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9天爆10万+!两场离别教会我:生前尽孝,比死后任何排场都安心

阿呆

<p class="ql-block">  开微信公众号第9天,后台跳出10万+阅读量提示时,我很是惊讶,没有爆款公式,没有华丽辞藻,甚至排版都带着新手的生涩,这篇意外走红的文章,不过是我把两场截然不同的离别里,亲眼所见的真实模样,一字一句记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前两年,老家隔壁的李奶奶走了。</p><p class="ql-block"> 她的葬礼办得格外隆重,请了城里最有名的喇叭班子,从清晨到深夜,悲伤的曲子循环往复,还有专门请来的人“哭丧”,声嘶力竭的哭喊穿透街巷,听得人心里发紧。来吊唁的亲友络绎不绝,纷纷夸赞“儿女们真孝顺,把后事办得这么风光”。</p><p class="ql-block"> 可我心里清楚,这份“孝顺”,更像一场演给外人看的戏。</p><p class="ql-block"> 李奶奶生前一直独居在老宅院,儿女们各自在城里安家,一年到头难得回几几次。</p><p class="ql-block"> 那些日子,没见儿女们有多少真心陪伴,没听过他们说几句贴心话,可李奶奶死后,他们却愿意花大价钱请人哭丧、办排场。我看着那些素不相识的人哭得肝肠寸断,心里满是困惑:真正的悲伤,难道是靠金钱能买来的吗?生前对老人冷若冰霜,死后再怎么大操大办,又能弥补多少遗憾呢?</p><p class="ql-block"> 这份困惑还没散去,前些日子,公公重病,没过多久就安详离世了。</p><p class="ql-block"> 公公性子执拗,说话直来直去,年轻时为了养家糊口,对晚辈也没少严厉管教,家里人偶尔也会私下吐槽他“太固执”“不会温柔说话”。可真等他生病了,家里的兄弟姐妹没有一个人有过半句怨言,满心满眼都是如何好好照料。</p><p class="ql-block"> 确诊之后,大家立刻分工明确:在外地上班的老公特意辞职回来,负责联系医院、对接医生,跑前跑后从没喊过累;姐姐们轮流请假陪护,每天给长辈擦身、喂饭、按摩,耐心得不像话——要知道,换以前,长辈说两句重话她们还会偷偷委屈呢;子女们都主动付医药费,不管是检查还是治疗,从来没有一丝犹豫;儿媳们则负责日常送饭、照顾家里的其他琐事,偶尔替姐姐们值个班。</p><p class="ql-block"> 那些日子,大家一边顾着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一边挤时间往医院跑,连轴转了好几个月,没有一个人松懈。长辈治疗反应大,吃不下饭,姐姐就变着花样做清淡的粥和小菜,一口一口慢慢喂;他夜里疼得睡不着,大哥就坐在床边陪着说话,哪怕只是沉默地握着他的手;每次复查,兄弟姐妹几个再忙都会凑齐,陪着他一起等结果,互相打气鼓劲。</p><p class="ql-block"> 我们陪着长辈走完了最后一段路,他走的时候很平静,拉着每个晚辈的手,声音不大却很清晰:“这辈子脾气不好,委屈你们了,谢谢你们这么照顾我。”</p><p class="ql-block"> 处理后事的时候,我们没有请喇叭班子,没有刻意哭丧,甚至都没有大操大办。亲戚朋友们来吊唁,我们只是安安静静地陪着,回忆着长辈生前的点滴:他虽然性子执拗,却总把最好的留给晚辈,谁家里遇到难处时,他嘴上不说,却会默默拿出积攒的积蓄帮忙渡过难关。</p><p class="ql-block"> 心里是沉甸甸的难过,但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因为我们清楚,该做的都做了,该尽的孝都尽了,长辈生前没受委屈,没留遗憾,我们也一样。那些日日夜夜的陪伴和照顾,那些发自内心的关心与包容,比死后任何形式的铺张排场、刻意表演,都更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开公众号只是我一时兴起,想找个地方记录生活里的碎碎念,没想过要当什么“博主”。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没有查任何资料,没有套任何模板,甚至没琢磨过怎么写才“吸睛”,只是把心里憋着的疑问、实打实的感受,顺着指尖一字一句敲了下来,没想到,这篇没修饰、没煽情的朴实文字,会被这么多人看到。后台涌来好多留言,有人说“生前尽孝,死后心安,这才是真孝顺”,有人说“看完立刻给爸妈打了电话,怕再等就没机会了”,还有人说“终于有人说出了我对‘哭丧’风俗的困惑,活着的时候对老人好才是真的好”。</p><p class="ql-block"> 开号才9天,就迎来10万+阅读量,对我这个写作新手来说,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成就,更多的是一种触动——原来,最能打动人的,从来不是华丽的辞藻,也不是刻意的煽情,而是藏在生活里的真实,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社会节奏太快,我们总忙着工作、忙着赚钱,总说“等我有空了就回家”“等我赚够钱了就好好孝敬长辈”。