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华文诗歌研究院平台总编、诗人大太阳荣获第十届中国长诗奖·最佳新作奖

大太阳

<p class="ql-block">  第十届中国长诗公益品鉴暨第十届中国长诗奖获奖名单于2025年11月11日揭晓,诗人大太阳荣获最佳新作奖。</p><p class="ql-block"> 本届中国长诗公益品鉴暨中国长诗奖由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中国诗歌春晚组委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文创教委会,携手广东佛山作协、广东佛山诗社共同举办。</p><p class="ql-block"> 据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诗歌委副主任、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本届长诗奖组委会秘书长张况介绍,本届公益品鉴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部分海外华文诗人的长诗作品共1129部(首),最终评定获奖长诗作品共33部(首)。</p><p class="ql-block"> 第十届中国长诗奖获奖诗人有:尚仲敏、木汀、牛庆国、易飞、金铃子、张洪波、胡茗茗、李立、牧野、张厚生、许泽夫、三色堇、大太阳、舒然、月窗、仲彦、九鼎景观、武放等33人。</p><p class="ql-block"> 据悉,本届长诗奖评委会阵容权威,由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陈国栋、中国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王山、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蒋述卓担任学术顾问;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原主任、《诗刊》原主编叶延滨,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担任组委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梁平,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兼诗歌委主任胡红拴,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丘树宏,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佛山市作协主席张况任副主任。终审评委由叶延滨、杨克等诗坛名家组成,杨廷成、王童、祁人等担任初评委。</p><p class="ql-block"> 组委会主任、诗人、文学批评家叶延滨认为,本届长诗奖获奖作品内涵丰富、题材广泛、佳作频现、成果喜人。这些作品以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既展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国乡村振兴、工商业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的时代叙事;也深挖历史人文、大湾区文脉等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国长诗写作丰富多元的表现手法。</p><p class="ql-block"> 组委会主任、诗人杨克表示,本届公益品鉴活动旨在以精品奉献人民、弘扬诗歌精神,表彰长诗创作成果,推动诗歌高质量发展,展现大湾区文化根脉和新时代文化多元发展新气象。</p><p class="ql-block"> 组委会副主任、诗人丘树宏介绍,本届长诗奖获奖者中,既有屡获国家级奖项的诗人,也有来自祖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的诗人,同时不乏来自社区村居基层、工矿企业的劳动者诗人、农民诗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体现了公益性活动的纯粹性和诗歌写作的包容性。</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大太阳的长诗《追梦》,以其宏阔的视野、深邃的思考和精湛的艺术,将一条公路升华为精神朝圣之路,将骑行行为提升为生命哲学的实践,堪称当代诗歌中一部具有精神坐标意义的力作。</p> <p class="ql-block">  长诗《追梦》的获奖是实至名归的。该诗以国道318川藏线骑行之旅为载体,构建了一个关于生命追寻、精神超越与存在之思的多维艺术空间。全诗结构宏大,意蕴深厚。</p><p class="ql-block"> ⊙三重叙事结构的交响</p><p class="ql-block"> 诗歌构建了独特的“三重叙事结构”,形成复调式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地理空间的线性叙事:从成都平原到拉萨的2800多公里路程,依次呈现二郎山、折多山、卡子拉山等地理坐标,构成清晰的空间脉络。这种线性推进不仅是物理位移,更是精神攀升的隐喻。</p><p class="ql-block">人物群像的并置叙事:诗中塑造了多元的骑行者形象——西安交大学生小蓝为爱骑行、上海公务员安安追求心灵自由、贵州老班体验生命醇酿、湘西梅子挣脱安逸桎梏。这些人物构成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切片,展现了多元的价值追求。</p><p class="ql-block">佛理思辨的垂直叙事:每个章节以“佛说”或先哲箴言开启,形成从尘世体验到形上思考的垂直维度。这种结构使诗歌超越了单纯的旅行记述,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哲学叩问。</p><p class="ql-block">⊙意象系统的深层建构</p><p class="ql-block"> 诗歌构建了丰富而系统的意象群落:</p><p class="ql-block">道路意象:318国道既是具体的地理存在,更是“人生之路”的象征。诗中“像一条彩带绸丝”的描绘,赋予这条道路以命运丝带的神秘色彩。</p><p class="ql-block">高度意象:全诗充满对高度的执着追求——“海拔4718米”、“比再高的山/高出一个身子”。这种高度追求既是物理层面的攀登,更是精神层面的超越,呼应着“骑客的高度在山峰之上”的核心命题。</p><p class="ql-block">对立意象:诗歌通过“都市雾霾”与“高原净土”、“网络沉迷”与“骑行磨练”、“安逸毒药”与“艰苦修行”等对立意象,构建了现代文明与原始生命力的张力场域。</p><p class="ql-block">⊙生命哲学的深度开掘</p><p class="ql-block"> 诗歌在骑行叙事中融入了深刻的生命思考:</p><p class="ql-block">苦难的价值重估:通过“佛说”的八苦观照骑行艰辛,将身体的痛苦体验转化为精神的淬炼过程。“婆娑即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的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等诗句,体现了东方式的苦难智慧。</p><p class="ql-block">存在的瞬间永恒:诗中多次捕捉“瞬间永恒”的体验——“仅仅是一个微笑/天地间的美好/已难以言说/那一瞬间/已经是人生相遇的全部”。这种对相遇瞬间的诗意定格,展现了生命密度重于时间长度的存在之思。</p><p class="ql-block">自由的辩证理解:通过梅子“安逸是一剂扼杀青春的毒药”的宣言,重新定义了自由的内涵——自由不是舒适区的沉溺,而是对生命可能性的勇敢开拓。</p><p class="ql-block">⊙艺术特色的多重展现</p><p class="ql-block"> 语言张力的营造:诗歌语言在具象与抽象、口语与诗语间自如切换。“蓝天象熨过的染布/皱折的白云变得平整”等意象新颖独特,“骑车去西藏/其实没那么难”等口语化表达又极具亲和力。</p><p class="ql-block">节奏韵律的把握:全诗通过长短句的交错、排比段的运用(如“这一路”的反复)、内在情绪的起伏,模拟了骑行过程中的呼吸节奏与身体律动。</p><p class="ql-block">文化符码的融合:巧妙融入经幡、天葬、转山、青稞酒等藏族文化元素,与骑行这一现代行为形成文化对话,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