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海公园画舫斋

霍者

<p class="ql-block">2025.11.11</p><p class="ql-block">进入11月份,秋冬之交,北京市天气晴好,暖意融融。又逢双十一。这是本月第三次来北海公园耍了。本次的主要目的地是画舫斋。</p> <p class="ql-block">画舫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位于北海东岸,往北可达先蚕坛,南邻濠濮间,再南可通陟山门。原据欧阳修的《画舫斋记》而造其形、得其名。其内景致典雅、一步一景,是北海公园内一处重要的园中之园。</p><p class="ql-block">清代的画舫斋不仅作为皇家游赏之处,更兼具阅兵赛箭、君王求学、戏曲宴饮等诸多功能。</p><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黎元洪政府总统府秘书长饶汉祥特选于此处短暂居住;1925年北海公园开放以后,北海公园董事会选定此处作为董事会会址;新中国成立后,画舫斋逐渐成为举办书画展览的一处圣地。</p> <p class="ql-block">春雨林塘</p><p class="ql-block">春雨林塘为画舫斋内一处重要建筑,五开间,前殿后厦式建筑。因其南面悬挂乾隆御笔"春雨林塘”匾额而得名。殿宇背面则悬挂乾隆御题"空水澄鲜”匾额。两方匾额将画舫斋春天细雨朦胧与池水倒映天日的不同美感描绘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春雨林塘</p><p class="ql-block">烟景入疏簾图书带润</p><p class="ql-block">波光萦曲岸水木余清</p><p class="ql-block">乾隆题写</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晋唐人画,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重“神采”与“气韵”。宋元人对生活、自然的热爱、认知、体验、感悟,深受“明心见性”的影响,于无中求妙有,于虚空中寻找真我。故今日之画者或者观画者,应知画非画,乃画者之心声、心象。画者、观者,皆于画中,觅得大自在、大自由,于画中识得心安之处!</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共展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曹天文先生创作的四十余件(套)书法、国画、陶瓷、紫砂作品。他的绘画涵盖山水、人物、花鸟多种题材,立轴、手卷、册页、中堂形式古朴典雅,气息内敛、儒雅、空灵,诗情演绎,画意盎然!墨竹、荷花、牡丹、湖石、幽兰等传统题材,作者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活力!陶瓷、紫砂壶作品,是作者依托其独特的绘画符号与传统手工制作工艺相结合的艺术成果,画依壶传,使得书画艺术融入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画,是画家的作品,亦是画家的心象,一画一世界!此次展览在北海公园画舫斋举办,其作品画意古韵与画舫斋的历史底蕴和古典建筑相得益彰,希望广大游客在游览画舫斋的过程中,有一步一画、一画一景的美好体验。文心可鉴!自在文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曹天文,字诚斋,号如是居主人、竹溪居士。教授,传统文化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出版专著《曹天文画竹谱》、《曹天文画兰谱》、《曹天文画集》等。擅画梅兰竹菊、山水,潜心书法、绘画、紫砂及陶瓷艺术创作研究。先后在北京、杭州、福州、无锡、泉州、宜兴、意大利米兰、法国巴黎、美国洛杉矶西来大学等国内外举办个人展览。</span></p> <p class="ql-block">五牛图中堂</p> <p class="ql-block">春</p> <p class="ql-block">夏</p> <p class="ql-block">秋</p> <p class="ql-block">冬</p> <p class="ql-block">春雨林塘的后报厦,上有同为乾隆皇帝御笔“空水澄鲜”匾额,春水林塘与空水澄鲜,一春一秋勾勒出不同的意境。</p><p class="ql-block">穿过春雨林塘殿进入第二进院,与别的进院不同,这是一座以方形水池为中心,回廊四匝的庭院。画舫斋为园内主殿,坐北朝南、后殿前轩,与南面的的春雨林塘殿南北照应,东西两侧为镜香室、观妙室。</p><p class="ql-block">叫园子而不叫院子的 ,区别在水,有水的是园子,无水的是院子 。</p> <p class="ql-block">空水澄鲜匾配联:</p><p class="ql-block">两馀山色深於黛,风定波光正可人</p> <p class="ql-block">画舫斋前轩是清代帝后看戏的场所。