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访文园和勇洛楼

临水照花人

<p class="ql-block">古镇丰利镇上有两处历史遗存,文园和勇洛楼。都位于人语喧喧的街市上。写过它们文章的人不少,我只想表达我所看到和所听到的。</p><p class="ql-block">丰利文园是古镇丰利留存历代文人诗稿字画之地。在历史上不少文人曾经来过这里,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就是其中之一。它静静地隐于一条老街巷陌之中,平日大门深锁,一般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不大的院落内,一树桂花还依旧缀满枝头,墙边一隅低矮的天竺树上结着一串串小红果,给萧瑟的秋风增添一份暖意,芭蕉树枝叶肥阔,像美人一身长长的水袖,几欲飘出院外。</p><p class="ql-block">眼前的二层木质小楼就是郑板桥曾经来过的文园,始建于清朝。多少年前我曾来过这里。只觉得光阴流转,四时更替,物是人非,文园依旧没变,而我已非“鲜衣怒马少年时”。</p> <p class="ql-block">一入门槛,堂屋正中央挂着一幅字画,字画两边便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写的一幅对联:“青菜白盐籼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p> <p class="ql-block">沿着狭窄的木质楼梯小心翼翼地上楼。二楼两边是供主人读书写字的书房。窗前一张长方形桌子上,几支毛笔,一瓶墨水,洗笔池和几本书。深秋的阳光透过格子窗子间洒照在明清坐椅上,更显得古色古香。想像着当年郑板桥带着文人们雅集于此,吟诗作画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红色革命教育之地——勇洛楼,位于虹桥南街上的一幢两层木质小楼,此楼原为季信源百年老字号绸布店。后来成为解放战争时期新四军一师三旅的指挥部。勇洛因陶勇和吉洛(姬鹏飞)两位将军而得名。当年,两位叱咤风云的将军,登楼远眺前方,密切注视着日军的一举一动,谋划战斗布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过小桥,远远看到“季信源”三字的红灯笼高高挂在二楼屋檐下,二楼屋檐正中一块匾额上红底金字的“勇洛楼”三个大字出自季敦国之手。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季氏后人季华,是一位年轻的小学女教师,善良而文静。在她的热情邀请下,我们得以一同参观小楼。我们沿着木质楼梯上楼,一方桌子上摆放着一张《苏中四分区抗战形势图》,房间内临窗还保留着陶勇司令和姬鹏飞用过的一张办公桌。</p> <p class="ql-block">窗外高大的枇杷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更显这座小楼的宁静和深幽。</p><p class="ql-block">这座红色木质小楼,我不知多少次从它门前走过。却未曾有机会进去参观。今日得见,算是接受了一次红色爱国主义教育。这座承载着季氏几代人足迹的木质小楼,不管经历多少风风雨雨,它依然挺立在千年古镇的河畔,与马丰河西南面的大圣寺遥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衣胞之地——千年古镇丰利,每次都是来去匆匆,我对它既感到熟悉又陌生。它还有很多故事,在老百姓口口相传里。</p><p class="ql-block">愿大圣寺遥远的钟声,能给这座小楼带来长久的平安,愿大圣寺的钟声,使丰利千年古镇的声名更加远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