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光里的哲思:在时光褶皱中寻找永恒

钟艳香

<p class="ql-block">  当银杏叶在风中翻涌成金色浪涛,当梧桐树的影子在青石板上拉得细长,我们才惊觉,岁月已悄然走过一季。</p><p class="ql-block"> 那些被秋阳晒暖的午后,总让人想起木心先生的句子:“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但细究起来,岁月何尝不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我们所有的执着与释然,所有的重逢与永别。</p> <p class="ql-block">  “一晃又一秋”的感慨,道出了人类对时间的永恒困惑。我们总试图在流逝的时光中寻找永恒,却忘了永恒正藏在每个瞬间的褶皱里。就像苏州园林中的假山,千百年来姿态未变,但匠人早已化作尘土。这种悖论让人想起《庄子》中的“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生命的长短本无绝对,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丈量。</p> <p class="ql-block">  在江南古镇的青石板路上,我见过一位老匠人制作油纸伞。竹骨要经历七十二道工序,伞面要刷七遍桐油。当问及为何不改用机器时,他笑着说:“机器做的伞,撑不开岁月的重量。”这种对时间的敬畏,恰似古人“惜字如金”的智慧,每个动作都带着对永恒的虔诚。</p> <p class="ql-block">  “有人再见,有人再也不见”,这八个字里藏着人生的全部真相。就像候鸟南飞,总有几只会迷失在季风里,但来年春天,新的鸟群又会如期而至。这种循环让人想起佛教中的“无常观”,所有相聚都是暂时,所有离别都是必然。</p> <p class="ql-block">  在江南水乡的乌篷船头,我曾见过一位摇橹的老船夫。他每天清晨迎着薄雾出航,傍晚载着星月归来。当问及是否觉得寂寞时,他指着船桨划开的水波说:“你看那水,聚散成波,但从未真正分离。”这种豁达,恰似苏东坡“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感悟,我们都是时光的过客,但每个脚印都值得铭记。</p> <p class="ql-block">  “事事值得,事事遗憾”,这八个字道出了人生的本质。就像青瓷上的冰裂纹,看似残缺,却成就了独特的美学。在景德镇的窑炉前,我见过工匠故意在釉料中掺入杂质,烧出的瓷器反而更显温润。这种“缺陷美”的哲学,恰似日本侘寂美学中的“不完美就是完美”。</p> <p class="ql-block">  在苏州园林的假山前,我见过修复师用青石填补剥落的纹理。当问及为何不恢复原貌时,他说:“每一道裂痕都是岁月的印章。”这种对残缺的尊重,让人想起《浮生六记》中“布衣饭菜,可乐终身”的注解,遗憾本就是圆满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渐寒,添衣,无病,安好”,这八个字里藏着最朴素的智慧。就像古人“夏采莲,冬赏梅”的节气观,顺应自然方能得享安宁。在苏州园林的寒夜里,我曾见过一位老农在火塘边烤红薯。当问及是否觉得寒冷时,他笑着说:“心暖了,天就暖了。”</p> <p class="ql-block">  这种对当下的珍视,让人想起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更需要学会“慢下来”,就像茶道中的“一期一会”,每个瞬间都值得全情投入。</p> <p class="ql-block">  当秋叶落尽,冬雪初降,我们终将明白:岁月从不曾饶过任何人,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度过。就像苏州园林里的假山,虽然匠人早已不在,但他们的匠心依然在时光中矗立。这种永恒,不是对抗时间,而是与时间和解,在每一片落叶中看见轮回,在每一缕炊烟中触摸温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风景依然在,人已非少年”,这八个字里藏着最深的智慧。当我们学会在时光的褶皱中安放灵魂,便能发现:真正的永恒,不在过去,不在未来,而在每个当下的呼吸之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