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凄凉的千年古都六朝都城,如今只剩下乡镇令人惋惜

水刅木乙点点

<p class="ql-block">今天要说的邺城是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都城遗址,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与河南省安阳市交界处,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期(公元前658年),先后作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公元204-577年),北周大象二年(580年)被焚毁后湮没,其首创的中轴对称城市规划对隋唐长安城及日本平城京等东亚都城影响深远,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一把火,烧的不是一座城,是几百年来盘踞在华北平原上空的一股气,一股不散的魂。</p><p class="ql-block">公元580年,长安城里的相国府,杨坚刚收到平叛大捷的战报,脸上却没什么笑模样。他心里琢磨的,不是怎么封赏功臣,而是怎么处置那个地方——邺城。</p><p class="ql-block">从曹操开始,就成了北方的政治心脏,后赵、前燕、东魏、北齐,一茬又一茬的枭雄都把这儿当成龙兴之地。就是因为这地方名头太响,号召力太强。</p> <p class="ql-block">只要邺城还在,那些前朝的遗老遗少,那些心里不服气的地方势力,就总有个念想,总觉得能在这儿东山再起。这念想,就是杨坚眼里最大的钉子。</p><p class="ql-block">于是,一道命令从长安发出,没有丝毫转圜的余地:城里的人,全部迁走;宫殿楼阁,一把火烧光;城墙,给我扒了。这道命令,就是要让邺城从地图上、从人们的记忆里,彻彻底底地消失。</p><p class="ql-block">这事儿还得从三百多年前说起。那时候,汉朝已经散架了,各路军阀打得跟一锅粥似的,今天你占我的县,明天我抢你的粮。可就在这一片乱糟糟里头,有个叫曹操的,想的跟别人不一样。他琢磨的是怎么建立一个全新的规矩。</p> <p class="ql-block">公元213年,他当上了魏公,得给自己找个“根据地”的核心。他没选那些老牌都城,偏偏看上了邺城。</p><p class="ql-block">这地方在曹操手里,就像一块泥,被他捏成了理想国的模样。</p><p class="ql-block">以前的城,东边一个市,西边一个居民区,乱糟糟的,没什么章法。曹操不这么干,他拿尺子在地图上画了一道笔直的线,从南到北,这就是全城的中轴线。皇宫、衙门、老百姓住的坊市,全都得对着这条线,左右对称,整整齐齐。</p><p class="ql-block">这不光是为了好看,这是在用砖瓦水泥告诉天下人:我这儿,是有规矩的地方,天子就在最中间,权力一级一级往下,谁都不能乱来。他盖的金凤、铜雀、冰井三台,高得能戳到云彩里,站在上头,半个河北都能看见。</p> <p class="ql-block">这既是军事要塞,也是他的“人才市场”,天下有本事的人,都请到这儿来喝酒写诗,大家一起规划未来。可以说,曹操给邺城注入了灵魂,让它从一个普通的地理位置,变成了一个政治符号,代表着秩序和权威。</p><p class="ql-block">后来隋唐的长安城,甚至今天的北京城,那条中轴线的思想,根子就在曹操的邺城。可也正是因为曹操把这地方抬得太高,它的命就由不得自己了。</p><p class="ql-block">曹魏之后,北方就没消停过。皇帝换得比走马灯还快,你方唱罢我登场。后赵的石虎,是个出了名的暴君,在邺城里修的宫殿奢华得没边儿;冉闵在这儿发布“杀胡令”,掀起了一场血雨腥风;鲜卑慕容氏和后来的高氏家族,也都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王朝。邺城就这么被动地接着一波又一波的主人。</p> <p class="ql-block">每一个住进这里的人,都给它添砖加瓦,让它变得更雄伟、更华丽。</p><p class="ql-block">到了北齐那会儿,邺城已经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人口百万,商贾云集。可这种辉煌,是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的。每一次权力交替,邺城都得跟着遭殃。</p><p class="ql-block">它承载了太多的荣耀,也就意味着,它也结下了太多的梁子。谁是它的主人,谁就是天下的焦点;可谁要是丢了它,那仇恨也就跟着这城墙一块儿记下了。</p><p class="ql-block">这种特殊地位,让它成了一个巨大的政治漩涡,谁都想进来,可进来了就很难再干干净净地出去。