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终极版》第十一章先进篇11-22

东方圣人智慧

<p class="ql-block">11-22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求:指冉求。</p><p class="ql-block">也:表示强调。</p><p class="ql-block">退:第一个“退”指思前想后。</p><p class="ql-block">故:因此。</p><p class="ql-block">进:使之进,引申为鼓励他。</p><p class="ql-block">由:指仲由。</p><p class="ql-block">兼人:一个人顶得上两个人,引申为好勇过人。</p><p class="ql-block">退:最后一个“退”是使之退,这里也有约束的意思。</p><p class="ql-block">之:第一个之代“求”,第二个之代“仲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 孔子说:“冉求总是思前想后,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评析]</p><p class="ql-block"> 当时子路和冉有都在问孔子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闻斯行诸?”意思是:“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当子路问这句话的时候,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后来冉有也问了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p><p class="ql-block"> 孔子这两次不同的回答,公西华都在现场,所以他就被彻底弄糊涂了。怎么同样一个问题却给了两个人完全相反的答案呢?</p><p class="ql-block"> 公西华就问孔子说:“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p><p class="ql-block"> 意思是:“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您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是真被弄糊涂了,斗胆再问个明白为什么?”</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回答就是:“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p><p class="ql-block">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 事例。同时也是进一步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最大特点,因材施教。</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我创立《超级沟通》课程的 超级 </p><p class="ql-block">沟通》的模型。用这个模型,再配合一些超级沟通的语言,就几乎可以全方位解决任何一个沟通上的问题。</p>