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就像孩子从不要求父母有多好

胖墩墩的星辰大海

<p class="ql-block">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p><p class="ql-block">就像孩子从不要求父母有多好</p><p class="ql-block">2025.11.13 书写044/100</p><p class="ql-block">人民日报说:孩子若是平凡之辈,那就承欢膝下,若是出类拔萃,那就让他展翅高飞,接受孩子的平庸,就像孩子从来没要求父母,一定要有多好。</p><p class="ql-block">这段话,道出了家庭教育的核心智慧:无条件的爱和接纳。这种智慧要求父母放下自身的焦虑和未完成的期待,去看见并尊重孩子本来的样子。古往今来很多的家长给出了有力的见解:</p><p class="ql-block">一、接受“平凡”,让爱在承欢膝下流淌</p><p class="ql-block">接受孩子的平凡,并非放弃教育,而是接纳一个事实:孩子的幸福不必建立在非凡的成就之上。这种接纳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充满安全感和归属感的成长环境。</p><p class="ql-block">古代的圣贤:</p><p class="ql-block">1. 《颜氏家训》中的“中庸”之道</p><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写道:“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他清醒地认识到,大多数孩子都是“中庸之人”,需要教导方能明理。他的教育目标并非追求子孙成为王侯将相,而是希望他们成为“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的谦谦君子,能持守家业,品行端正。这种教育,本质就是接受大多数孩子的“平凡”,并引导他们在平凡中活出尊严与价值。</p><p class="ql-block">2. 王安石笔下的《伤仲永》</p><p class="ql-block"> 方仲永的父亲是“不接受平凡”的反面典型。仲永天资过人,是典型的“出类拔萃”。然而,其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将孩子当作炫耀和牟利的工具,没有为他提供持续成长的环境,最终导致仲永“泯然众人矣”。这个悲剧恰恰说明,如果不能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天赋,甚至透支其天赋,最终连“平凡”的幸福都无法保全。</p><p class="ql-block">现代的家长:</p><p class="ql-block">1.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p><p class="ql-block"> 曾有一篇广为流传的文章,讲述一个成绩中等的女孩,在班上说自己的理想是成为“一个在路边为英雄鼓掌的人”。她的父母接纳了她的善良、乐观和好人缘,没有强迫她必须成为“英雄”。这种接纳,让孩子在“平凡”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成为了一个能给他人带来温暖的幸福的人。这正是“承欢膝下”的现代诠释——孩子身心健康,懂得生活,本身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慰藉。</p><p class="ql-block">2. 回归生活的“双减”家长</p><p class="ql-block"> 在“内卷”焦虑盛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父母在“双减”政策后开始反思。他们选择不将孩子淹没在无尽的补习班中,而是带孩子去运动、接触大自然、学习做家务、享受家庭时光。这些家长正在实践“接受平凡”,他们相信,一个拥有健康体魄、健全人格和感知幸福能力的孩子,同样是家庭的瑰宝。</p><p class="ql-block">二、支持“卓越”,让他在广阔天地展翅高飞</p><p class="ql-block">当孩子展现出非凡的志趣和天赋时,父母最伟大的爱就是为他们扫清障碍,给予他们信任和自由,让他们毫无羁绊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p><p class="ql-block">古代家长的支持:</p><p class="ql-block">1. 孟母三迁与断机教子</p><p class="ql-block"> 孟子的母亲是“展翅高飞”的典范。她为了给儿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三次搬家(三迁);当孟子求学懈怠时,她“断机教子”,用直观的方式告诫他学业不可半途而废。孟母的伟大,不在于强迫孟子成为圣人,而在于她敏锐地发现了儿子的潜力,并倾尽全力为他创造了最适合“飞翔”的环境,最终成就了一代亚圣。</p><p class="ql-block">2. 司马迁之父的托付</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临终前,将编纂历史典籍的宏愿郑重托付给儿子。他并非强迫,而是基于对儿子才华和志向的深刻了解。他对司马迁说:“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这份沉甸甸的托付,成为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精神动力。这是父亲对儿子能够“展翅高飞”的绝对信任。</p><p class="ql-block">现代家长的见解:</p><p class="ql-block">1. 谷爱凌的母亲谷燕</p><p class="ql-block"> 谷爱凌的成功,其母亲谷燕的教育方式功不可没。她支持女儿的每一个兴趣爱好(滑雪、钢琴、芭蕾等),但从不强迫。她常说:“你不需要上斯坦福,你上什么学校只要你自己特别喜欢,但是更重要的是,一辈子都不放弃学习。” 她为女儿提供了资源和支持,但更重要的是,她给了女儿选择的自由和心灵的空间,让她能够无拘无束地探索自己的极限,最终在多个领域都“展翅高飞”。</p><p class="ql-block">2. 尊重“怪才”的家长</p><p class="ql-block"> 很多在特定领域有非凡造诣的人,童年时可能被视为“怪胎”。比如,对一些痴迷于编程、天文、生物等特定领域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没有强行将他们拉回“正常”的轨道,而是尽力保护他们的热情,为他们购买书籍、设备,甚至容忍他们把家里弄得一团糟。这种看似“放纵”的支持,实则是对孩子独特天赋最深切的尊重,为他们未来的“飞翔”积蓄了力量。</p><p class="ql-block">写在文末:</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古代的孟母、司马谈,还是现代的谷燕和“鼓掌者”的父母,他们的成功都源于同一个核心:看见了真实的孩子,而非自己想象中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承欢膝下,是接纳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本色,用爱为他构筑一个无论成功失败都可以安心回归的港湾。</p><p class="ql-block">· 展翅高飞,是当孩子拥有鸿鹄之志时,父母能忍住担忧与不舍,亲手为他推开那扇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p><p class="ql-block">正如那句话所言,孩子从未要求父母完美无缺,他们只是渴望被无条件地爱着。</p><p class="ql-block">父母最深的修行,或许正是放下执念,学会欣赏无论是平凡还是卓越的、那个独一无二的孩子。</p><p class="ql-block">育儿路上,我们一路陪伴同行,一起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