公元577年,北周的宇文邕带兵打进了邺城,灭了北齐。</p> <p class="ql-block">这位皇帝还算手下留情,只是把北齐的皇宫给拆了,算是出了口恶气,但没对整个城市下死手。毕竟,这么大一座城,这么多老百姓,毁了太可惜。</p><p class="ql-block">邺城喘了口气,觉得这回也就是换个主子,日子照样过。谁也没想到,真正的灭顶之灾,三年后就来了。580年,北周宣帝死了,留下个小娃娃皇帝,大权落在了外戚杨坚手里。</p><p class="ql-block">杨坚是个有野心的人,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想干什么。这下北周的那些老臣和宗室亲王们坐不住了。其中,资历最老、威望最高的,就是驻守在相州,也就是邺城的老将尉迟迥。</p> <p class="ql-block">尉迟迥觉得,杨坚这是要篡位,他得站出来维护周朝的江山。他这一登高一呼,整个山东河北都响应了。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都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而他们的总指挥部,就设在邺城。</p><p class="ql-block">其实尉迟迥这么干,也是有他的算盘的。他就是要利用邺城“六朝故都”的金字招牌,来吸引那些对旧王朝还有感情的人,对抗从长安来的杨坚这个“新贵”。</p><p class="ql-block">他赌的就是邺城这块牌子,比杨坚的权势更有号召力。这一步棋,直接把邺城的活路给堵死了。对于杨坚来说,尉迟迥的叛乱是他通往皇位路上的最后一道坎,必须迈过去。</p> <p class="ql-block">而邺城,这个公然收留叛军、成为反叛大本营的城市,就成了他眼中最扎眼的东西。等他手下的大将韦孝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平定了叛乱之后,杨坚再看邺城,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p><p class="ql-block">他看到的,不再是一座经济文化中心,而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风险源。他想,只要这座城还在,它的城墙,它的宫殿,甚至它街道上的每一块砖,都在提醒着人们北齐的辉煌,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历史。这些东西,随时都可能被下一个“尉迟迥”拿来当工具,煽动人心。为了让他将要建立的隋朝能够稳固,为了让人们彻底忘掉那个分裂动荡的时代,杨坚下了一个狠心。</p><p class="ql-block">他要做的,不是修修补补,而是连根拔起。他命令,把邺城几十万居民,一个不留,全部迁到南边的安阳。</p> <p class="ql-block">人走城空之后,大军进驻,放起了一场烧了几个月的大火。曾经高耸入云的铜雀台,烧成了黑漆漆的土堆;曾经规划得井井有条的街道,在大火中化为一片瓦砾。</p><p class="ql-block">火灭了之后,军队接着上,把残存的城墙也给推平了。杨坚要用这种方式告诉所有人:那个时代,过去了;那个叫邺城的念想,也该断了。人为的破坏之后,老天爷又来补了一刀。</p><p class="ql-block">曾经哺育了邺城的漳河,在几百年后的明清时期,几次发大水改道,河水一遍遍地冲刷着这片废墟,把那些残垣断壁都裹进了泥沙里。</p><p class="ql-block">曾经和长安、洛阳齐名的伟大都城,就这样被彻底地从地表抹去,成了一片无人问津的荒地。大火过后,几十万邺城百姓被赶着往南走,身后是冒着烟的家。</p> <p class="ql-block">后来,漳河改了道,把这片废墟冲刷得干干净净,好像那座城从来没来过一样……</p> <p class="ql-block">就是这样,我把曾经在大学里学到过的理论知识,论证到了现实的实际中,我爱上了旅游,通过旅游,我懂得了很多典故,知晓了很多知识,印证了很多遗存。但我也深深地知道,旅游不是游山玩水,不是满足吃货们的刚需和猎奇者的好奇;不是失意者发泄郁闷的形式和躲避;不是得意者春风得意的天堂和炫耀化雨。而是通过远足与到达实地,了解曾几何时书本的解密和老师的解惑答疑;而是把自己启蒙教育、学龄前教育、基础教育和初等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所知所获所悉,合一为亲眼所见的接受与印证、理解与铭记!而那种低浅单一、低矮层次的“白天看庙、晚上睡觉,回来问啥啥也不知道”的人文旅游文化,是可怜可悲又可叹的。对此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也就分出了人与人之间层次间的高低和品味里的差距和档次上的距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