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波折的一而再再而三(续二)——青岛二十年杂忆之十五

流浪绅士

乘桴居士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至此,我硕士毕业后寻求就业(朴素的说法是找饭碗),进入两难境地:“前不着村”,——没找到接收单位;“后不着店”,——已办理离校手续,不能再回同济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刺绣厂返回,回到家后,为消减焦急的情绪,我随手翻看从路边摊买来《青岛日报》和《青岛晚报》,不经意间看到那天的《青岛日报》用一个整版面登载广告,广告内容是:从接下来的第二天起,连续三天,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大型的人才招聘活动。不消说,我立刻决定第二天即赶往招聘现场应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10月经国务院批注设立的首批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开发区,选址在胶州湾西南海岸的黄岛区域(当年青岛人都简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黄岛开发区),与青岛主城区隔海相对,1985年3月开发区举行奠基典礼正式动工兴建,最初规划面积为15平方公里,定位为开放性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综合功能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青岛当地人用“青黄不接”形容青岛市区与黄岛区之间的交通不便。那时黄岛区没有划归青岛市区,还是青岛市所辖的郊区。青岛市区位于胶州湾东南海岸,而黄岛区位于胶州湾的西南海岸。环胶州湾高速公路在建未通车,多年之后建成的穿越胶州湾口的海底隧道以及跨海连接青岛和黄岛的海上大桥尚在论证规划之中。由老市区抵达黄岛区,多是乘汽车,走简陋的乡间公路,路程百余公里,需用大半天时间。1984年开发区兴建,青岛市区与黄岛区之间新增海上交通通道——车客混装的海上轮渡。天气和海况良好时,轮渡海上航行时间约四十分钟,比乘汽车绕胶州湾省时,但若遭遇大风大浪或大雾天气时,为保障安全,轮渡往往停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天一大早,天微微亮,——早班公交车刚刚开始运行,我就离家了。我的家位于青岛老市区的东部。从家赶往青岛开发区,先乘近十几公里公交车,至胶州湾东岸青岛市区轮渡码头,转乘轮渡抵胶州湾西岸的黄岛轮渡码头,再转乘公交车,约行十公里左右路程,最后到达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办公楼。办公楼坐落在当时的开发区长江路西头,是一幢六层普通楼房,显得十分的简陋,看着不像通常所见到的政府行政办公楼。招聘会在办公楼一楼的一间三开间的会议室内举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路上奔波约三个小时,于早八点招聘会刚开始的时候,抵达现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所谓的招聘会,举办方式之简洁,尽显开发区的务实之风,从外在形式,着实看不出这招聘会大型表现在在哪儿(后来得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1989年共招聘毕业研究生和大学生二百多近三百人)。招聘程序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会议室正面墙上,贴一纸横幅,写有“欢迎来开发区……”之类的字样;墙下,并排放几张书桌,供应聘人员投放工作介绍信;房间里排放几排供应聘人员坐的简陋座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来的早,选到最前排座椅略靠边的一个位置坐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一会儿,房间里就坐满了人,——多是年轻的求职者。许多模样有官员派头的人,——猜测是有意引入人员的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有关部门或开发区有关企、事业单位的头头,陆陆续续地进来,他们多面带笑容,和蔼可亲的模样,仔细翻看排放在墙边桌子上的工作介绍信,有的看过后就离开了,有的先挑出几张工作介绍信,然后面向座椅上的应聘人群呼唤介绍信上的姓名,随后被唤到姓名的人就跟着走出会议室,——显然是有意招聘和应聘的双方到别处去进一步洽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坐等了一整上午,在办公楼附近一个小饭店简单吃过午饭,下午又回来坐等,一直等到接近下午三点多钟,其间只看见有几位拿起我的工作介绍信,看过后又放回原处。眼见来翻看工作介绍信的人稀稀落落,越来越少了,我倍感失落。这时,一位体态偏胖,中上身高,头顶上仅剩少量稀疏白发,慈眉善目,看着年龄过六十的老者进来了,他翻看了几张工作介绍信,随手放下,然后拿起了我的工作介绍信,端详了好一会儿,最后还是放回桌,缓缓走向门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说时迟,那时快。我急忙起身,追到办公楼大门外,赶上老先生,主动搭讪:“先生,您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未完待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