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高埔村“中国首孝村”IP:以孝铸魂,激活乡村振兴文化生命力

关爱工作室

<p class="ql-block">旧高埔村“中国首孝村”IP:以孝铸魂,激活乡村振兴文化生命力。</p><p class="ql-block">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广州增城派潭镇旧高埔村锚定“孝”文化核心,以“文化铸魂、孝行聚力、产业赋能”三维路径,深度融合600年古村文脉与传统孝道,成功打造“中国首孝村”特色IP,为乡村文化振兴与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p> <p class="ql-block">一、深挖根脉+全民践行,让“孝”IP有底蕴有温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旧高埔村的“孝”IP根植于深厚的本土文化基因:广府古建筑群、张九龄祠堂、湛若水“孝悌雍睦”题匾等历史遗存,构成孝道传承的千年文化基底。徐燕良团队以古村修复为切入点,同步打造九龄学堂、孝道文化耕读小院,实现物理空间保护与精神家园构建的同频推进,让古村成为孝文化的具象承载地。</p><p class="ql-block">更以全民参与赋予“孝”鲜活生命力:十年间持续开展“孝心粥”活动600余场次,惠及5万余人次;志愿者上门为老人打理生活、陪伴聊天,青少年为长辈创作肖像,“最美孝心家庭”评选常态化开展,让“孝”从抽象理念转化为日常行动。这种“人人尽孝、人人享孝”的氛围,既唤醒村民文化自信,更让IP自带烟火气与情感共鸣,传递乡土温情的治愈力量。</p> <p class="ql-block">二、多元传播+模式输出,让“孝”IP有声量有辐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村”字号IP的破圈,关键在小众实践向大众共识的转化。旧高埔村以非遗传承人为纽带,借助徐燕良多重社会角色搭建传播桥梁,通过公益活动、文化交流、短视频与直播等多元渠道,将“孝心粥”温暖瞬间、留守儿童陪伴故事、古村修复历程广泛传播,推动“中国首孝村”从本土IP成长为全国孝道文化标杆。</p><p class="ql-block">辐射力更体现在模式复制与创新升级:派潭镇38个村全面推广“孝心粥”,实现孝风全镇覆盖;提出“全国一万个孝心村”愿景,通过经验分享与平台搭建突破地域限制。同时,打造“人工智能示范村”,将科技融入孝老服务,为传统孝道注入时代内涵,拓宽IP的价值边界。</p> <p class="ql-block">三、产业反哺+业态融合,让“孝”IP有后劲有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化IP的持久发展,离不开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良性循环。旧高埔村以“孝”为核心延伸产业链:共享小院项目引入生态农业企业,构建“孝道文化+生态农业+健康食品”综合体;草本木本研学示范园种植1892种中草药,打造“研学+孝育”特色业态,实现草药培育与孝道教育的有机结合。</p><p class="ql-block">更以“孝文化”为串联,整合古村观光、非遗体验、农事研学等多元场景,衍生文创产品与生态农产品,通过电商渠道销往全国。目前已带动50余村寨4000人就业,村民年均增收翻倍,形成“孝风越浓、产业越旺、村民越富”的良性闭环,为IP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p> <p class="ql-block">旧高埔村的实践印证:乡村IP无需追求“高大上”,只需扎根乡土文化根脉、聚焦群众真实需求、找准产业转化抓手,传统美德便能焕发新生机。其“以孝立村、以文兴村”的模式,不仅为“村”字号IP建设提供了创新范式,更揭示了乡村振兴的核心逻辑——当文化认同与产业收益同频共振,乡村发展便拥有了最持久的内生动力。未来,随着孝道文化传播深化与产业融合拓展,“中国首孝村”必将成为更具影响力的乡村文化标杆,书写“孝行天下、福泽乡村”的崭新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