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近日,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3》的热映,再次将观众的视线拉回那场改写民族命运的抗美援朝战争。镜头里,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场景、年轻战士的热血与陨落、普通家庭的聚散离合,构成了对历史的深情回望。然而,若将这部全景式战争史诗与经典老片《英雄儿女》并置观照,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浮现出来:同样是讲述牺牲,为何一部能成为跨越时代的精神丰碑,另一部却引发关于“战争叙事何为”的讨论?</p><p class="ql-block"> 一、牺牲的两种镜像:宿命悲情与精神涅槃</p><p class="ql-block"> 《志愿军3》的结尾,运-20载着烈士遗骸缓缓降落,舱门开启时,家属颤抖着抚摸骨灰盒的画面,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叩击人心。陈凯歌导演或许试图用这种“国家仪式感”完成对英灵的告慰,但影片整体对牺牲的处理,却始终笼罩着一层宿命般的悲情。华侨司机赵安南在第101次运输中被定时炸弹吞噬,翻译队长林月明在和平协议签署时因旧疾离世,李晓一家父子兄妹相继牺牲却难掩创伤……这些牺牲场景虽真实震撼,却更多停留在个体命运的悲剧层面,如同被战争机器碾碎的碎片,散落在历史的褶皱里。</p><p class="ql-block">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1964年版《英雄儿女》对牺牲的诠释。王成怀抱爆破筒跃向敌群的瞬间,“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呐喊穿透时空,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这里的牺牲绝非无意义的消逝:王成的血肉之躯为后续总攻赢得了战机,他的壮举直接转化为战场的胜利;妹妹王芳从悲痛中觉醒,将兄长的精神化作文艺武器,在前线用歌声鼓舞士气,最终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就连后方,王成的父亲王复标看到“王成排”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看到无数青年接过弟弟的钢钎投身工业建设——牺牲在这里完成了从“个体陨落”到“精神永生”的升华。</p><p class="ql-block"> 两种叙事的分野,本质上是“牺牲何为”的价值叩问。《志愿军3》的镜头语言更贴近现代战争片的“真实美学”,却弱化了牺牲与胜利、个体与集体、当下与未来的深层联结;而《英雄儿女》用艺术化的浪漫主义手法,将牺牲嵌入国家叙事与精神传承的脉络中,让观众看到的不仅是生命的消逝,更是一个民族如何在血与火中淬炼出不可战胜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二、牺牲的深层逻辑:从“命运无常”到“共同体觉醒”</p><p class="ql-block"> 《志愿军3》中,李晓的困惑颇具象征意义。作为精通外语的谈判人才,她始终无法理解父兄的牺牲,甚至带着个人仇恨冲向前线。这种“解不开的心结”,暴露了影片对牺牲意义的阐释困境——当战争被解构为一系列偶然事件的叠加,当个体创伤被无限放大,观众便很难触摸到牺牲背后的精神密码。</p><p class="ql-block">反观《英雄儿女》,牺牲始终与一个更宏大的目标同频共振:王成的“向我开炮”,是对“保家卫国”信念的践行;王芳的成长,是对“革命大家庭”温暖的回应;王复标看到“王成排”时的热泪,是对“社会主义共同体”未来的确信。这种叙事逻辑的背后,是新中国特有的精神底色——刚刚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完成了一次“共同体意识”的集体觉醒。正如影片中那句经典台词:“我们打这一仗,是为了下一代不用打。”牺牲不再是孤立的生命消逝,而是一个古老民族为寻求尊严与未来作出的集体抉择。</p><p class="ql-block">这种觉醒,在五十年代的中国有着深厚的现实土壤。当王复标从慰问团带来弟弟(炼钢工人)的照片,当镜头扫过轰鸣的工厂与沸腾的建设工地,观众清晰地感知到:抗美援朝的胜利,不仅守护了国土安全,更为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赢得了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王成的牺牲,与炼钢炉里的钢水、矿山上的镐头、田野间的犁铧,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壮丽图景。这种“牺牲-胜利-建设”的闭环,让每一滴热血都有了具体的指向,每一次告别都有了光明的回响。</p><p class="ql-block">三、经典的生命力:在精神传承中寻找时代的共鸣</p><p class="ql-block">有人认为,《英雄儿女》的“高大全”叙事已不合时宜,但半个多世纪过去,王成的形象依然鲜活,王芳的眼泪依然动人,根本原因在于其精神内核的永恒性。它回答了一个永恒的命题:一个民族何以在强敌环伺中挺直脊梁?答案就藏在那些明知代价却依然前行的身影里,藏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里,藏在“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的信念里。</p><p class="ql-block">《志愿军3》的争议,恰恰提醒我们:战争叙事的高度,取决于对历史精神的挖掘深度。今天的观众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战争奇观”或“情感宣泄”,而是能穿透岁月、连接当下的精神共鸣。当我们讨论牺牲时,不能仅停留在“他们很勇敢”的感慨,更要追问“他们为何勇敢”“他们的勇敢如何塑造了我们”。</p><p class="ql-block">从《上甘岭》里“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深情,到《英雄儿女》中“向我开炮”的决绝,再到今天《志愿军3》对历史的回望,抗美援朝题材电影始终在探索如何让历史照进现实。经典之所以不朽,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精神坐标;而新的创作要想超越经典,必须在传承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不是复制过去的苦难,而是激活过去的精神,让牺牲的故事继续照亮我们前行的路。</p><p class="ql-block">结语:铭记牺牲,更要铭记牺牲的意义</p><p class="ql-block">当《志愿军3》的片尾字幕升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烈士的名字,更是一个民族的来时路。从《英雄儿女》到《志愿军3》,变的是技术手段与叙事视角,不变的是对英雄的致敬与对历史的敬畏。</p><p class="ql-block">真正的铭记,不是沉溺于悲情,而是理解牺牲背后的信仰与担当;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苦难,而是将先烈的精神转化为奋进的力量。正如王成排的旗帜永远飘扬,正如“王成”从未远离——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早已化作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每一个需要勇气与担当的时刻,激励我们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这或许就是经典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战争的硝烟终会散去,但精神的火种永远不会熄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