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0月1日,科尔沁草原自驾游第11天,巴林左旗辽上京考古遗址公园游客服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正面照</p> <p class="ql-block">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是辽政权创立者耶律阿保机的陵寝所在地,这里矗立着辽政权的皇都上京,是贯通欧亚草原的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是契丹的祖源地,也是历史上契丹、奚、汉族等各族民众生息繁衍的家园。深厚的历史积淀,赋予巴林左旗独特的地域文化,使其成为追寻与感受辽政权发展历程的重要承载地。</p> <p class="ql-block">辽祖陵</p> <p class="ql-block">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北魏之际见于史乘,隋唐时期势力强盛,唐末建立了辽政权,宋元之际,逐步与各民族融合,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辽政权曾统治中国北方二百余年,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为开拓和巩固我们的北部边疆,书写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做出了积极贡献</p> <p class="ql-block">辽上京城是营建最早,最为重要的辽政权都城,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p><p class="ql-block">辽上京的营建,既承袭汉唐都城制度,又有着鲜明自身特色,其平面呈"日"字形,城址面积约五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建都辽上京</p><p class="ql-block">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在"西楼邑"建都(巴林左旗林东镇南),此地史载"负山抱海,天险足以为固"。这里是耶律阿保机家族的发祥地和世袭领地,水草丰足,便于放牧;土地肥沃,利于耕种。在这里建都,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有利因素。</p><p class="ql-block">神册三年(公元918年),"以礼部尚书康默记充版筑使","城皇城"。上京的营建,直接奠定了辽朝二百余年立国的根基,从而开创了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崭新纪元。</p> <p class="ql-block">辽上京的建成,是辽政权统一中国北方的标志,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大融合的实证,是中国历史上中华佛教、儒教文化第一次大规模北进的立足点和根据地,是十至~十一世纪草原丝路的重要节点,其文化遗产价值十分突出。作为我国目前保存最好的古代都城之一,1961年,辽上京城遗址被列为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建筑构件</p> <p class="ql-block">契丹文字</p> <p class="ql-block">辽代冶铸</p> <p class="ql-block">契丹壁画</p> <p class="ql-block">草原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契丹以草原为生,在草原上兴起壮大,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非常重视同西域地区的联系,先后两次率军从东部草原西征,将辽政权西部的疆界扩展到河西.走廊,并且征服了分布在丝绸之路咽喉地带的诸回鹘政权,使通往辽上京城的丝绸古道得以畅通。</p> <p class="ql-block">契丹政权利用草原丝绸之路加强了内地与西部的联系。同时,草原丝绸之路的畅通,打通了中国和欧亚大陆的联系,加强了与西域的交流,使辽政权的经济、文化得到了交流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辽代陶瓷</p> <p class="ql-block">白釉卷叶形水盂</p> <p class="ql-block">白釉绿彩刻三魚盆</p> <p class="ql-block">鸡冠壶</p> <p class="ql-block">三彩印花花口盘</p> <p class="ql-block">黑釉油滴小碗</p> <p class="ql-block">鉴刻云凤鹦鹉纹铜执壶,铜温碗</p> <p class="ql-block">开龙寺,辽代皇家寺院。</p> <p class="ql-block">鲜演大师,辽国国师</p> <p class="ql-block">萧氏夫人墓志,</p><p class="ql-block">1989年出士于赤峰市巴林左旗碧流台镇石匠沟村,墓志青砂岩质、无盖、志石呈方形、长93厘来,宽85厘米,厚6.5厘米,志文阴刻汉字,楷行草相间、凡49行、共1062字。</p><p class="ql-block">这方墓志有如下特点,一是墓志书写格式独特,由左向右换行书写。二是志文书写字体不统一、楷、行、草三体相间、应视为辽代"破体书"。三是志石虽题为:"大契丹国萧氏夫人墓志并引",但所刊内容实为两人墓志。即、志石的前半部分为萧氏夫人墓志序及铭,在前一"铭"的后面未加空行和换行,只是空了一个字即叙述其夫君耶律污斡里的事迹,即污翰里的墓志序、之后又是铭文。且两幕志文分别两人撰写。</p><p class="ql-block">萧氏夫人之父是萧辖麦哥,曾任南大王。其夫耶律污招里,于辽圣宗朝为官、普被委任为地方高官和某路讨都监,官位显赫,并荣膺二字功臣。