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成都的秋日暖阳中,我走进四川大学博物馆,仿佛踏入了一条连接古今的时间长廊。这里没有喧嚣的人群,只有静默的文物诉说着巴蜀大地的悠远故事。最令人心动的,是那些散落于展墙上的古代碎片——它们虽残缺,却承载着完整的文明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面墙上,无数陶片、石器与不明材质的遗物被精心嵌入凹槽,如星辰般铺展。每一片都有独特的纹理与色泽,有的泛着灰褐的泥土光泽,有的带着打磨过的锋利边缘。这些来自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残片,曾是先民手中的工具、炊具或礼器。它们沉默不语,却让人看见岷江流域早期人类的生活图景:火塘边制陶的身影,山野间采集狩猎的脚步,还有祭祀时升起的袅袅青烟。据《华阳国志》记载,古蜀“土地沃美,人士俊乂”,而这些碎片正是那片沃土上文明萌发的实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不由驻足凝视,指尖轻触玻璃外壁,仿佛能感受到千年前的温度。这些残缺的物件并未因破碎而失去价值,反而因其真实,更显厚重。它们不是完美的陈列品,而是时间的见证者,在断裂处折射出历史的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