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细研明方向,笃行致远启新程——永州市2026年高考语文备考研讨会学习心得

潇湘楚儿

<p class="ql-block">文/潇湘楚儿</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56893800</p><p class="ql-block">图/自拍</p> <p class="ql-block">  时值初冬,有幸参加永州市202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备考研讨会,整日沉浸于名师智慧与同仁热忱之中,如饮甘霖,如沐春风。此次研讨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引,又有细致入微的试题剖析,为正处于一轮复习关键期的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一.明方向:把握命题趋势,转变备考理念</span></p><p class="ql-block"> 研讨会开篇,市教研员以详实的数据和深入的比较,系统梳理了近三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变与不变。他指出,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命题正经历着从“知识立意”到“素养立意”的深刻变革。试题不再满足于对零散知识点的简单识记,而是更加注重在真实、复杂的语境中考查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核心素养。这一番剖析,如拨云见日,让我深刻认识到,若固守“刷题讲题”的旧有模式,无异于缘木求鱼。一轮复习,必须首先在理念上完成从“教书”到“育人”、从“答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这意味着我们的课堂,应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之美、锤炼思维深度、涵养文化底蕴上来,让语文复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素养提升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二.析试题:精研命题意图,优化复习策略</span></p><p class="ql-block"> 本次研讨的精华在于对高考试题的“切片式”分析。专家们以近年经典真题为例,带领我们逐字逐句推敲命题意图、设问方式和答案生成逻辑。例如,在论述类文本阅读部分,专家揭示了如何通过分析文本的“观点-证据-逻辑”三要素,快速把握文章脉络,识破命题者设置的干扰项;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则重点讲解了如何抓住“语言、形象、技巧、情感、主题”等关键维度,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鉴赏。这种“授人以渔”的深度剖析,让我意识到,一轮复习的“细”与“实”,不应体现在题海战术上,而应体现在对典型例题的深度挖掘上。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解剖麻雀”,举一反三,从一道题领会一类题的解答思路,从而提升复习的效率与效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三.探路径:构建知识体系,注重能力迁移</span></p><p class="ql-block"> 针对一轮复习如何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知识网络和能力体系,多位一线名师分享了他们的宝贵经验。他们强调,一轮复习不是简单的高中知识重复,而是要在新的认知高度上,对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重构,形成以核心素养为纲的知识能力图谱。例如,有老师提出了“专题引领,任务驱动”的复习模式,将散见于各册教材的古诗文、文学常识、文化知识点,按照“家国情怀”“人与自然”“哲理思辨”等主题进行重组,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综合运用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能力的有序迁移。这启示我,在后续的复习中,要更加注重帮助学生打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清晰、开放、可生长的知识树,为二、三轮的综合提升奠定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四.重落实:聚焦课堂教学,提升备考实效</span></p><p class="ql-block"> 研讨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课堂实践。几位老师展示了他们如何在一轮复习课中践行“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如小组合作探究、思维导图构建、答案互评互改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复习课同样充满思维的张力与成长的活力。我深切体会到,一轮复习的成效,关键在于课堂的每一分钟是否高效。教师需精研学情,精准定位学生的知识盲点和能力弱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与训练;同时,要营造安全、支持性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思考,让课堂成为思维碰撞、素养生成的沃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五.促成长:强化人文关怀,涵养备考心态</span></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多位专家和老师都谈到了备考过程中的人文关怀。高考复习是一场持久战,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学习方法同等重要。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疏导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缓解焦虑。同时,语文复习本身也应充满人文温度,不能因应试而割裂了语文与生活、与生命的天然联系。要引导学生在品味优秀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滋养和前进的力量,让语文学习成为支撑他们走过这段艰苦岁月的美好陪伴。</p> <p class="ql-block">  “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此次研讨会,正是一次思想的相荡与相击。它让我更加明晰了前行的方向,汲取了实践的动力。我将把此次学习的收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更饱满的热情、更科学的方法、更扎实的步履,投入到接下来的一轮复习指导工作中,与同仁们携手,与学生们并肩,共同迎接2026年高考的挑战,期待在潇湘教育的热土上,培育出更加绚烂的语文之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