萧氏夫人逝于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享年48岁。</p> <p class="ql-block">鎏金捶课龙纹铜冠</p> <p class="ql-block">契丹的由来</p><p class="ql-block">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契丹"之名始见于《魏书》,首次立《契丹传》。此后《北史》、《旧唐书》、《册府元龟》等十余部史书都有关于契丹人活动情况的专门记录。通过史书记载可知,契丹本属东胡族系,是鲜卑的一支,4世纪中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游牧于潢水、土河一带。</p><p class="ql-block">"契丹"为"镔铁"之意。作为民族称号,象征着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契丹族不但创造了强大的军事王国,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契丹这个马背上的枭雄,在中国北方开创出一派繁华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契丹"意为"镔铁"。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本属东胡族系,是鲜卑的一支,公元4世纪中从鲜卑分离出来,游牧于潢水、土河一带。作为民族称号,"契丹"始见于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4年)成书的《魏书》。契丹本有八部,四时迁徙,逐.水草而居。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公元1125年为金政权所灭。辽政权是和中原五代、北宋并立的北方政权,共存续二百余年。辽政权分设五京,官分南北,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承唐比宋;交流交融之势贯其始终。</p> <p class="ql-block">契丹八部</p><p class="ql-block">古契丹有八部(约在北魏时期):</p><p class="ql-block">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目连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p><p class="ql-block">大贺氏八部(唐代时期):</p><p class="ql-block">达稽部,峭落州。纥便部,弹汗州。独活部,无逢州。芬问部,羽陵部。突便部,日连州。芮奚部,徒河州。坠斤部,万丹州。伏部,州二:匹黎、赤山。谣葬氏等。</p> <p class="ql-block">契丹人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契丹人的流向</p> <p class="ql-block">本展览中呈现的这一时期馆藏文物精品,涉及辽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社会诸方面,希望通过这些文物,可以引导观众直观感受赤峰市巴林左旗10至12世纪的文化遗产,深入细致地感知北疆文化,从而透彻全面的理解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真实内涵。</p> <p class="ql-block">开车找了三圈,契丹博物馆,私立经营,今天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博物馆相距不远。</p> <p class="ql-block">辽上京是营建最早、最为重要的辽代都城,遗址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上京城遗址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好的古代都城之一。1961年,辽上京遗址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文化遗产价值十分突出。</p><p class="ql-block">辽上京城营建在承袭汉唐都城制度同时,有着鲜明自身特色。上京城平面略呈"日"字形,由皇城(北)和汉城(南)两部分组成。皇城城墙周长6400米,汉城城垣周长5800米,城址面积约五平方公里。关于辽上京城,有关史料记载云:"上京临潢府……神册三年(918年)城之,名曰皇都。天显十三年(938年),更名上京,府日临潢。"上京"其北谓之皇城,高三丈,有楼橹。门,东日安东,南日大顺,西曰乾德,北日拱辰……南城谓之汉城,南当横街,各有楼对峙,下列井肆……</p> <p class="ql-block">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发端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交汇处。自公元6世纪"契丹"一词出现于《魏书》,在公元916年建立政权,至公元1125年为金政权所灭,辽政权共历九帝,存续二百余年。辽政权享誉亚欧,控驭中国北方草原,经营燕云汉地,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这一时期不断交融汇聚,为中国古代边疆开发与治理,以及中华民族的内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p> <p class="ql-block">特别去了一趟扎鲁特旗,</p><p class="ql-block">扎鲁特旗火锅城,四哥四妹喜相逢,特色大骨酣淋漓,花甲之外叙亲情。</p> <p class="ql-block">下一站我们将去孝庒园,去探寻科尔沁草原的王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