此建筑引用欧阳修所建“画舫斋”之名,也表达了乾隆皇帝一方面对于周边近乎“凡偃休于吾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山石美木之植列于两檐之外,又似乎中流,而左山右林之相映,皆可爱者”美景的赞美,同时,也抒发了乾隆皇帝“临池构屋如临镜,可以水为鉴,时刻提醒自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想法。</p> <p class="ql-block">1924年5月,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来华,北京学界为此出演泰戈尔诗剧《齐德拉》,剧中林徽因饰演公主齐德拉,徐志摩饰演爱神,此时的徐志摩正幻想与林徽因重温旧情。徐志摩同时与陆小曼丈夫王庚关系很好,因而有机会陪伴陆小曼,一段时间里,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没有进展,与陆小曼的接触却激起了爱情火花。</p><p class="ql-block">1926年8月14日、农历七月初七,陆小曼与徐志摩在北海公园画舫斋举行订婚仪式,胡适做介绍人,梁启超做证婚人,1926年10月3日陆小曼与徐志摩结婚,然后南归上海。1930年徐志摩应胡适邀请来北京大学任教,独自北上。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为了赶上林徽因那天晚上在协和医院礼堂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演讲,乘飞机前往北京,不幸在济南附近机毁人亡。</p><p class="ql-block">陆小曼与徐志摩从小接受的是西方文化教育,却选择了中国情人节走在一起。近百年过去了,一切好像都是原样,但昔人已逝,留下的是人生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画舫斋匾配联:</p><p class="ql-block">於澹泊中寻理趣,不空色际忘言诠</p> <p class="ql-block">观妙为西耳房,屋前赏方池荷莲,屋后观浴香流水。房里有画舫斋经典介绍。</p><p class="ql-block">观妙匾配联:露清花递馥,风度水生纹。</p> <p class="ql-block">画舫斋历史文化展</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画舫斋景区位于北海东岸,是北海著名的园中园。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画舫斋、春雨林塘、镜香、观妙、小玲珑、绿意廊等竣工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添建古柯庭、奥旷、得性轩。整个景区占地面积6816平方米,建筑面积1417平方米,水面面积761平方米。画舫斋环山傍河,院墙随山势起伏,有碧水荷塘,有宛转回廊,有玲珑曲桥,有古柏唐槐,庭院布局疏朗有致,曲折深奥,是乾隆帝精心创作并十分喜爱的园中园精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画舫斋以荷花为景区主要观赏植物。</p><p class="ql-block">乾隆多首御制诗均提到景区风光意象:</p><p class="ql-block">风荷呈静影,烟树入晴光。</p><p class="ql-block">—《画舫斋》,乾隆二十四年</p><p class="ql-block">荷净初过雨,竹凉飒似秋。</p><p class="ql-block">—《画舫斋诗》,乾隆二十五年(1760)</p><p class="ql-block">晓日照芙蓉,其香镜中飏。</p><p class="ql-block">露叶珠光擎,风葩霞影漾。</p><p class="ql-block">—《镜香室诗》,乾隆三十五年(1770)</p><p class="ql-block">荷花,又称莲花、芙蓉等。镜香室的室名即指水中荷花,镜喻指明静的水面,香暗指荷花。李白曾有“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之句。</p><p class="ql-block">乾隆五十四年(1789)御制诗《镜香室口号》,直接道出室名缘起:</p><p class="ql-block">镜里花香室亦香,因之题额喻荷芳</p> <p class="ql-block">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法军司令部设于此。</p> <p class="ql-block">镜香为东耳房,乾隆皇帝曾有“净植真成佛土卉,风前时散镜中香”之语,镜香由此而来。乾隆皇帝常在此赏荷观画,画舫斋赏画之传统由镜香而来。</p><p class="ql-block">镜香匾配联:静与心谋甯有色,香生鼻观亦无空。</p> <p class="ql-block">乾隆时期建造了大量的园林,对自己喜欢的园子基本上就是这么几件事,做诗、题匾联、立碑、改造,画舫斋就是一个典型。