂,大大小小、高低错落的喷泉构成水之森林,水柱或冲天奔涌,或柔柔低垂,在阳光下幻化出虹霓般的光彩。水雾如烟弥漫开来,清凉沁人,裹挟着孩子们追逐嬉闹的脆响,裹着老人们坐在长椅上安详的低语。我立于水畔,任凭水汽扑上面颊,听着水花喷溅之声与笑语喧哗交织,心中沉淀的“重”仿佛一点点被水声淘洗、冲淡了。喷泉四周,长椅散落,绿树掩映,俨然一副都市的休憩图景——水声在喧闹中反衬出一种奇特的宁静,让匆忙的城心获得喘息,这分明是城市最柔软的呼吸节奏。</p><p class="ql-block"> 离开喷水广场,我踱步至江边,宽阔的黑龙江在眼前从容流淌。对岸便是故土,江水流经此地,并不作声,却默默分割了昨天和今天。我凝望着江水,水波平静,仿佛早已咽下了所有的悲欢,只把两岸的灯火倒映在深沉的胸膛里,如同无数只温柔的眼眸。伯力,这名字像块界碑,界碑旁却飘落着柳絮般轻盈的今日生活——我们无法改变江水的流向,但两岸的灯火在夜色里,似乎正尝试着彼此辨认、彼此理解。</p><p class="ql-block"> 夜幕低垂,我再次路过喷水广场。灯光下的水柱被染成梦幻般的金色、紫色,光影跳跃,水雾蒸腾,俨然一座飘渺的水晶宫殿。孩子们的身影还在水雾间穿梭,笑声在夜色里格外清亮。水声汩汩,如时光之河在耳畔低语:无论历史曾以何种姿态凝固成青铜,流水却始终向前,温柔地冲刷着石阶,也悄然托起轻盈的笑声与灯火——它正以不息之姿,为城市编织着新的记忆,并悄然弥合着旧日刻下的深痕。</p><p class="ql-block"> 水声潺潺,仿佛在执拗提醒:所有青铜的沉重终将被流水带向远方,唯有那喷涌不息的生命力,才真正托着人们走向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