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童真与文字相遇,当匠心与课堂相融,六年级四位语文老师怀揣对教学的热忱,聚焦铁凝先生笔下那篇满溢生活气息与少年心事的《盼》,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四节课堂,四种思路,却同样紧扣文本内核、贴近学生心灵,让“盼”这一纯粹的情感,在不同的教学演绎中绽放出别样光彩。</p> <p class="ql-block">课堂掠影:四堂好课,各有洞天</p> <p class="ql-block">一、以情为引,走进“盼”的世界——李伟芳老师的课堂</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童年里最让你心心念念的期盼是什么?是一件新玩具,一次远足,还是一场久候的雨?”李老师以极具代入感的提问开篇,瞬间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孩子们踊跃分享自己的“期盼故事”,在共情中自然过渡到文本。课堂上,她注重朗读指导,通过指名读、分组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语调中,捕捉“我”盼下雨、盼穿新雨衣的细腻心思,感受文字背后藏不住的急切与欢喜。</p> <p class="ql-block">二、以文为基,解码“盼”的表达——李旭琳老师的课堂</p><p class="ql-block"> “铁凝先生是如何用文字把‘盼’写得活灵活现的?我们一起来找找藏在文中的‘表达密码’。”李老师的课堂聚焦语言文字训练,极具实效性。她带领学生精读重点段落,圈画“每天”“总”“到底”等关键词,分析“我”观察天气、摆弄雨衣的细节描写,赏析“雨点儿在我的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地跳跃”等生动比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句式仿写等活动,让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同时,学会用精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三、以境为媒,沉浸“盼”的体验——赵亚茹老师的课堂</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穿越时空,化身文中的‘我’,亲身感受那份迫不及待的期盼。”赵老师巧用情境创设,让课堂充满画面感。她播放轻柔的雨声录音,展示老北京胡同、崭新雨衣的图片,搭配富有感染力的范读,将学生带入文本情境。课堂上,角色扮演环节尤为精彩,学生们分别饰演“我”和妈妈,还原对话场景,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体会“我”从期待到失落、再到惊喜的情感起伏,让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p> <p class="ql-block">四、以思为翼,升华“盼”的意义——王丹丹老师的课堂</p><p class="ql-block"> “课文中的‘我’盼穿新雨衣,这是童年最纯粹的期盼。那么,在我们的成长路上,还有哪些值得坚守的‘盼’?”王老师的课堂注重拓展延伸,实现了文本与生活的深度联结。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探讨“盼”的多重内涵——盼着进步、盼着团圆、盼着梦想成真。课堂最后,学生们写下“我的成长期盼”,让“盼”从文本中的个人心愿,升华为驱动成长的精神力量,让语文学习更具温度与深度。</p> <p class="ql-block">教研研讨:思维碰撞,共促成长</p> <p class="ql-block"> 课后,四位授课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与课堂反思,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环节的优化,到学生活动的组织、评价方式的运用,毫无保留地交流了经验与困惑。</p><p class="ql-block"> 听课老师们也各抒己见,纷纷点赞:“四节课各有亮点,有的重情感共鸣,有的重语言训练,有的重情境体验,让我们看到了同一篇课文的多元教学可能。”“这种同课异构的形式,既能展现每位老师的教学风格,又能促进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太有意义了!”</p> <p class="ql-block">以研促教,共赴教育之约</p> <p class="ql-block"> 同课异构,“异”的是教学路径与方法,“同”的是育人初心与使命。四位语文老师用智慧与匠心,为《盼》注入了别样的生命力,也为六年级语文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范例。</p><p class="ql-block"> 这场教研活动,是一次思维的碰撞,一次专业的成长,更是一场教育情怀的传递。愿我们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用精准的解读、灵动的设计、温暖的引导,守护每一颗童心的期盼,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滋养心灵、增长智慧的沃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