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改革开放后,随着港澳文化北上,“老公”一词跨越地域隔阂,逐渐成为全国女性对丈夫的标配称呼。街头巷尾,情侣间一句“老公”显得亲昵无间,影视剧里更是高频出现,仿佛这是天经地义的爱称。可鲜少有人知晓,这个看似甜蜜的称呼,曾是明清时期指代宦官的蔑称,是北京妓女间互相辱骂时的恶毒用语。当本该避讳的贬称成为大众追捧的日常称谓,当诸多带着历史污点的词语在现代社会畅通无阻,这种对语言背后文化的集体失忆,绝非文化的自然演进,而是一种值得警惕的没文化现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语言的变迁本应带着文明的温度,而非对历史的粗暴割裂。“老公”的词义流变藏着不堪的过往,北京旧时妓女争吵时,一句“今晚你陪老公”,实则是咒骂对方去侍奉太监,那是充满屈辱与痛苦的语境。即便有说法称宋元时期“老公”曾指代丈夫,但明清时期其指代太监的贬义用法在民间流传甚广,且带着鲜明的冒犯性。而它能在改革开放后风靡全国,并非源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多是港台影视传播下的盲目跟风。人们只图称呼的顺口与亲昵,却懒得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渊源,将带着侮辱底色的词语当作浪漫称谓,这本质上是对历史文化的漠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类似的荒诞,在“马子”一词的演变中更显刺眼。这个如今仍在部分语境中被用来指代女友的词,源头竟是古代男性使用的夜壶。唐代因唐太宗祖父名李虎,为避讳,原本称作“虎子”的夜壶被改称“马子”。夜壶本是藏于暗处的器物,带着污秽与私密的属性,后来在港台黑帮文化中,这个词竟衍生出对女性的指代,暗含着将女性物化、视作附属品的恶意。可在一些影视剧和街头俚语中,“泡马子”这类说法曾盛行一时,使用者或许觉得这是彰显个性的表达,却不知自己口中的词语,是对女性人格的隐性践踏。这种对贬称的无知滥用,暴露的不仅是个人学识的欠缺,更是对他人尊严的漠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类文化失忆现象并非个例,诸多带着偏见与歧视的称呼,都在现代社会悄然“洗白”。广东地区的“捞头”一词,源于对北方“老兄”的方言误读,最初只是对异乡人的中性称呼,后来却逐渐沦为对南下务工者的蔑称,暗含着地域歧视的恶意[__LINK_ICON]。还有“马子”的对应词“凯子”,源自闽南话,本指傻子,如今却被用来指代被女性欺骗钱财的男性,满是讥讽与轻蔑。这些词语的流行,往往伴随着对特定群体的冒犯,可使用者大多对此毫无察觉。他们跟风模仿,将粗鄙当新潮,将冒犯当个性,让语言沦为缺乏文化内涵的空洞符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反观古人,对语言的使用始终怀着敬畏之心。为避帝王名讳,唐代将“虎子”改为“马子”,虽改变了器物名称,却体现了对文化礼制的尊重。古代夫妻间的称谓更是雅致得体,“良人”“郎君”“相公”等,既饱含深情,又透着对彼此的尊重,这些称谓背后是对婚姻伦理的坚守,对人格尊严的推崇。而如今,我们舍弃了承载着文明底蕴的传统称谓,却对带着历史污点的词语趋之若鹜,这种取舍间,是文化审美与价值判断的双重滑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个词语都藏着一段历史、一种态度。称呼的选择从来不止是个人习惯,更关乎文化的传承与文明的底线。“老公”“马子”这类词语的流行,看似是小事,实则反映了整个社会对文化溯源的懈怠。我们并非要固守陈旧,非要将所有古意原封不动地保留,但至少应对语言抱有基本的敬畏。在使用一个称呼前,多一份探究,少一份盲从;在追逐流行时,多一份甄别,少一份轻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别让文化失忆成为常态,别让饱含贬义的词语不断侵蚀语言的尊严。当我们能分清称谓背后的荣辱,能读懂词语里的文化重量时,语言才能真正成为文明的纽带,而非暴露没文化的镜子。这不是迂腐,而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每个被称呼者的基本善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