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4年的那场雪,将白鹿原裹得严严实实,我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走进了那时还叫“北路村”的白鹿村。</p><p class="ql-block"> 村子里没有喧嚣的人群,只有错落的土坯房、挂着玉米棒子的屋檐,以及被雪压弯的老树枝。空气里飘着柴火的味道,几个村民裹着棉袄在门口晒太阳,偶尔传来几声狗吠,一切都像从陈忠实的小说里走出来的一样。后来我在电影《白鹿原》里看到的那些原生态场景——泥泞的土路、古朴的祠堂、麦垛旁的炊烟,竟与我亲眼所见分毫不差。</p><p class="ql-block"> 然而,当我几年后再去时,村子已经变了模样。土路铺上了石板,土坯房变成了统一风格的仿古建筑,家家户户都开起了农家乐、纪念品店。叫卖声、游客的喧闹声取代了往日的宁静,曾经的村民也大多成了生意人。虽然村子更整洁、更热闹了,但那种属于黄土高原的粗粝感和原生态的质朴,却再也找不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那场雪似乎成了一个分界点,之前是白鹿原的底色,之后则是商业化的浓妆。我常常想起那个雪天,想起那个还未被打扰的北路村,那才是我心中真正的白鹿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