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爬山越怕山,为什么?

林子大了(枫)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普遍的感受——“越爬山越怕山”。这并非因为徒步者变得胆怯,恰恰相反,这是因为他们从最初的“无知无畏”走向了“有知有畏”,是经验与认知升华的体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种“怕”,并非懦弱,而是一种对自然、对生命、对风险的深刻敬畏。</p><p class="ql-block"> 我们本来是自然的一部分,城市化后,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中的动植物为了自保和繁衍,以类似智慧的方式进化出了各种生存模式,徒步让我们走入自然,同时我们也成了自然的闯入者,动植物被动或主动防御或进攻,就自然而然了,徒步时持敬畏心,时刻对周围环境保持防御性警觉特别重要,安全问题往往都是在漠视、大意和无知者无畏的情况下发生的。</p> <p class="ql-block">  一、 风险的真实存在:自然并非温顺的后花园</p><p class="ql-block">徒步者所面对的自然环境,绝非城市公园般安全可控。风险是客观、多元且随时可能发生的。</p><p class="ql-block"> 1. 变幻莫测的气候与环境:</p><p class="ql-block"> · 小气候的突袭:山区天气瞬息万变,一片云过来就可能带来暴雨、冰雹甚至大雪。山顶与山脚温差可达数十度,极易导致失温。</p><p class="ql-block"> · 能见度骤降:大雾弥漫时,几步之外不见人影,极易迷失方向,即使有GPS,在复杂地形中也寸步难行。</p><p class="ql-block"> · 地质与路况风险:松动的岩石、湿滑的苔藓、看似坚固实则脆弱的悬崖边缘、夏季突然涨水的溪流……这些都不是坐在办公室里能想象到的危险。</p><p class="ql-block"> 2. 自身的脆弱与极限:</p><p class="ql-block"> · 体能消耗与补给:长时间徒步对心肺功能和肌肉是巨大考验。脱水、电解质紊乱、体力透支会迅速导致判断力下降,进而引发事故。</p><p class="ql-block"> · 潜在的健康问题:在偏远地区,急性阑尾炎、严重过敏、心脏病发作等都可能成为致命威胁。</p><p class="ql-block"> · 高原反应:在高海拔地区,这是平等威胁每一位登山者的风险,严重时可引发肺水肿或脑水肿,危及生命。</p><p class="ql-block"> 3. 技术与装备的局限性:</p><p class="ql-block"> · 装备失效:一根登山绳、一个锁扣的失效,在技术型攀登中就是灭顶之灾。即使是徒步鞋底开胶,也可能导致滑倒或扭伤。</p><p class="ql-block"> · 导航失误:手机没电、GPS失灵、地图判读错误,都会让一个经验丰富的徒步者陷入困境。</p><p class="ql-block"> 二、 “越怕”的心理演变:从无畏到敬畏的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怕”的根源,来自于认知的深化。这个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p> <p class="ql-block">  第一阶段:无知无畏(初生牛犊)</p><p class="ql-block">· 心态:被社交媒体上的美景吸引,认为爬山就是“走路看风景”,对风险缺乏概念。他们看到的是终点,而非过程。</p><p class="ql-block">· 行为:可能穿着牛仔裤、板鞋,带一瓶水就挑战难度较高的线路。他们的“勇敢”源于对危险的无知。</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不怕”:因为大脑里没有储存过相关的危险信息,无法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p><p class="ql-block"> 第二阶段:有知生畏(遭遇与学习)</p><p class="ql-block">· 心态:或许亲身经历过一次险情(如突然变天、轻微迷路、亲眼目睹他人事故),或通过系统学习(阅读事故报告、学习户外课程)了解到风险的严重性和普遍性。</p><p class="ql-block">· 行为:开始认真准备装备,研究路线和天气,携带应急物资。行进中变得谨慎,会反复确认路线,关注队友状态。</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怕了”:大脑里建立了“特定行为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链接。比如,“这块石头松动 = 可能滑坠 = 重伤或死亡”。这种“怕”是一种保护机制,促使他们采取安全措施。</p><p class="ql-block"> 第三阶段:敬畏共存(成熟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心态:此时的“怕”已经内化为一种深刻的“敬畏”。他们明白,自己不是去“征服”自然,而是去“拜访”和“体验”自然。自然可以慷慨地展现美景,也可以在瞬间收回一切。</p><p class="ql-block">· 行为:决策极其谨慎,懂得并敢于“放弃”。天气不佳?下撤。状态不好?下撤。时间不够?下撤。他们把“安全回家”作为最高目标,而非“登顶”。</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越爬越怕”:因为见识越广,越知道自己的渺小和自然的宏大与不可预测。他们知道的危险越多,就越懂得在哪些地方需要加倍小心。这种“怕”是经验、知识和责任感的综合体。</p><p class="ql-block"> 三、 “怕”的积极意义:它是安全的守护神</p><p class="ql-block">一个成熟的徒步者,会将这种“怕”转化为具体的安全行为:</p><p class="ql-block">1. 充分的行前准备:详细规划路线,研究天气,准备备用方案,检查并熟悉每一件装备。</p><p class="ql-block">2. 保守的决策原则:永远为“未知”留下安全余量。比如,计划下午4点下山,就会在中午12点就开始评估进度和风险。</p><p class="ql-block">3. 持续的风险评估:在行进中不断观察环境、自身和队友的状态,动态调整计划。</p><p class="ql-block">4. 不断提升的技能:主动学习导航、急救、野外生存等技能,用能力来对抗风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越爬山越怕山”是一个徒步者成长的必经之路,是从 “游客” 转变为 “山友” 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这种“怕”,不是阻止我们前进的障碍,而是保护我们走得更远、更久的智慧。它让我们明白,山一直在那里,而生命只有一次。真正的勇气,不是不知道害怕,而是明明知道害怕,但在充分准备和理性判断下,依然能享受与自然对话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所以,当你感到“越爬越怕”时,请庆幸自己已经告别了鲁莽,正走在一条真正安全、可持续的户外之路上。这份对山的敬畏,正是山教会我们的,最重要的一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