</p> <p class="ql-block">围绕池水的东西南北角的36间游廊非常气派,各种形态的廊窗有很高的观赏性,廊道连接第二进院所有殿宇,既方便又美观,突显水殿的不同反响。</p> <p class="ql-block">先蚕坛</p><p class="ql-block">一直未开放</p> <p class="ql-block">静心斋</p><p class="ql-block">游览过多次。这次简单瞭了一眼。</p><p class="ql-block">正门与琼华岛隔水相望,四周以短墙围绕,南面为透空花墙,使内外景色交融。碧鲜亭紧贴花墙外,起点景之妙。斋内遍布太湖石山景,玲挑剔透,与隐现在翠竹花木中的亭、轩、桥相互辉映,景色幽雅,有乾隆小花园和园中之园之称。该处主要建筑有静心斋、韵琴斋、抱素书屋、枕峦亭、叠翠楼及沁泉廊等。位于西北侧的叠翠楼为园内的最高建筑,楼高两层,登楼远眺,北海景色尽收眼底。该园以山、池、桥、廊、亭、殿、阁的优美建筑布局取胜,是一座风光如画,妙趣无穷的小巧园林,为我国园林艺术中的杰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镜清斋(又称静心斋)的两幅对联:</p><p class="ql-block">‌前联‌:</p><p class="ql-block">凭观悟有术,妙理契无为。 ‌</p><p class="ql-block">后联‌:</p><p class="ql-block">照槛净无尘,风来水面</p><p class="ql-block">开帘光有象,月印波心</p><p class="ql-block">这两联均体现道家“无为”思想,前联强调观悟与自然契合,后联以景喻理,描绘水面月影的空灵意境。 ‌</p> <p class="ql-block">静心斋原名镜清斋,位于北京北海公园北岸,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为清代皇太子书斋。该建筑群以叠石景观为核心,仿造江南园林营建,融合亭榭楼阁、小桥流水等元素,形成具有北方庭院特色的园中之园。</p><p class="ql-block">光绪十一年(1885年)慈禧太后增修斋内建筑并铺设小火车站,1900年遭八国联军破坏后被日军占用为司令部。</p><p class="ql-block">1913年修缮后作为外交部宴宾场所,</p><p class="ql-block">1924年泰戈尔访华时曾在此举办欢迎活动。</p><p class="ql-block">1929年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迁入办公。</p><p class="ql-block">1949年后先后作为国务院参事室及中央文史研究馆办公地,</p><p class="ql-block">1981年归还北海公园管理机构,1982年正式对外开放。园内历经1991年修缮恢复乾隆时期原貌,2014年再次进行全面修复,按清代官式技艺完善内檐装饰及家具陈设。</p> <p class="ql-block">沁泉廊</p><p class="ql-block">沁泉廊是北海公园内一座具有诗意的廊桥,其历史与文学意象交织,以下是其经典故事与诗句的十句精选:</p><p class="ql-block">“沁泉非泉而是桥”‌</p><p class="ql-block">沁泉廊原为桥,因假山旁文人聚会而得名,桥名源于其如泉水般灵动的意境。 ‌</p><p class="ql-block">“廊下清溪泻玉,叮咚有声”‌</p><p class="ql-block">廊桥下溪流潺潺,水声清脆,与山石相映成趣。 ‌</p><p class="ql-block">“绿阴如盖石泉流”‌</p><p class="ql-block">清代乾隆帝弘历诗句,描绘廊下绿荫浓密、泉水流淌的景致。</p><p class="ql-block">“把笔岩廊小憩留”‌</p><p class="ql-block">诗句中体现文人雅士在廊中休憩、题诗的闲适生活。 ‌</p><p class="ql-block">“风爽云间树蝉亮”‌</p><p class="ql-block">夏日蝉鸣与山风交织,营造出清凉悠然的氛围。 ‌</p><p class="ql-block">“与人著意报新秋”‌</p><p class="ql-block">诗句点明沁泉廊在秋季的诗意,传递自然与人文的共鸣。 ‌</p><p class="ql-block">“沁泉廊枕山跨水”‌</p><p class="ql-block">廊桥依山傍水,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不下堂筵,坐穷泉壑”‌</p><p class="ql-block">游客无需远行,即可在廊中尽享山水之趣。 ‌</p><p class="ql-block">“廊外乱石穿云,层峦叠嶂”‌</p><p class="ql-block">廊外假山嶙峋,云雾缭绕,形成山水画卷。 ‌</p><p class="ql-block">“人在廊中,心随景远”‌</p><p class="ql-block">廊桥不仅是建筑,更是心灵与自然对话的媒介。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