可生命从来不会等我们,有些陪伴,错过了就再也补不回来了。而那些死后的排场和仪式,到底是做给别人看的,还是真的为了弥补自己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愿我们都能在忙碌的生活中,守住对亲人的那份温暖,生前尽孝,死后心安,不留遗憾,不负时光。</p><p class="ql-block"> 大家好,我是80后写作爱好者,把亲身经历和生活感悟揉进文字里~ 恳请大家关注微信公众号【之子金】,获取更多优质内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份困惑还没散去,前些日子,公公重病,没过多久就安详离世了。</p><p class="ql-block"> 公公性子执拗,说话直来直去,年轻时为了养家糊口,对晚辈也没少严厉管教,家里人偶尔也会私下吐槽他“太固执”“不会温柔说话”。可真等他生病了,家里的兄弟姐妹没有一个人有过半句怨言,满心满眼都是如何好好照料。</p><p class="ql-block"> 确诊之后,大家立刻分工明确:在外地上班的老公特意辞职回来,负责联系医院、对接医生,跑前跑后从没喊过累;姐姐们轮流请假陪护,每天给长辈擦身、喂饭、按摩,耐心得不像话——要知道,换以前,长辈说两句重话她们还会偷偷委屈呢;子女们都主动付医药费,不管是检查还是治疗,从来没有一丝犹豫;儿媳们则负责日常送饭、照顾家里的其他琐事,偶尔替姐姐们值个班。</p><p class="ql-block"> 那些日子,大家一边顾着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一边挤时间往医院跑,连轴转了好几个月,没有一个人松懈。长辈治疗反应大,吃不下饭,姐姐就变着花样做清淡的粥和小菜,一口一口慢慢喂;他夜里疼得睡不着,大哥就坐在床边陪着说话,哪怕只是沉默地握着他的手;每次复查,兄弟姐妹几个再忙都会凑齐,陪着他一起等结果,互相打气鼓劲。</p><p class="ql-block"> 我们陪着长辈走完了最后一段路,他走的时候很平静,拉着每个晚辈的手,声音不大却很清晰:“这辈子脾气不好,委屈你们了,谢谢你们这么照顾我。”</p><p class="ql-block"> 处理后事的时候,我们没有请喇叭班子,没有刻意哭丧,甚至都没有大操大办。亲戚朋友们来吊唁,我们只是安安静静地陪着,回忆着长辈生前的点滴:他虽然性子执拗,却总把最好的留给晚辈,谁家里遇到难处时,他嘴上不说,却会默默拿出积攒的积蓄帮忙渡过难关。</p><p class="ql-block"> 心里是沉甸甸的难过,但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因为我们清楚,该做的都做了,该尽的孝都尽了,长辈生前没受委屈,没留遗憾,我们也一样。那些日日夜夜的陪伴和照顾,那些发自内心的关心与包容,比死后任何形式的铺张排场、刻意表演,都更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开公众号只是我一时兴起,想找个地方记录生活里的碎碎念,没想过要当什么“博主”。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没有查任何资料,没有套任何模板,甚至没琢磨过怎么写才“吸睛”,只是把心里憋着的疑问、实打实的感受,顺着指尖一字一句敲了下来,没想到,这篇没修饰、没煽情的朴实文字,会被这么多人看到。后台涌来好多留言,有人说“生前尽孝,死后心安,这才是真孝顺”,有人说“看完立刻给爸妈打了电话,怕再等就没机会了”,还有人说“终于有人说出了我对‘哭丧’风俗的困惑,活着的时候对老人好才是真的好”。</p><p class="ql-block"> 开号才9天,就迎来10万+阅读量,对我这个写作新手来说,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成就,更多的是一种触动——原来,最能打动人的,从来不是华丽的辞藻,也不是刻意的煽情,而是藏在生活里的真实,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社会节奏太快,我们总忙着工作、忙着赚钱,总说“等我有空了就回家”“等我赚够钱了就好好孝敬长辈”。可生命从来不会等我们,有些陪伴,错过了就再也补不回来了。而那些死后的排场和仪式,到底是做给别人看的,还是真的为了弥补自己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愿我们都能在忙碌的生活中,守住对亲人的那份温暖,生前尽孝,死后心安,不留遗憾,不负时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大家好,我是80后写作爱好者,把亲身经历和生活感悟揉进文字里~ 恳请大家关注微信公众号【之子金】,获取更多优质内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